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家礼》的历史意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941
颗粒名称: 四 《家礼》的历史意义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3
页码: 13-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的《家礼》是一部关于家族(宗族)冠婚丧祭仪礼的实用书,以士人和庶人为对象。在古代中国,仪礼通常是为王侯贵族所作,不适用于普通人。然而,《家礼》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将庶人纳入仪礼的对象范围。这种“士庶通用”的仪礼书在思想上与朱熹的人生观有关,他主张人们依据学问而非出身来展示自己的发展潜能。因此,《家礼》具有“任何人都可实行”的开放性特点,使其在东亚得以广泛普及。
关键词: 南平市 文献足征 仪礼

内容

朱熹的《家礼》是一部有关家族(宗族)的冠婚丧祭仪礼的实用书。值得注意的是,《家礼》并非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而是以士人及庶人为对象的。
  本来,在古代中国,一般认为仪礼是为王侯贵族所作,不适用于普通人。《礼记·曲礼篇上》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荀子·国富篇》云:“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语虽简短,却极具象征性。仪礼不适用于“众庶百姓”的思想直至后世仍然根深蒂固,即使在唐代,对于为祖先祭祀所设的家庙和神主(牌位)都有依据官品而设的严格规定,普通士人和庶民被置于极受歧视的境地。34
  在此意义上,以士人和庶人为对象的《家礼》在中国仪礼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清末皮锡瑞已把《家礼》称为“民间通行之礼”,以与“王朝之礼”相对。35杨志刚对此则有明确论述:
  经过唐末五代的大动荡,到宋代,士族和庶族间的界限在现实和人们的观念中都基本消失。譬如,婚姻问题历来被视为“礼之本”,但宋代“婚姻不问阀阅”,士族、庶族可以通婚,故士庶通礼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首先出现了司马光的《书仪》,尔后诞生了朱熹的《家礼》……《家礼》以《书仪》为基础,才将士庶通礼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臻于完善。36
  当然,《家礼》首先考虑的对象乃是士人,37但也以无位无官的“庶”为对象。例如,关于祭祀家族祖先的“祠堂”,《家礼》云:
  古之庙制不见于经,且今士庶人之贱,亦有所不得为者,
  故特以祠堂名之,而其制度亦多用俗礼。(《家礼》第一《通礼·祠堂》)说明祠堂(家庙)是为“士庶人”所作。在神主(牌位)表面写上“宋故某官某公讳某字某第几神主(宋故某官、某公、讳某、字某之第几神主)”,在没有“官封”的情况下,也有仅以“生时所称”为号书写的(《家礼》第四《丧礼·题木主》)。总之,这意味着《家礼》是作为有“官封”的士人和无“官封”的庶人双方均能实行的仪礼书而被构思的。
  这种作为“士庶通用”之礼的《家礼》的出现,在思想上与朱熹的人生观有关。正如“圣人可学而至”的口号所示,朱子学不是依据家庭和阶级等“出身”而是依据“学问”向人们展示发展潜能。38同理,朱熹在仪礼方面也构思出能为任何人所实行的仪礼书。针对此前庶人不是仪礼之对象这种观点,《家礼》中明确指出庶人也可成为仪礼的对象。39即便将这种情况称为“仪礼的开放”亦不为过。《家礼》之在东亚得以广泛普及,可说正是由于此种“任何人都可实行”的开放性特点的缘故。

知识出处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为朱子礼学思想的实践性著作,影响后世达七百年,深刻塑造了中华礼仪文明。本书为日本朱子学、礼学专家吾妻重二教授《家礼》学研究成果的汇集。全书分三编:文献足征、礼文备具、礼书承传,共十三章,广涉《家礼》版本、木主、深衣、日本《家礼》接受史等议题,融文献学、历史学、哲学于一炉,全面深入地揭示《家礼》在东亚的“漫游史”。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