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成熟:李縡《四禮便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228
颗粒名称: 第三節 成熟:李縡《四禮便覽》
分类号: K892.2
页数: 6
页码: 41-46
摘要: 本文从著述体例、篇章排布等方面对《四礼便览》进行了介绍,并重点探讨了该书在演进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包括愈析愈精和对土俗民情的依从与匡正。
关键词: 李縡 四礼便览 礼学

内容

自沙溪禮學形成,以《備要》爲代表的實用生活禮,處於比《國朝五禮儀》更優先的地位。而後斯須百年間,禮學家或摘敘《家禮》節目,或參以俗尚補闕訂疑,禮書述作可謂博贍。然而其間多繁雜之私論而鮮見融會之明識,《備要》開創的實用禮儀的範式承繼者寡。直至朝鮮中後期肅宗朝(1675—1720年),一部摭前人之失、糅五方異俗,利於黎庶昭行的書册——陶庵李縡《四禮便覽》纂成,朝鮮民間禮儀制度由此燦然大備。
  四禮爲人道始終之大節,其名出自《家禮》,丁若鏞云:“四禮者,私家之禮也,冠禮以成人,昏禮以合姓,喪禮以慎終,祭禮以追遠,此之謂四禮也。四禮之名,出自《朱子家禮》。”①《便覽》其例仿《備要》,於行禮程式上增冠、婚二儀以備四禮。就篇章排布而言,《便覽·凡例》中説:“此編雖以《家禮》爲主而既名以《四禮便覽》,故通禮中‘祠堂章’則移置於祭禮之首。‘深衣制度’則略加删節,移置於冠禮諸具之中。‘司馬氏居家雜儀’及喪禮之‘居喪雜儀’,雖甚緊要而與應行儀節有異,‘初祖’‘先祖’二祭,朱先生已不行,故兹並不録。”②由此凡例可知,爲了與書題“四禮”相符,《便覽》將朱子拈自《書儀》的“祠堂”及“深衣制度”重新放回到原來章目;“居家雜儀”及“居喪雜儀”由於時異境遷且與俗制悖逆,李縡徑行删去不録,體現了實踐與實用禮學的精神。此外,八卷本《便覽》,冠、昏、祭各居其一,喪禮獨佔五卷,卷末附有禮圖(除卷七“改葬”外),凡90幅,較性理大全本“家禮圖”增益58幅③,其中有因俗用而特製的圖式,如“魂帛俗制圖”“俗制小轝圖”等。
  就著述體例而言,《便覽》正文及注釋的編排形式與《備要》近似,援引朱子原説及前賢論辯,以字號大小及單雙行别之,眉目清晰、條理不紊,俾閲者一目瞭然。李縡個人論見以“按”字凸顯,或調停諸説,或伸彼抑此,據統計達136條之多。此外,《便覽》直接延續了《備要》所立“×之具”“告祝禮式”二類。沙溪的“×之具”以儀節之名標識,雖有頊類却未有統一名稱。而《便覽》中“諸具”第一次作爲表示行禮器物、人員等禮頊的定名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且《備要》諸“具”及告祝禮式皆置於各禮條前,而李縡將其統一移於各禮條後,並從喪、祭二禮擴展到四禮的範圍。加之,《備要》所擬31條“告祝禮式”多引自丘氏《儀節》,並無過多發明,而《便覽》不僅將書狀的位置固定,列在“諸具”條下,並對其作了大量精核的補充。其内容主要包括“告辭式”“書式”“皮封式”“復書式”“祝辭式”“銘旌式”“謝狀式”“狀式”“祭文式”“門狀式”“榜子式”“志蓋式”“志底式”“墓表式”等,凡88條,兹34條爲李縡新補,如“告宗子書”“祧主遷奉次長房後改題告辭式”等,先前禮書未見,屬李縡的創造。《便覽》“諸具”條撰寫體式,以“立銘旌”儀節爲例(見圖1—2)。
  現擇“諸具”頊細審之,《便覽》一書較《備要》的演進主要在以下兩端。
  1.愈析愈精。表現爲:(1)《備要》首次將丘濬《儀節》中禮儀的執行者納入諸“具”條,但僅是寥寥幾筆帶過。陶庵在不違《家禮》要義的基礎上,彰明了禮文中隱含的參禮、輔禮人員,並就特定禮用加以增添,使之纖鉅靡漏。如:除常見的“執事者”“侍者”“贊者”“祝”“御者”“禮生”外,《便覽》還臚列“儐”“媒氏”“擔幣者”“執雁者”“役夫”“擔夫”“司書”“司貨”等,並於“治葬”儀節中“開塋域祠后土諸具”下增設“蕫役者”,下注“如葬師之類”;“遷柩”儀節中“奉魂帛諸具”下增設“女僕”,下注“俗稱哭婢,二人或四人”。(2)《備要》所設儀節流程總計44頊,《便覽》增至213頊。如《備要》“初終”節共有“初終之具”“易服之具”“治棺之具”“遷尸之具”4則,而《便覽》擴展爲“遷居正寢”“既絕”“復”“遷尸”“楔齒綴足”“護喪”“易服”“始死奠”“治棺”9則。
  2.對土俗民情的依從與匡正。李縡所處朝鮮中後期距沙溪《備要》纂成已久,國俗禮制因革變遷,即便是陶庵這樣的大儒也未能完全尊奉《家禮》而一式不改,故《便覽》對各禮具的闡釋多徇俗例並通以今事,難以文字爲解者直用俗名,對沙溪的疏通作了二次討論。兹舉例於下,以見便概。如“及墓”儀節“題主諸具”中“井間”條,爲半島民俗之特有,劃縱横交錯的綫條於所題牌位之上,形成許多規則的井字形方格,即所謂“井間”,其作用是防止主上文字越界,使其整齊劃一。李縡注云:“俗施於粉面,使行正字均者。用紙塗蠟爲之,或用色絲纏繞分井。”①又如中國端午所食的“角黍”(粽子的别名),東俗不尚,因此《便覽》代之:“以俗稱端午草搗爛,和作青餅。”②再如“四時祭”中“滌器具饌諸具”有“清醬”條,《家禮》所用調味品爲醋、醢之屬,並無用醬之文,栗谷及沙溪始據古禮將醬料添入蔬菜脯醢之中,李縡在《便覽》中進一步闡發“今以清醬代醢一品,用之以爲宜”③。
  綜上所述,李縡《便覽》據“繁化”“從俗”的原則,遠紹濫觴於丘濬《儀節》的諸“具”編寫格式,近參沙溪《備要》對喪、祭二儀中諸“具”所作的朝鮮化改造,補入冠、婚二禮,以全“四禮”之名,並將行禮所用人物、器用單列,置於禮文節目之後,最終爲之定名“諸具”。《便覽》所釐析四禮散見的“諸具”頊,本末巨細,無不畢陳。其書既出,遂爲朝鮮後期兩百年間禮學之懿範,黄泌秀在《重刊四禮便覽序》中説:“自有陶庵先生《四禮便覽》一書,措之吉凶,條理不察,煩簡得當,人易奉行,無敢異言,遂爲禮書法律,斷案一定。”④自《家禮》傳入半島以來,禮法、禮義要素向來是論禮之家一貫研訂的對象,而陶庵《便覽》的編撰,帶動了大批禮書以禮器“諸具”爲議題,對其補輯遺逸,使之樸實淺近,家喻户曉。《叢書》中對仿照《便覽》將“諸具”頊置於各儀節之後,對其考覆書寫的著作主要有韓錫斆《竹僑便覽》、李明宇《臨事便考》、黄泌秀《增補四禮便覽》、宋俊弼《六禮修略》四部。
  以上所舉丘濬、金長生、李縡三人,是禮器、物用、人員從“諸‘具’”到“諸具”演進歷程中的關鍵人物。自丘濬《儀節》始,方有物具頊的單列歸類,他參考明時俗制對器物進行增益、剟削或改换,爲此後論禮者提供了借鑒的範式。然該書諸具項之弊端在於,尚未該羅《家禮》全貌,通、冠、婚、喪、祭各禮皆有遺漏;諸具類分作兩部分,其一納入各禮合用合備中,其二納入諸小節獨用中,兩者界定不明,不便參酌;再者各物具下辨釋簡略,僅有條目而未實其詳。丘濬注釋的《家禮》在半島廣爲流行並成爲標準本,影響了大批鴻儒碩彦就其體例而發揮補苴,而沙溪《備要》便以《儀節》所建立的理論體系爲圭臬,從諸具分類、諸具考證、諸具圖例等方面建構了諸具研究的理論框架,《備要》行世之後,韓人喪葬禮俗即從其所定者而施用。但是沙溪對諸具體系的建構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冠、婚二儀的缺失,使《家禮》諸具未盡完備。而後陶庵李縡《便覽》以沙溪《備要》爲藍本,補其闕略,既充分吸納周秦以降中國禮制,又博稽衆説切合俗情,使諸具分析該貫《家禮》全篇,且極之蠶絲牛毛之細。是書鋟木刊印,半島民衆殆據之言禮、行禮,而不必因器物不合禮制而影響禮的進行,“諸具”名義之確立至此臻於至善。

知识出处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朱子家禮》在朝鮮傳播中的“諸具”疏證》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共分五章。首章,推究朝鲜时代礼书中“诸具”这一名目产生、发展、定型之过程。其中第二至五章,依通、冠、婚、祭礼的次序,将提炼的“诸具”作爲词头,着重稽考《丛书》较《家礼》衍变及创发的物具,分三端进行细化的处理:第一,所谓“创发”者,即《家礼》文本所无,凭半岛民俗所用而增设。所增之物,皆有本源可考,未敢有一字赘入。第二,所谓“删汰”者,即《家礼》所载服器已不合朝鲜之用,或李朝世人更不知其爲何物,故需依后贤议论对部分“诸具”进行裁革。“诸具”的适时删减,体现了礼因时、因俗而变的原则。第三,所谓“衍变”者,主要是指“诸具”名称、位置、形制、隆杀等,与《家礼》描述相去甚远,《丛书》或改换俗用,或係以俗称,或补充所明。结语部分从器物性质上对疏证对象安排了大致的分类,并就疏证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作了概括,另着眼于宏观意义上的“训诂学”方法,对“诸具”疏证的理想形式及目标给予了有限的期待。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縡
相关人物
丘濬
相关人物
黄泌秀
相关人物
韓錫斆
相关人物
李明宇
相关人物
宋俊弼
相关人物
金長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