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横渠经学理窟》五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142
颗粒名称: 张载的《横渠经学理窟》五卷
分类号: B244.6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鸣道本《横渠经学理窟》是宋刻全本,受人关注的是它的卷数问题,以及其与二程语录之间的内容重叠问题。
关键词: 鸣道本 横渠经学理窟 宋刻全本

内容

“鸣道本”《横渠经学理窟》受人关注的是它的卷数问题,以及其与“二程语录”之间的内容重叠问题。在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中提到:“《理窟》二卷,右题金华先生,未详何人,为程张之学者”,而在赵希弁的《郡斋读书志附志》、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则都提到《经学理窟》为一卷本,而“鸣道本”《横渠经学理窟》则为五卷,与今通行本同。陈来师怀疑《附志》有误。不过,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在宋代已经有虽卷数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的多种《经学理窟》版本在流传,而目前传世的《经学理窟》本则与“鸣道本”一致,为五卷。
  关于《理窟》中的某些内容与《二程语录》重复的问题,张岱年先生指出,这些重复内容“从大部分的题材语气来看,又确像张载的话”,张先生怀疑此书或为张载与二程之“语录”的汇编。今人赵振对此也有较为详细的考证:他详细考辨了二书中二十二条内容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条目,指出其中绝大多数内容当出自张载,但也不排除其中有一些程颐的话。他同时指出,两书重复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见于《二程遗书》中由关中学者所记的第二卷(包括上、下两卷)和第十五卷”。①从常理推测,或许是程颐回应或者是转述张载的某些言论,或者是与张载讨论某问题的言论,被后学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了上述的重复内容。
  与世传通行本《经学理窟》(中华书局《张载集》本)相比,“鸣道本”《横渠经学理窟》也有多处不同:
  其一:《学大原上》章“道理今日却见分明”条:“道理今日却见分明……上又见性与天道,他日须胜孟子,门人如子贡子夏等人,必有之乎”。
  “张载集本”作:“道理今日却见分明……下面又见性与天道,他日须胜孟子,门人如子贡子夏等人,必有之乎”,两相比较,鸣道本为优。①
  其二:《学大原上》章:“人早起未尝交物须意锐精健”条:“张载集本”中“锐”误作“鋧”字,已经被点校者改正。②
  其三:《学大原下》章:“张载集本”之“教之而不受”条:“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庄子言‘内无受者不入,外无主者不出’”条,③此条内容不见于“鸣道本”。
  其四:《学大原下》章:“鸣道本”之“学者以尧舜之事”条:“学者以尧舜之事,须刻日月要得之,犹恐不至,在可媿而不为,此始学之良术也”。
  “张载集本”作:“学者不论天资美恶,亦不专在勤苦,但观其趣向,著心处如何。学者以尧舜之事须刻日月要得之,犹恐不至,有何媿而不为,此始学之良术也。”④“鸣道本”显有脱文。
  第五:《学大原下》章:“鸣道本”作:“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张载集本”作:“学行之乃见,至其疑处,始是实疑,于是有学(点校者注明,此四句从《易说》佚文移此)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自出(原文为出自,点校者依照《宋元学案》改正),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第六:《学大原下》章:“大抵人能洪道”条,“洪”字为因避讳而改字,“弘”为本字,“张载集本”不误。⑤
  第七:《学大原下》章:“世儒之学正”条:“世儒之学,正惟洒扫应对,便是从基本一节节实行去,然后制度文章从此而出。于此不阙文”。
  “张载集本”作:“世儒之学,正惟洒扫应对便是,从基本一节节实行去,然后制度文章从此而出”。⑥
  两相比较,“鸣道本”为正。
  第八:《自道》章:“家中有孔子真尝欲置于左右”条:“则至于不敢拜”,“张载集本”的底本“拜”字误为“伐”字,已经被点校者改正。①
  其九:《自道》章:“上曰慕尧舜者不必”条:“如岂则岂可无其迹”,“如岂”为“如是”之误,“张载集本”不误。②
  第十:《自道》章:“某自今日欲正经为事”条:“故不免须责于家人辈”,“责”字,“张载集本”的底本误为“贵”字(四库本却不误),已经被点校者改正。③
  第十一:《祭祀》章:“无后者必祭”条:“干袷及其高祖”,“干”字,“张载集本”的底本误为“子”字(四库本却不误),已经被点校者改正。④
  第十二:《祭祀》章:“七庙之主聚于太祖者”条:“且祧者当易檐”,“檐”字,“张载集本”的底本误为“担”字,已经被点校者改正。⑤
  综上所述,“鸣道本”在总体上错误比今通行本要少,但是本身也有许多错误。“鸣道本”《横渠经学理窟》同为清人配抄,与“鸣道集”原本是否有差异,不详。

附注

①赵振:《二程语录的文献误入问题辨析》,《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6期,第72页。 ①分别见“鸣道本”第259页、《张载集》第281页。 ②分别见“鸣道本”第260页、《张载集》第281页。 ③见《张载集》,第285页。 ④分别见“鸣道本”第269页、《张载集》第286页。 ⑤分别见“鸣道本”第271页,《张载集》第287页。 ⑥分别见“鸣道本”第273页、《张载集》第288页。 ①分别见“鸣道本”第275页、《张载集》第289页。 ②分别见“鸣道本”第276页、《张载集》第290页。 ③分别见“鸣道本”第277页、《张载集》第290页。 ④分别见“鸣道本”第281页、《张载集》第292页。 ⑤分别见“鸣道本”第286页、《张载集》第295页。

知识出处

《诸儒鸣道集》研究

《《诸儒鸣道集》研究》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内容包括:《诸儒鸣道集》原刻年代考、关于《诸儒鸣道集》编者身份的初步推测、《诸儒鸣道集》视野下的宋代儒学多元性研究、周敦颐与张载的道学话语构建、二程对道学话语的构建、谢良佐与杨时对道学话语的构建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载
相关人物
陈振孙
相关人物
张岱年
相关人物
程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