莫我知也夫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757
颗粒名称: 莫我知也夫章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5
页码: 850-854
摘要: 该段讨论了孔子所说的“莫我知也夫”一段,解释了其中蕴含的深意。圣人说话平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只有天知道。
关键词: 孔子 不怨天 不尤人

内容

问:“孔子告子贡曰‘莫我知也夫’一段,子贡又不曾问,夫子告之,必有深意。莫是警子贡否?”曰:“《论语》中自有如此等处,如告子路‘知德者鲜’,告曾子‘一以贯之’,皆是一类。此是大节目,要当自得。这却是个有思量底事,要在不思量处得。”文蔚。
  问“莫我知也夫”。曰:“夫子忽然说这一句做甚?必有个着落处。当时不特门人知孔子是圣人,其它亦有知之者,但其知处不及门人知得较亲切。然孔子当是时说这话,他人亦莫知着落。惟是子贡便知得这话必有意思在,于是问说:‘是人皆知夫子是圣人,何为说道莫之知?’夫子于是说出三句,大抵都是退后底说话,这个不唤不响。在这里但说是‘不怨天’,于天无所怨;‘不尤人’,于人无所忤。‘下学而上达’,自在这里做,自理会得。如水无石,如木无风,贴贴地在这里,人亦无缘知得。而今人所以知于人者,都是两边作得来张眉弩眼,大惊小怪。‘知我者其天乎’!便是人不及知,但有天知而已,以其与天相合也。此与对叶公之语略相似,都是放退一步说。大概圣人说话平易。若孟子,便早自不同。”夔孙。义刚录云:“子曰:‘莫我知也夫!’当时不惟门人知夫子,别人也知道是圣人。今夫子却恁地说,是如何?如子贡之聪明,想见也大故知圣人。但尚有知未尽处,故如此说。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贡说是他不为不知夫子,所以怪而问之。夫子便说下面三句。这三句,便似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处样,皆是退后一步说。‘不怨天’,是于天无所逆;‘不尤人’,是于人无所违忤。‘下学’,是只恁地去做;‘上达’,是做后自理会得。这个不响不唤,如水之无石,木之无风,只帖帖地在这里,宜其人不能知。若似其他人撑眉弩眼,恁地叫唤去做,时人却便知。但圣人却不恁地,只是就平易去做。只这平易,便是人不能及处。便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看着只是恁地平说,但是人自不可及。人既不能知,则只有天知。所以只有天知者,是道理与天相似也。”
  问:“‘不怨天,不尤人。’此二句,体之于身,觉见‘不尤人’易,‘不怨天’难。何以能‘不怨天’?”曰:“此是就二句上生出意。看了且未论恁地,且先看孔子此段本意,理会得本意便了。此段最难看。若须要解如何是‘不怨天’,如何是‘不尤人’,如何是‘下学’,如何是‘上达’,便粘滞了。天又无心无肠,如何知得。孔子须是看得脱洒,始得。此段只浑沦一意。㝢录云:“此段语意自是零乱星散,难捉摸,只浑沦一意。”盖孔子当初叹无有知我者,子贡因问:‘何为莫知子?’夫子所答辞只是解‘何为莫知子’一句。大凡不得乎天,则怨天;不得乎人,则尤人。我不得乎天,亦不怨天;不得乎人,亦不尤人,与世都不相干涉。方其下学人事之卑,与众人所共,㝢录云:“毕竟是寻常事,人所能共。”又无奇特耸动人处。及其上达天理之妙,忽然上达去,人又捉摸不着,如何能知得我。知我者毕竟只是天理与我默契耳。以此见孔子浑是天理。”伯羽录云:“所谓下学人事者,又不异常人,而无所得知,至上达天理处,而人又不能知。以此两头蹉过了,故人终不知,独有个天理与圣人相契耳。彼天毕竟知之。”久之,又曰:“圣人直是如此潇洒,正如久病得汗,引箭在手,忽然破的也。”又曰:“孔子当初说这般话与子贡时,必是子贡有堪语这道理模样。然孔子说了,子贡又无以承之,毕竟也未晓得。㝢录云:“问:‘《集注》言:“惜乎子贡犹有所未达也。”若子贡能达之,如何?’曰:‘他若达之,必须有说,惜乎见夫子如此说,便自住了。圣门自颜、曾以下,惟子贡尽晓得圣人,多是将这般话与子贡说。他若未晓,圣人岂肯说与,但他只知得个头耳。’”若晓得,亦必有语。如‘予欲无言’,‘予一以贯之’,也只如此住了。如曾子闻‘一贯’语,便曰‘唯’。是他晓得。”童问:㝢录作“㝢问”。伯羽录作“仲思问”。“子贡后来闻性与天道,如何?”曰:“亦只是方闻得,毕竟也未见得透彻。”又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三句,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句,以为夫子自誉,则又似自贬;以为自贬,则又似自誉。”淳。㝢录、伯羽录少异。饶录殊略。
  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知,恐是与天契合,不是真有个知觉否?”先生曰:“又似知觉,又不似知觉,这里也难说。‘不怨天,不尤人’,圣人都不与己相干。圣人只是理会下学,而自然上达。下学是立脚只在这里,上达是见识自然超诣。到得后来,上达便只是这下学,元不相离。下学者,下学此事;上达者,上达此理。”问:“圣人亦有下学,如何?”曰:“圣人虽是生知,亦何尝不学。如‘入太庙,每事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是学也。”铢。
  “下学而上达”,每学必自下学去。泳。
  未到上达,只有下学。芝。
  下学、上达,虽是二事,只是一理。若下学得透,上达便在这里。道夫。
  下学者,事也;上达者,理也。理只在事中。若真能尽得下学之事,则上达之理便在此。道夫。
  下学只是事,上达便是理。下学、上达,只要于事物上见理,使邪正是非各有其辨。若非仔细省察,则所谓理者,何从而见之。谟。
  下学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达。佐。
  道理都在我时,是上达。譬如写字,初习时是下学,及写得熟,一点一画都合法度,是上达。明作。
  问“下学而上达”。曰:“学之至,即能上达,但看着力不着力。十五而志乎学,下学也;能立,则是上达矣。又自立而学,能不惑,则上达矣。
  层层级级达将去,自然日进乎高明。”洽。
  问:“‘下学上达’,圣人恐不自下学中来。”曰:“不要说高了圣人。高了,学者如何企及?越说得圣人低,越有意思。”季札。
  蔡问:“有一节之上达,有全体之上达。”曰:“不是全体。只是这一件理会得透,那一件又理会得透,积累多,便会贯通。不是别有一个大底上达,又不是下学中便有上达。须是下学,方能上达。今之学者于下学便要求玄妙,则不可。‘洒扫应对,从此可到形而上,未便是形而上’,谢氏说过了。”郑曰:“今之学者,多说文章中有性天道。南轩亦如此说。”曰:“他太聪敏,便说过了。”淳。
  须是下学,方能上达。然人亦有下学而不能上达者,只缘下学得不是当。若下学得是当,未有不能上达。释氏只说上达,更不理会下学。然不理会下学,如何上达!道夫。
  问“不怨天”一段。曰:“如此,故天知。”可学。
  问:“‘知我者其天乎!’只是孔子自知否?”曰:“固然。只是这一个道理。”广。
  问“莫我知也夫”一节。曰:“此语乃是提撕子贡。‘不怨天,不尤人,下学’处,圣人无异于众人;到那‘上达’处不同,所以众人却莫能知得,惟是天知。”又曰:“《中庸》:‘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古注云:‘惟圣人能知圣人。’此语自好。所谓天知者,但只是他理一般而已。乐天,便是‘不怨天’;安土,便是‘不尤人’。人事、天理间,便是那下学、上达底。”植。
  先生顾义刚云:“公前日看‘知我者,其天乎’,说得也未分晓。这个只管去思量不得,须时复把起来看。若不晓,又且放下。只管恁地,久后自解晓得。这须是自晓,也十分着说不得。”义刚。
  问:“‘莫我知也夫’与‘予欲无言’二段,子贡皆不能复问,想是不晓圣人之意。”曰:“非是不晓圣人语意,只是无默契合处。不曾有默地省悟,触动他那意思处。若有所默契,须发露出来,不但已也。”僩。
  问:“‘方其为学,虽上智不容于不下;及其为达,虽下愚不容于不上。’此与‘上智下愚不移’,不相梗否?”曰:“不干那事。若恁地比并理会,将间都没理会了。且看此处本意。方其学时,虽圣人亦须下学。如孔子问礼,问官名,未识须问,问了也须记。及到达处,虽下愚也会达,便不愚了。某以学者多不肯下学,故下此语。”问:“何谓达?’曰:“只是下学了,意思见识,便透过上面去。”淳。
  问:“明道言:‘“下学而上达”,意在言表。’”曰:“‘意在言表’,如下学只是下学,如何便会上达?自是言语形容不得。下学、上达虽是两件理,会得透彻厮合,只一件。下学是事,上达是理。理在事中,事不在理外。一物之中,皆具一理。就那物中见得个理,便是上达,如‘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然亦不离乎人伦日用之中,但恐人不能尽所谓学耳。果能学,安有不能上达者!”㝢。
  “程子曰‘“下学上达”,意在言表’,何也?”曰:“因其言以知其意,便是‘下学上达’。”淳。
  问:“‘意在言表’是如何?”曰:“此亦无可说。说那‘下学上达’,便是‘意在言表’了。”广。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三册

《朱子语类第三册》

出版者:崇文書局

本文讲述了朱子语类卷第九十八至第一百二十包括张子之书、邵子之书、程子门人、总论、吕与叔、谢显道、杨中立、游定夫、侯希圣、尹彦明、张思叔、郭立之子和等情况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