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931
颗粒名称:
页数: 9
页码: 1-9

内容


  此书收载了有关南宋朱熹(1130—1200)《家礼》的一系列论文,在此先说明一下此书的缘由。
  《家礼》一书作为“冠婚丧祭”的礼仪实施手册,宋代以后随着朱子学的发展与普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它所具备的意义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对儒学的偏颇见解可以说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儒学以“仁”与“礼”为核心内容,二者缺一不可。关于此点,《论语·颜渊》中“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雍也》中“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语即有明确的体现。另外,关于“孝”的实践,《论语·为政》中有如下问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里孔子说:父母生前当然奉事之,死后还能正确地实行“葬”“祭”的“礼”,才算是尽“孝”。换言之,仁、孝的“思想”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具体化、现实化;思想与礼仪,即实质与形式二者,好似车之两轮,都很重要。正因如此,后世儒学以《仪礼》《周礼》《礼记》三礼文献为基础,发展出丰富多彩的礼学与礼制。
  我们不能忽视这种礼学与礼制对于国家仪礼、社会仪式、风俗习惯、日常行为、礼节、丧葬仪礼以及祖先祭祀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儒学的礼学与礼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过很大的作用,过去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离不开“礼”。
  但是,近代以来的儒学研究重心转移到思想研究方面,集中在中国“哲学”的领域中。当然,这与在儒学漫长的历史中诞生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而在“哲学”领域中难以讨论“礼仪”方面,因此“礼仪”研究被搁置一边。其实,尽管哲学是儒学的重要部分,但并非是儒学的全部,在回溯儒学史展开的时候我们必须确认“哲学”与“礼仪”两个方面。
  近十多年来,出于这种反省与展望,“礼仪”研究不仅在中国,在韩国、日本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本书以2003年整理的日本科学研究费报告书为基础,还收录了以之为契机而新写的有关《家礼》的一系列文章,也可能在儒学以及东亚文化传统再审视方面发挥一些作用。
  二
  现在要说明《家礼》的作者问题。自清代王懋竑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等都主张“《家礼》伪作说”以来,这一说法十分流行,但是这种说法是误解,是错误的。对此问题,前人已经有所考察,我也做过一些考证(参见本书17页以后),详细内容在此不再重复。简单地说,虽然《家礼》在内容上有前后矛盾等若干问题,不过这应该是由于《家礼》不是定本而是稿本所引发的。朱熹的高足陈淳说《家礼》是“未成之缺典”,此说法十分准确。《家礼》虽是朱熹的未定稿,但也是朱熹自撰的重要著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朱熹《家礼》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能够从三个方面确认。
  第一是作为礼仪文献的重要性。在中国,最重要的古典礼仪文献当然是《仪礼》,可以说《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文献的代表。与之相对,《家礼》则是中国近世(宋元明清)礼仪文献的代表。作为中国传统礼仪实践手册,我们必须在提起《仪礼》时一同提起《家礼》。在此意义上,《家礼》可说是儒学的“新古典”。
  第二是《家礼》内容的普遍性。所谓的普遍性也可以说是超越阶级。《家礼》在礼仪的实践上并没有拘泥阶级或官品,而是处处强调“士”与“庶”都可以按自己的情况实践自己的礼仪。中国古代,礼仪被认定是只有特权阶级才能享受的,《礼记·曲礼》中“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一语即为此阶级性的象征。一般的庶民没有行礼的资格,阶级的差异强制地决定了礼之有无。但《家礼》并没有设定这种阶级、官品的差别。
  当时,宋朝继承传统国家礼制,在礼仪实践上还保持阶级性的很多限制,而《家礼》却与这种国家法令规定的阶级性不同,提倡了超越阶级的士庶“日用常行之道”。这应该是朱子学“人皆可以为圣”的平等主义人性观的反映。如“性善,故人皆可为尧舜”(《朱子语类》卷五十五)一句说明,朱子学基于性善说认为人们都可以成为“尧舜”。我们可以说,朱子学有很高的儒学理想,此理想与中国古代、中世纪的阶级性浓厚的人生观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是《家礼》的广泛影响。《家礼》一书曾经超出中国的范围,还给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琉球等东亚地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有关《家礼》的注释、书籍、文章在这些地区曾经大量出现,实行《家礼》式礼仪的例子也很多,其影响程度可能不亚于朱熹的名著《四书集注》。近年来的调查说明,东亚地区近世有关《家礼》的文献极多,我们不得不承认此书强大的感化力量。
  三
  “礼”原本是区分“文明”与“野蛮”、“人类”与“禽兽”的重要标志。比如重编《家礼》撰写《文公家礼仪节》的明人丘浚(1421—1495),在该书序中提到:
  礼之在天下,不可一日无也。中国所以异于夷狄,人类所以异于禽兽,以其有礼也。礼其可一日无乎?成周以礼持世,上自王朝以至于士庶人之家,莫不有其礼。
  丘浚说:“礼”是区分中国与夷狄、人类与禽兽的关键实践,也是上自王朝下至士庶人一日都不可欠缺的重要因素。这种思想不仅在中国,在东亚地区也成为了一个共通认识。日本江户时代前期著名的朱子学者贝原益轩(1630—1714)的解说可以说明这一事实:
  礼者天地之常,人之则也。则,谓人之规距也。无礼,则无人间之规矩而同于禽兽。因此应自幼即谨守礼仪。人之行为,事事应有礼。若万事有礼,则有条理而易行,心亦定而安。若无礼,则条理差失,紊乱而不行,心亦不安。故礼乃不可不行者也。自小儿之时,即应当遵从和礼之法而教之起居动作、饮食、酒茶之礼仪、拜礼等。(《和俗童子训》,原文为日语)
  在此“无礼,则无人间之规矩而同于禽兽”一句特别值得注意。“礼者天地之常,人之仪则也”也是以朱熹的说法为根据,并与丘浚的见解如出一轨,相互沟通。不仅如此,贝原益轩还强调“起居动作、饮食、酒茶之礼仪、拜礼等”,对于日本近世日常仪礼的普及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人们都说“日本人很讲究礼貌”,而假如是这样,这种礼貌也可以说是在朱子学的影响之下产生的。
  此外,如韩国首尔南大门的正式名称为“崇礼门”,琉球王宫首里城的正门亦挂有“守礼之邦”的匾额,这些情况都值得注意。这些“礼”字向国内外宣告着自己不是野蛮之地而是文明之国。“华夷”之分的标志也就在于“礼”,东亚近世文明的形成中,儒学的“礼”的作用十分重大,而《家礼》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
  我的《家礼》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的总结成果是2003年的科学研究费报告书:《朱熹〈家礼〉版本与思想的实证研究》。
  最初,我认为此研究已告一段落,但随着调查推进,就感觉到仍有很多不明之处,尤其痛感东亚范围的调查很不充分,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因此,2009年11月3—4日,我在关西大学全球化COE(文化交涉学教育研究据点,ICIS)的支援之下,与韩国国学研究院共同举办了国际研讨会“朱子家礼与东亚文化交涉”。当时,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内外的很多优秀学者共聚一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与朴元在共同编著的此次会议论文集《朱子家礼与东亚文化交涉》也在2012年得以出版。我自认为,此国际研讨会与论文集应是《家礼》研究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在此期间,我还开始收集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与《家礼》相关的文献,并在2010年影印出版了日本江户时期《家礼》相关的重要文献,名为《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一)》;到今年为止,此系列共出版了九册。
  2012年,在复旦大学吴震教授的帮助下,我出版了《朱熹〈家礼〉实证研究》一书。该书获得好评,同年十月就发行了第二版。
  本书的前半部分,即第一章到第七章,已经收录在此《朱熹〈家礼〉实证研究》中,文字有一定改动。而第八章以后的后半部分是该书出版以后撰写的新文章。本书所载的“原序”就是此《朱熹〈家礼〉实证研究》的序文。
  这些文章中,第一章“儒教仪礼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一文原是2008年撰写的旧稿,现在已经有必要补充后来出现的各种新成果,诸如彭林、杨华、殷慧、彭卫民、叶纯芳、乔秀岩(桥本秀美)、田世民、张东宇、韩淑婷、松川雅信等人的著作。但现在没有时间加写这些信息,十分遗憾。不过,我觉得此文中指出的“现状与课题”的基本方向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
  关于本书副标题“东亚《家礼》思想研究”中所谓的“东亚”,也可能名不副实,因为所载文章大部分是讨论中国与日本,很少涉及朝鲜·韩国、越南等地。虽说如此,但我还是采用了“东亚”一词,这是因为我个人的关注一直在于东亚,并且还希望借此提醒人们《家礼》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中国,还扩大到了东亚各国。
  顺便一提,原《朱熹〈家礼〉实证研究》的后半部分是《校勘本〈家礼〉》。2020年,我抽出此校勘部分,并加以一些补订,以《〈朱子家礼〉宋本汇校》为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
  五
  吴震教授在阳明学方面有显著业绩,也是当代中国哲学史专家的代表。同时,吴震教授对朱子学、《家礼》以及礼仪研究的意义亦有着深刻的理解,此次本书的出版也得到了吴震教授的全面支持与协助。另外,吴震教授现在还正在进行东亚地区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的《家礼》相关文献的标点汇编工作,我也共同参与这项工作。这套丛书不久将出版面世,东亚《家礼》研究就会获得可靠的文本,这将极大地推动相关研究。
  我已经发表的有关《家礼》的研究成果如下,以供参考。其中《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已经出版九册,预计还有二、三册即将完结。
  《朱熹〈家礼〉〓版本〓思想〓関〓〓実证的研究》,研究代表者:吾妻重二,2000年度~2002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基盘研究(C)(2)研究成果报告书,全299页,2003年3月
  《东〓〓〓〓仪礼〓宗教》,关西大学《〓〓〓文化交流研究丛刊》第三辑,吾妻重二、二阶堂善弘编,雄松堂出版,全425页,
  2008年8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一)》,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1,关西大学出版部,全254页,
  2010年3月
  《朱子家礼〓东〓〓〓〓文化交涉》,吾妻重二、朴元在编,汲古书院,全486页,2012年3月;韩语译:『〓〓〓〓』第16辑,韩国国学振兴院,2010年6月
  《朱熹〈家礼〉实证研究》(汉语),吾妻重二,吴震、郭海良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全420页,2012年5月*同年10月,第二版出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二)》,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2,关西大学出版部,全301页,2013年3月
  《〈朱子语类〉訳注卷八十四~八十六》,吾妻重二、井泽耕一、洲胁武志译注,汲古书院,全359页,2014年12月
  《〈朱子语类〉訳注卷八十七~八十八》,吾妻重二、秋冈英行、白井顺、桥本昭典、藤井伦明译注,汲古书院,全339页,2015年7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三)》,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3,关西大学出版部,全342页,2015年3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四)》,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4,关西大学出版部,全283页,2015年3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五)》,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5,关西大学出版部,全369页,
  2016年3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六)》,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6,关西大学出版部,全341页,
  2016年3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七)》,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7,关西大学出版部,全368页,
  2018年3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八)》,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8,关西大学出版部,全348页,
  2019年3月
  《〈朱子家礼〉宋本汇校》,吾妻重二汇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全241页,2020年9月
  《家礼文献集成·日本篇(九)》,吾妻重二编著,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资料集刊》27—9,关西大学出版部,全309页,
  2021年3月
  以上是本书出版的缘由和背景。希望本书能对《家礼》以及儒学研究有所贡献,并在此对吴震教授的帮助和情谊衷心表示感谢。

知识出处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爱敬与仪章:东亚视域中的《朱子家礼》》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为朱子礼学思想的实践性著作,影响后世达七百年,深刻塑造了中华礼仪文明。本书为日本朱子学、礼学专家吾妻重二教授《家礼》学研究成果的汇集。全书分三编:文献足征、礼文备具、礼书承传,共十三章,广涉《家礼》版本、木主、深衣、日本《家礼》接受史等议题,融文献学、历史学、哲学于一炉,全面深入地揭示《家礼》在东亚的“漫游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吾妻重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