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壬戌遗教”中的宗族内仪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5102
颗粒名称: (一)“壬戌遗教”中的宗族内仪礼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6
页码: 464-4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郑齐斗在“壬戌遗教”中记录了关于家事、丧礼祭礼的实施以及学问和儿童教育方法的内容。他主张家事应由男性主宰,丧礼和祭礼应该简略化并重视内在心情,同时他也重视对儿童的引导和教育。他推崇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方法,并强调通过演习来掌握仪礼。此外,他还继承了朱熹的《小学》和《家礼》的精神,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关键词: 南平市 礼书承传 家礼

内容

如前所述,“壬戌遗教”(《霞谷集》卷七)是郑齐斗在三十四岁病危状态时所写下的著作,对于事项进行了逐条的记录。内容上主要分为三点:
  1.关于家事(宗族内的事情)
  宗族内的事情应该由男性主宰,不应当交给女人,小辈要从小从学于贤师,并接受父亲兄长的教诲。在这当中,关于家事的男女分工问题:
  凡家事,惟丈夫主之。妇人则虽有哲妇,不宜当家与政。故夫死从子,以其无专制也。道理自如此。妇人奉母亲,须一意承受,惟在顺吉安意,无有自专。在这里强调的是宗族的维系。男性同族集团的宗族在当时作为朝鲜的血缘组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朱熹的《家礼》当中对于宗族内的仪礼有所规定,而之后我们就会看到,郑齐斗对于《家礼》也显示出不同寻常的关心。
  2.关于丧礼、祭礼的实施
  郑齐斗自己对于丧礼(葬仪)以及祭礼的实施,有很多指示,其方针一言而蔽之,曰“仪礼的简略化”,所以可以说是“重视人的内在的心情”。其文献的根据就是朱熹的《家礼》,还有就是他自己所属的西人学者的文献——李珥(栗谷)以及成浑(牛溪)的礼说。例如郑齐斗说道:
  生而死常事,死而归于朽亦常事。圣人制作,为之厚葬,只是生者不忍之仁耳,非有补于死者也。
  又:
  丧祭《家礼》从简,而《备要》复以古礼增之〔其间或不得已从用处则有之,大旨《家礼》自备矣〕,难于适从。今只从《家礼》行之,可以不失其大要矣。且其序中谨名分、崇爱敬之道,乃以略浮文、务本实为主,此至要之旨也。此两句宜深体而勿失也。这里所说的《丧礼备要》为西人派的申义庆所著,并由其亲友金长生(1548—1631)补订而完成。《备要》以《家礼》的丧礼篇为基础,古礼、诸家礼节乃至时俗等在当中交织在一起,是代表朝鲜时代的仪礼书之一。6郑齐斗在其中寻求的不是繁文缛节的礼的规定,而是有可能进行实践的朴素的仪礼。
  同样的旨趣也在关于祭礼的部分有所提及:
  礼言称家有无,而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者,此祭礼之宗旨也。苟知此也,节省从简,宜遵吾之所自好。这里注重“尽爱敬之诚”的心情,也同时主张仪礼简略化。
  另外,关于宗子的重要性:
  凡祭祀之轮行之非,先贤已言之。支子亦非,况至外孙乎?一切祭礼,宗孙主之,力有不足,诸子孙必助之。俾有成法,则幸矣。考之《家礼》,宗法明矣。所以尊祖也。他强调不是嫡庶轮番,而应当只有宗子本人才能举行祭祀,这也是依据《家礼》的。
  又,关于成浑的礼说:勿用挽,勿用翣,铭旌用小红幅书五字,如牛溪先生事。7“挽”(挽章)是提棺木时候所唱的挽歌、挽词,“翣”是棺材移动到墓地的时候,在棺材旁边所有的扇状的装饰。在这里,没有使用《家礼》的“挽”,而使用“翣”,是比《家礼》更加简化了。
  关于李珥的礼说:
  四节日祭,从栗谷先生说为可。○《家礼》择日上冢,或三月十月,诚为至当。国俗四节。诚如栗谷先生语,依遵《击蒙要诀》行之。
  这里所说的“四节”是指正朝(元旦)、寒食、端午、秋夕,在上述“四节”的时候参加墓祭,郑齐斗遵从李珥之说,承认这种《家礼》中所没有的朝鲜的时俗。8
  另外,也有比《家礼》更简化的地方:
  平日家祭,于吾鱼肉饭饼兼设蔬果数品,略仿《家礼》,而又从省陈之。93.学问以及儿童的教育方法“壬戌遗教”中对于儿童教育是这么叙述的:
  凡教儿童,不宜摧残其气,以折生意,惟当顺以导之。王文成《训蒙大意》最是善诱善养,必可为法,但世人无能知其意。这里所说的《训蒙大意》是指王守仁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王阳明全集》卷二)。这篇文章是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方针论,以三大方法为支柱:“诱之歌诗,以发其意思”“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作为启发儿童能动性的方法,上述思想是非常有趣的,不过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第二项仪礼的学习,也就是“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王守仁解释道: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通过实践来学习仪礼,这是王守仁所特别强调的,在《训蒙大意》附录的《教约》中,他也说: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
  又曰: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在这里,实践优先于理论,并通过实践发挥礼教的立场是非常显著的。并且,这种通过演习来掌握仪礼的主张,也为郑齐斗所继承。
  另外,这种仪礼的学习,也很明显是对试图使得人们能从小就习得“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而编纂的朱熹的《小学》精神的继承。这个问题之后还会再次提及,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郑齐斗推崇《小学》以及《家礼》的阅读与实践。10

知识出处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为朱子礼学思想的实践性著作,影响后世达七百年,深刻塑造了中华礼仪文明。本书为日本朱子学、礼学专家吾妻重二教授《家礼》学研究成果的汇集。全书分三编:文献足征、礼文备具、礼书承传,共十三章,广涉《家礼》版本、木主、深衣、日本《家礼》接受史等议题,融文献学、历史学、哲学于一炉,全面深入地揭示《家礼》在东亚的“漫游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郑齐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