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实谈心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从官能、性理到工夫:朱子心论新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830
颗粒名称: 自序:实谈心性
页数: 5

内容

这是一部致力于“实谈心性”的作品。所谓“实”,有三个方面的义涵:一曰“着实”,是指本书对于朱子心论诸概念、命题及其内在理路,皆力求给出清晰、明确、透辟的当代阐释,努力做到“打破砂锅问到底”“文章不写半句空”;二曰“实践”,是指本书所言不是单纯地从朱子著作的故纸堆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而是笔者如阳明所说的那样“把他的说去用”,依照朱子所言切实地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此基础上全面而审慎地结合其言论总结出来的,也不是“出版即完结”的,而是意在继续为自己和一切同行者提供指导、进而形成实践和理论的良性互动的;三曰“经世致用之实”,是指本书坚持将“心”置于“事物”尤其是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背景下,讨论“心”在事务中的表现,讨论家齐、国治、天下平的任务对于“心”之资质的要求,以及普通心灵如何获取相应的资质、上智心灵如何保有相应的资质,因而本书对于有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的人达成其志业,具有根源性乃至直接性的指导意义。
  这些其实也是朱子心论本身所坚持的旨趣。其中第三点“经世致用之实”至关重要,既可以将朱子心论和佛教心论鲜明地区分开来,显示出其儒学本质,也可以使朱子心论摆脱和康德、牟宗三式道德哲学的纠缠,真正呈现其价值。众所周知,理学尤其是朱子学的主要理论着力点在于圣贤人格的养成,以《大学》“八条目”而言,朱子学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方面贡献了深入而精微的理论,而在“齐家”尤其是“治国平天下”理论方面则颇为薄弱,这使得它在古代常常遭受“阳儒阴释”之讥(佛教明显缺乏“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段,“人人成佛”并不是一种天下理想,“天下”并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在近代则被牟宗三置于康德式道德哲学的视域下进行审视,进而因为心性之别、格物穷理而被判定为“歧出”“别子”。但事实上,朱子本人无疑仍然是“欲平天下者”“欲治其国者”“欲齐其家者”,具有强烈的家国天下情怀,其学问的出发点也无疑仍然是经世致用。这一精神既没有被实践上的挫折减弱,也没有因为家国天下理论的缺失而虚悬,而是全部灌注在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学说中,使得后者之中处处渗透着家国天下的元素,如使得“物”成为“天下之物”,使得“格物致知”成为“开天聪明”,使得“诚意正心”成为确实可以向帝王将相自信陈说的为政原则。可以说,朱子学确实是如《大学》所言,主张为平天下而修身(“修身”内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下同)、为治国而修身、为齐家而修身,而非仅仅为修身而修身,或者说朱子学是主张修足以平天下之身、修足以治国之身、修足以齐家之身,而不是仅仅修“身之身”或者修抽象而空洞之身;天下国家一开始就被完全浓缩在“身”之中,“身”一开始就具有天下国家的广阔性、现实性、结构性、联系性,“胸中有丘壑”“韬略胸中存”,所以从“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才会条畅通达,没有任何规模上的不契或者根本上的隔膜。《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不应当仅仅纠结于作为“本”的“修身”对于作为“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决定作用,而应当更注意到作为“末”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作为“本”的“修身”的规定作用:想要什么样的“末”,决定了我们培植什么样的“本”,而不是漫无目地随便树立一个“本”,然后把它矫揉向特定的“末”,程子所谓“如百尺之木,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排引入来教入途辙”是也。朱子曾说:“今说求放心,说来说去,却似释老说入定一般。但彼到此便死了,吾辈却要得此心主宰得定,方赖此做事业,所以不同也”,事实上,儒释之间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有没有“做事业”一截,而更在于所求的“放心”根本不同,所以才会、也必定会呈现出“到此便死”和“做事业”的表面区别。如果说朱子学尤其是朱子心论是一种道德哲学的话,那么它首先是人伦、政治、职业道德哲学,然后是贯穿于三者之中而一统之的仁义道德哲学(“仁”者“爱之理”,“义”者“事之宜”,“仁义”必就人伦、政治、职业而言),而不是一种空洞的道德哲学,其中充满着人伦、政治、职业事务对于人的明确而切实的要求,而不是只有抽象的道德原则。借用韩愈“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之言,我们可以说,只有就着人伦、政治、职业中的“仁义”来谈“道德”,才能使道德由“虚位”达到“定名”。这样的道德哲学必定不会认为“心”“性”仅仅是“一”,也必定会要求人们求教于外界来达成对于自我的提升、叩问于他者来实现具体方针的确定;这样的道德哲学难免会被纠结于自律他律、内求外求的空洞道德哲学判定为“他律”“外求”,但事实上,仁义道德哲学是向“物吾与也”之“物”探求,以“与物同体”之“我”来自律,是更为广泛的“内求”和更为深厚的“自律”。
  本书的书名可能会引起一些读者的疑问,即正标题中既然有“性理”字样,那么副标题为什么不沿用传统范畴,写为“朱子心性论新探”,而是似乎“偏于一隅”,写成了“朱子心论新探”?对于这一问题,本书的正文即可以看作一种具体而详细的解答,但我们这里也有必要作一个整体性的交代。众所周知,程子曾为人性论或者说性、气之论提出了一个指导性原则:“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无论“心”是否属“气”,我们都可以在心性论方面沿用此原则,而曰“论性不论心,不备;论心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那么,是不是我们用“性论+心论”的方式,就可以得到既明且备的心性论了呢?恐怕不然,这种外在拼盘的方式对于“二之”的问题与其说是一种解决,不如说是一种掩盖,因为实际上,所谓“不备”不是说性和气或性和心组成的“整体”缺失了一部分,而是说性论本身难以达到其完备形态,朱子说“论性不论气,这性说不尽”,即指出了这一点;同样地,“不明”不是说性和气或性和心组成的“整体”含混不清,而是说气论或心论本身难以达到其透彻形态。这样看来,“论性不论心,不备;论心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所欲导向的,与其说是“论性加论心则明且备,单独的‘心论’或单独的‘性论’都是不可取的”,不如说是“就着‘心’的背景来论‘性’,以便达成完备的‘性论’;或坚持‘性’的视角来论‘心’,以便达成透彻的‘心论’。完备的‘性论’或透彻的‘心论’不但是各自可能的,而且是相互蕴含的,二者与其说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不如说是同一种理论的两种不同形态”。本书焦点集中,只在于“心”,而视角广泛,却不外乎“性”,可以说是一种从“性”的视角来考察“心”,从而达成一种“透彻的心论”、内涵一套“完备的性论”的尝试,其中即便没有出现“性”字的地方,也无不渗透着“性”的精神,读者其察之。
  正如前文所显示的那样,笔者是一个竭力求真求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喜好标新立异的人,然而“创新”这件事却不可遏制地在本书的各个层面、各个细节中,连篇累牍地发生了。这一点多少让人有些无奈。新颖观点的第一需要,与其说是广泛应用在哲学史中,以求重构一切,不如说是充分证明其可成立性,以求普遍接受,加之在行文上,本书自觉地追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风格,所以本书内容呈现出论点极其集中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换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也是一种“论域不广”’的缺憾。但诚如朱子评论《西铭》时所言:“初看有许多节拍,却似狭;充其量,是甚么样大”,本书已经完成了自己有限“节拍”内的主要任务,并为一种“充其量”的工作莫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于更广泛的哲学史梳理工作的具体展开,只能留待笔者今后数年去做了。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太多的人和事需要感谢。感谢四川大学给我打下的坚实的学术基础,尤其是高小强、丁元军、曾海军三位老师的培养。感谢北京大学为我提供的广阔的视野、宽松的环境和严格的学术训练。我是汤一介先生招收的最后一个学生,汤先生虽然在我入学之初就溘然长逝了,但他“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精神一直指引着我;犹记得后来和师兄师姐们一起去探望乐先生的前一天晚上,我梦到自己来到汤老师家,进门看到汤老师正在熹微的晨光下,拿着园艺小剪在小院里修剪满墙鲜嫩的绿植,觉察到我的到来后则转过脸来对我微笑,慈祥而真纯。其后魏常海先生接过了指导我的任务,我生性鲁钝愚直,有许多不近人情处,魏老师以其宽厚温和,为我提供了人格学习的典范;我一开始重读书而轻科研,于议论方面并不是很得力,魏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开导我,甚至请张学智老师一起来劝我,使得我最终打开了自己的格局,走上了学术的正轨。因此我还要特别感谢张学智老师,张老师虽然不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但在博士论文方面像指导自己的学生一样给予我无私的帮助。此外,儒藏中心导师组的其他老师、中心的工作人员,也都在论文写作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给我提供学术、技术上的支持。而博士后入站以来,合作导师邓小南老师则以女性导师特有的细腻,为我指点思想上的迷津、提供历史学的训练,使我对于儒学乃至传统思想的优缺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虽然后者尚未来得及在本书中体现。感谢曾经的室友薄化君、陈佩辉以及儒行社、耕读社、朱子学社诸学友在学问和生活上对我的启发。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本书的肯定,以及王衡、孙萍等老师为本书的评审和出版付出的辛劳。
  感谢我的家人们:感谢已故的奶奶,奶奶虽然目不识丁,但从小便教我“讲仁义、走大路”,我想这是我走上儒学研究之路、坚守学术底线的根源所在;感谢爸爸妈妈和姐姐,我尚未能清楚明白地向他们说明学术工作的意义,但他们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并在我遭遇挫折的时候给我重整旗鼓的勇气;感谢雅琴,雅琴拥有聪慧活泼的心灵,不但使我更多地领略到生活的美好,而且通过帮助我变化气质的方式,使得我越来越能领会朱子心论的精义,对于我这样一个心灵研究者而言,很难再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情了吧。
  是为序。
  李毅
  壬寅端午于蝉窝

知识出处

从官能、性理到工夫:朱子心论新探

《从官能、性理到工夫:朱子心论新探》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运用哲学思辨的方法,在总结学界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朱子“心之学说”概括为“官能”“性理”“虚实动静”“身体与善恶”“工夫”五个紧密联系的部分,并对其中十多个子论题如“心与知觉、思、情、意”“心统性情”“中和新说”“道心人心”“知行论”等的内容及脉络,进行了精益求精的哲学探讨和贴切着实的现代诠释,得出了一系列较新颖而透彻的结论。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