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大儒有为格物致知之说一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353
颗粒名称: 近世大儒有为格物致知之说一段
分类号: B244.71
页数: 6
页码: 312-317
摘要: 本段文字讨论了关于立志、居敬和格物致知的问题。作者认为,立志是确定行动的根本,但仅有立志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居敬来保持和持续。居敬并非外在的规范和约束,而是对内在敬畏和珍视事物的心态。格物致知也需要身心投入,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对事物真正的理解和认识。只有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才能真正达到致知的目标。
关键词: 朱熹 哲学思想 格物致知

内容

《或问》中近世大儒格物致知之说曰:“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而后能知至道。”温公。“必穷物之理同出于一为格物。”吕与叔。‘穷理只是寻个是处。’上蔡。“天下之物不可胜穷,然皆备于我而非从外得。”龟山。“‘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为非程子之言。”和靖。“物物致察,宛转归已。”胡文定。“即事即物,不厌不弃,而身亲格之。”五峰。
  吕与叔谓:“凡物皆出于一,又格个甚么?”固是出于一,只缘散了,千岐万径。今日穷理,所以要收拾归于一。泳。
  吕与叔说许多一了,理自无可得穷,说甚格物!泳。
  “穷理是寻个是处,然必以恕为本。”但恕乃求仁之方。试看穷理如何着得“恕”字?穷理盖是合下工夫,恕则在穷理之后。胡文定载显道语云:“恕则穷理之要。”某理会,安顿此语不得。贺孙。
  上蔡说:“穷理只寻个是处,以恕为本。”穷理自是我不晓这道理,所以要穷,如何说得“恕”字?他当初说“恕”字,大概只是说要推我之心以穷理,便碍理了。龟山说“反身而诚”,却大段好。须是反身,乃见得道理分明。如孝如弟,须见得孝弟,我元有在这里。若能反身,争多少事。他又却说:“万物皆备于我,不须外面求。”此却错了。“身亲格之”,说得“亲”字急迫。自是自家格,不成倩人格!赐。
  以“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为非伊川之言者,和靖也。和靖且是深信程子者。想是此等说话不曾闻得,或是其心不以为然,故于此说有所不领会耳。谢子寻个是处之说甚好,与吕与叔“必穷万物之理同出于一为格物,知万物同出乎一理为知至”,其所见大段不同。但寻个是处者,须是于其一二分是处,直穷到十分是处,方可。人杰。
  张元德问以“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为非程子之言者。曰:“此和靖之说也。大抵和靖为人淳,故他不听得而出于众人之录者,皆以为非伊川之言。且如伊川论《春秋》之传为案,经为断,它亦以为伊川无此言。且以此两句即‘以传考经之事迹,以经别传之真伪’之意,非伊川之言而何!”恪。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乃杨遵道所录,不应龟山不知。泳。
  龟山说:“只‘反身而诚’,便天地万物之理在我。”胡文定却言:“物物致察,宛转归己。见云雷,知经纶;见山下出泉,知果行之类。”惟伊川言“不可只穷一理,亦不能遍穷天下万物之理。”某谓,须有先后缓急,久之亦要穷尽。如《正蒙》,是尽穷万物之理。德明。
  胡文定宛转归己之说,这是隔陌多少!记得一僧徒作一文,有此一语。泳。
  问:“观物察己,其说如何?”曰:“其意谓‘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如此,只是一死法。”子蒙。
  问:“物物致察与物物而格何别?”曰:“文定所谓物物致察,只求之于外。如所谓‘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只因其物之如是而求之耳。初不知天如何而健,地如何而顺也。”道夫曰:“所谓宛转归己,此等言语似失之巧。”曰:“若宛转之说,则是理本非己有,乃强委曲牵合,使入来尔。许多说,只有上蔡所谓‘穷理只是寻个是处’为得之。”道夫曰:“龟山‘反身而诚’之说,只是摸空说了。”曰:“都无一个着实处。”道夫曰:“却似甚快。”曰:“若果如此,则圣贤都易做了!”又问:“他既如此说,其下工夫时亦须有个窒碍。”曰:“也无做处。如龟山于天下事极明得,如言治道与官府政事,至纤至细处,亦晓得。到这里却恁说,次第他把来做两截看了!”道夫。
  《知言》要“身亲格之”。天下万事,如何尽得!龟山“‘反身而诚’,则万物在我矣”。太快。伊川云:“非是一理上穷得,亦非是尽要穷。穷之久,当有觉处。”此乃是。方。
  格物以身,伊川有此一说。然大都说非一。五峰既出于一偏而守之,亦必有一切之效,然不曾熟看伊川之意也。方。
  五峰说“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而知乃可精”者,这段语本说得极精。然却有病者,只说得向里来,不曾说得外面,所以语意颇伤急迫。盖致知本是广大,须用说得表里内外周遍兼该方得。其曰“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此语极好。而曰“而知乃可精”,便有局促气象。他便要就这里便精其知。殊不知致知之道不如此急迫,须是宽其程限,大其度量,久久自然通贯。他言语只说得里面一边极精,遗了外面一边,所以其规模之大不如程子。且看程子所说:“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久自然贯通。”此言该内外,宽缓不迫,有涵泳从容之意,所谓“语小天下莫能破,语大天下莫能载”也。僩。
  黄问“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曰:“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虽能立志,苟不能居敬以持之,此心亦泛然而无主,悠悠终日,亦只是虚言。立志必须高出事物之表,而居敬则常存于事物之中,令此敬与事物皆不相违。言也须敬,动也须敬,坐也须敬,顷刻去他不得。”卓。
  问:“‘立志以定其本’,莫是言学便以道为志,言人便以圣为志之意否?”曰:“固是。但凡事须当立志,不可谓今日做些子,明日便休。又问“敬行乎事物之内”。曰:“这个便是细密处,事事要这些子在。‘志立乎事物之表’,立志便要卓然在这事物之上。看是甚么,都不能夺得他,又不恁地细细碎碎,这便是‘志立乎事物之表’。所以今江西诸公多说甚大志,开口便要说圣说贤,说天说地,傲睨万物,目视霄汉,更不肯下人。”问:“如此,则‘居敬以持其志’都无了。”曰:“岂复有此!据他才说甚敬,便坏了那个。”又曰:“五峰说得这数句甚好,但只不是正格物时工夫,却是格物已前事。而今却须恁地。”道夫。
  伊川只云:“渐渐格去,积累多自有贯通处。”说得常宽。五峰之说虽多,然似乎责效太速,所以《传》言其急迫。璘。
  问:“先生旧解致知,欲人明心之全体;新改本却削去,只说理,何也?”曰:“理即是此心之理,检束此心,使无纷扰之病,即此理存也。苟惟不然,岂得为理哉!”问:“先生说格物,引五峰《复斋记》曰‘格之之道,必立志以定其本,居敬以持其志’云云,以为不免有急迫意思,何也?”曰:“五峰只说立志居敬,至于格物,却不说。其言语自是深险,而无显然明白气象,非急迫而何!”问:“思量义理,易得有苦切意思,如何?”曰:“古人格物、致知,何曾教人如此。若看得滋味,自是欢喜,要住不得。若只以狭心求之,易得如此。若能高立着心,不牵惹世俗一般滋味,以此去看义理,但见有好意思了。”问:“所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不知当如何格?”曰:“此推而言之,虽草木亦有理存焉。一草一木,岂不可以格。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问:“致知自粗而推至于精,自近而推至于远。不知所推之事,如世间甚事?”曰:“自‘无穿窬之心’,推之至于‘以不言餂’之类;自‘无欲害人之心’,推之举天下皆在所爱。至如一饭以奉亲,至于保四海,通神明,皆此心也。”〓。
  先生问:“《大学》看得如何?”曰:“大纲只是明明德,而着力在格物上。”曰:“着力处大段在这里,更熟看,要见血脉相贯穿。程子格物几处,更子细玩味,说更不可易。某当初亦未晓得。如吕,如谢,如尹、杨诸公说,都见好。后来都段段录出,排在那里,句句将来比对,逐字称停过,方见得程子说颠扑不破。诸公说,挨着便成粉碎了!”问:“胡氏说,何谓太迫?”曰:“说得来局蹙,不恁地宽舒,如将绳索絣在这里一般,也只看道理未熟。如程子说,便宽舒。他说‘立志以定其本’,是始者立个根基。‘居敬以持其志,志立乎事物之表,敬行乎事物之内,而知乃可精’。知未到精处,方是可精,此是说格物以前底事。后面所说,又是格物以后底事。中间正好用工曲折处,都不曾说,便是局蹙了。”〓。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见有错处,不可执一。伊川说得甚详:或读书,或处事,或看古人行事,或求诸己,或即人事。复曰:“于人事上推测,自有至当处。”如杨、谢、游、尹诸公,非不见伊川,毕竟说得不曾透,不知如何。今人多说传闻不如亲见。看得如此时,又却传闻未必不如亲见。盖当时一问一对,只说得一件话。而今却斗合平日对问讲论作一处,所以分明好看。浩。
  这个道理,自孔孟既没,便无人理会得。只有韩文公曾说来,又只说到正心、诚意,而遗了格物、致知。及至程子,始推广其说,工夫精密,无复遗憾。然程子既没,诸门人说得便差,都说从别处去,与致知、格物都不相干,只不曾精晓得程子之说耳。只有五峰说得精,其病犹如此。亦缘当时诸公所闻于程子者语意不全,或只闻一时之语,或只闻得一边,所以其说多差。后来却是集诸家语录,凑起众说,此段工夫方始浑全。则当时门人亲炙者未为全幸,生于先生之后者未为不幸。盖得见诸家记录全书,得以详考,所以其法毕备。又曰:“格物、致知,其次上蔡说得稍好。”僩。
  诸公致知、格物之说,皆失了伊川意,此正是入门款。于此既差,则他可知矣。〓。
  问:“延平谓:‘为学之初,且当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极。待此一事融释脱落,然后别穷一事,久之自当有洒然处。’与伊川‘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之语不同,如何?”曰:“这话不如伊川说‘今日明日’恁地急。卓录但云:“伊川说得较快。”这说是教人若遇一事,即且就上理会教烂熟离析,不待擘开,自然分解。久之自当有洒然处,自是见得快活。某常说道,天下事无他,只是个熟与不熟。若只一时恁地约摸得,都不与自家相干,久后皆忘却。只如借得人家事一般,少间被人取将去,又济自家甚事!”贺孙。卓同。
  李尧卿问:“延平言穷理工夫,先生以为不若伊川规模之大,条理之密。莫是延平教人穷此一事,必待其融释脱落,然后别穷一事;设若此事未穷,遂为此事所拘,不若程子‘若穷此事未得且别穷’之言为大否?”曰:“程子之言诚善。穷一事未透,又便别穷一事,亦不得。彼谓有甚不通者,不得已而如此耳。不可便执此说,容易改换却,致工夫不专一也。”壮祖。
  廷老问:“李先生以为为学之初,凡遇一事,当且就此事反覆推寻以究其理。此说如何?”曰:“为学之初,只得如此。且如杨之为我,墨氏之兼爱,颜子居陋巷,禹稷之三过其门而不入。禹稷则似乎墨氏之兼爱;颜子当天下如此坏乱时节,却自箪瓢陋巷,则似乎杨氏之为我。然也须知道圣贤也有处与他相似,其实却不如此,中间有多少商量。举此一端,即便可见。”道夫。

知识出处

朱子语类第二册

《朱子语类第二册》

出版者:崇文书局

本书对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宋、明客观唯心主义理学集成的人物、宋代理学家朱熹进行研究、展示朱子的学说与思想,以清光绪年间贺瑞麟校刻本为底本、进行校勘。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吕与叔
相关人物
龟山
相关人物
胡文定
相关人物
张元德
相关人物
杨遵道
相关人物
德明
相关人物
子蒙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