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朱子語録文獻用字的正體與異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784
颗粒名称: 第三節 朱子語録文獻用字的正體與異體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5
页码: 393-4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语录》文献使用的字体在正体和异体方面存在一些变化。所谓正体字是指经过确认的用法,其他与正体字的读音和义义相同但笔画、结构、部位不同的字体就是异体字。就结构而言,《池录》使用的字既有置换部件的换位,也有交换部件的换旁。
关键词: 朱子语录 文献 繁化

内容

文字不是由一人一時一地所作,而是由人民群衆共同創造的。漢字在由甲骨文到楷書的演化過程中,一字往往有多種寫法。確定其中一種爲正體後,其餘的與正體字音義皆同而筆畫、結構、部位不同的字體就是異體字。就結構而言,《池録》的用字既有换位,又有换旁。
  1.换位
  宋刻、明抄本《池録》字形多爲上下結構,後多演變爲左右結
  構。如:
  (1)畧—略
  書坊印得《六經》,前面纂圖子,也畧可觀。S27/36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畧”作“略”。
  (2)檗—概
  大槩論功效是如此。S27/8b
  聖人論功効亦是大檗如此。S27/9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檗”作“概”。
  (3)胷—胸
  但是有這般見識,有這般心胷,積累做將去,亦須有効。S27/9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胷”作“胸”。
  明抄本《池録》如:
  (4)黜—黜
  柳下惠:“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M2/9a
  “黜”,王星賢點校本作“黜”。文獻中同《池録》者如唐柳公權《大唐回元觀鐘樓銘》作黜,唐懷素《草書千字文》作〓。作左右結構者如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作黜,唐歐陽詢《千字文》作黜。
  (5)黝—黝
  孟子亦曰:“孟施舍似曾子,北官黝似子夏。”M2/9b
  “〓”,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黝”。書法作品中多作左右結構,如元趙孟頫《閒居賦》作〓。
  又如:峯、峰,朞、期,〓、魂,羣、群,棊、棋等。
  也有宋刻《池録》爲左右結構,今本演變爲上下結構。如:
  (6)雠—讐
  謂復百世之雠者亂說也。許五世復雠者,謂親親之恩欲至五世而斬也。謂《春秋》許九世復雠,與《春秋》不譏、《春秋》美之之事,皆解《春秋》者亂說也。S38/89b-90a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雠”作“讐”。
  (7)〓—壅
  如一粒菜子,中間含許多生意,亦須是培〓澆灌,方得成。……正如菜子無糞去培〓,無水去澆灌也。S27/35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作“壅”。
  明抄本《池録》字形多變,一個字的結耩往往有數種變化。如:
  (8)聖
  聖人無有不可爲之事,只恐權柄不入手。M2/1a
  據其所見,本自不須聖人文字得。他却須要以聖人文字說者。M2/4a
  例中“聖”分别作〓、〓、〓,亦有作〓者如今之正體。前三例中“耳”與“王”的筆畫穿插變化,姿態各異,充分體現出寫本用字形體的豐富性。
  2.换旁
  《池録》與今本相較形成正體與異體不同的换旁字有换形旁的,有换聲旁的。人的認知的基本範疇給换形旁異體字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的基礎。範疇的邊界是模糊、不明確的,所有範疇都是模糊範疇,各個範疇在邊緣上會與其他範疇互相重疊、互相交叉。相鄰範疇的重疊、交叉是人類認知方式的體現。每個字的形旁基本上具備了自己區别於其他字的特徵,又因與相鄰範疇重疊交叉而改换形旁。《池録》與今本相較互異的字有義近或形近而换形旁的。如:
  (1)嘆—歎
  嗟嘆久之。S37/4b
  此爲曾祖道録,王星賢點校本“嘆”作“歎”。
  西伯聞之竊嘆。S38/1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嘆”作“歎”。
  (2)當—嘗
  某甞論“未發之謂‘中’”字,以爲在中之義,南軒深以爲不然。S37/2b-3a
  此爲廖謙録,王星賢點校本“甞”作“嘗”。
  (3)悮—誤
  聖賢言論何曾悮。S30/4b、M30/3b
  此爲廖謙録,王星賢點校本“悮”作“誤”。
  (4)覩—睹
  “萬物覩”之“覩”,便是“見”字。S28/8a
  此爲〓淵録,王星賢點校本“覩”作“睹”。
  (5)〓—疏
  “予決九川,距四海”了,却逐旋爬疏小江水,令至川。S29/2b、M29/2a
  此为製蓋卿録,王星賢點校本“疏”作“疏”。考《說文》作〓,《睡虎地秦簡》作〓,《淮源廟碑》作是〓,俗寫省筆作“疏”。俗寫又换聲旁作“踈”。《廣韻·魚韻》:“疏,俗作踈。”疋、足皆有“脚”義。《說文·疋部》:“疋,足也。”
  只做放那裏,信也得,不信也得,無許多氣力分踈。S27/71b
  (6)〓—陡
  《陰符經》說:“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浸”字最下得妙,天地間不陡頓恁地陰陽勝。S28/60a
  此爲〓淵録,王星賢點校本“陡”作“陡”。
  (7)帋—紙
  且如得一片紙,便來一片紙上道理行之,可也。M32/1a
  此爲潘履孫録,王星賢點校本“帋”作“紙”。
  (8)飜—翻
  若只把在手裏飜來覆去,欲望之燕,之越,豈有是理!S31/2b、M31/2a
  此爲孫自脩録,徽州本、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飜”皆作“翻”。
  須是踏飜了船,通身都在那水中,方看得出!S38/57b、M38/43b
  此爲沈僩録,“飜”,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翻”。
  “飜”,《玉篇·飛部》:“飜,亦作翻。”
  (9)効—效
  《注》云:“蓋遷國以圖存者,權也;効死勿去者,義也。”S38/89b
  此爲沈僩録,“効”,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效”。
  只看他功効處,又何必較量道聖人之効是如此,善人之効是如彼?S27/8b-9a
  此爲黄義剛録,例中三處“効”,王星賢點校本皆作“效”。《玉篇·力部》:“効,俗效字。”
  (10)博—博
  今人務博者,却要盡窮天下之理。S27/13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愽”作“博”。
  如是爲仁必須“博施濟衆”,便使“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如堯舜,也做不得,何況蓽門圭竇之士!S37/6b
  此爲曾祖道録,“博”,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博”。
  《正字通·心部》:“愽,俗博字。”
  (11)猫—貓
  如猫兒狗子,飢便待物事喫,困便睡。S27/52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猫”作“貓”。
  (12)—磚
  今甎灰之費已使了六萬,所餘止一萬。S30/3a、M30/2b
  此爲廖謙録,“甎”,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磚”。《篇海類編·器用類·瓦部》:“甎,俗作磚。”
  (13)撰—誤
  假使懸空白撰得一人如此,則能撰之人亦自大有見識,非凡人矣。S38/63a
  此爲沈僩録,例中“撰”,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同,徽州本皆作“譔”。《廣韻·〓韻》:“譔,述也。通作撰。”
  又如:托、託,註、注,傒、徯,皷、鼓,髣、彷,髴、彿,偶、耦,凉、涼,潔、潔,迹、跡,唯、惟,揔、總,況、况,捄、救,徧、偏、遍,〓、卹,〓、郤、却,腳、脚,〓、幹,軆、體,覊、羈,〓、廳,寃、冤,冝、宜,冨、富,病、病,痛、痛等。其中有些换旁異體字,如冝宜、冨富、博博、病病、痛痛等也可看作是形體相近的變筆或誤筆異體字。漢字中“口厶、艸木、力刀、冫氵、足止〓、宀冖、宀穴、广厂、尔〓、攴支殳攵、又手攴、門鬥、巾忄广疒、扌木、西雨、朿束、人女、口言心、口舌言欠、目見、骨肉皮、烏隹、麥禾黍米、米食、玉金、衣巾、衣糸、衤礻、土田阜、土山石、水雨、韋革、髟毛、犬豸”等偏旁往往因義近或形近而混用或替换取代。如:
  (1)紏—糾
  今仲紏合諸侯,雖也是尊王室,然朝聘貢賦皆是歸己,而命令皆由己出。S27/6a
  此爲黄義剛録,“紏”,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糾”。考《說文·丩部》:“糾,繩三合也。从糸丩。”。“糾”變筆作“紏”。《集韻·厚韻》:“紏,絲黄色。”
  (2)湏—須
  說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湏是“惟精惟一”,方能“允執厥中”。S27/19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湏”作“須”。
  今後湏是截下看。S37/1b
  湏要如此做甚?S37/2a
  先生曰:“不湏更添字,又是兩沓了。”S37/2b
  此爲曾祖道録,王星賢點校本“湏”作“須”。考《慧琳音義》卷五釋“鬚髮”之“鬚”指出:“本作須,今俗從水作湏,非也。”又卷十四釋“鬚髮”之“鬚”重申:“時用須字從水作湏,非也。”“湏”乃古文“沬”。《說文·水部》:“沬,洒面也。湏,古文沬。从頁。”考《武威漢簡》須作須,“須”作“湏”爲其時草化俗寫。
  (3)恥—耻
  及至顛冥於富貴而不知恥,或無義而受萬鍾之禄,便是到利害時有時而昏。S38/29b
  此爲沈僩録,“恥”,徽州本同,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作“耻”。考《說文·心部》:“恥,辱也。从心,耳聲。”“心”“止”草寫相近,俗寫訛作“耻”。《尹宙碑》作〓,《譙敏碑》作〓。“耻”,《龍龕手鑑·耳部》作爲“恥”的俗字。
  (4)寂—最
  他又愛說一般〓險絕底話,如引取人到千仞之崖邊,猛推一推下去。S37/15a
  此爲曾祖道録,王星賢點校本“〓”作“最”。考《說文·冃部》:“最,犯而取也。从冃从取。”段玉裁注:“最,俗作〓。六朝如此作。”《小爾雅·廣詁》:“最,叢也。”胡承珙義證:“最,當從《說文》作〓。《說文》:〓,積也。最,犯取也。本爲二字,後人多混〓爲最,〓字遂廢。”
  (5)商—商
  後一區爲市,市四面有門,每日市門開,則商賈百物皆入焉。S38/22b、M38/16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商”作“商”。
  (6)筭—算
  數,是等數,而今人皆不理會。S27/59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筭”作“算”。
  (7)脩—修
  脩己以敬。S38/42a、M38/31b
  或云:“若論其脩身行己,人所不能及。”S38/49a、M38/37a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脩”作“修”。
  又如:違、違,衛、衛,鮮、解,謚、諡,斈、學,〓、舉,斉、齊,〓、游,逰、遊,竒、奇,〓、倚,〓、沿,鈆、鉛,策、策,嬾、懶,懶、懶,獺、獭,經、纏,〓、廛,棣、棣,恐、恐,〓、取,〓、般,袒裼、袒裼等。
  漢語中形聲字占大多數,形聲字中的聲旁起着標識讀音的作用,又蘊含有示源的深層語源義。人們通過聲旁認知讀音,讀音相近的不同聲旁標識的讀音在語音的認知上是相似的,《池録》與今本相較互異的字也有更换聲旁的。如:
  (1)聦—聰
  曰:“德慧純粹,術知聦明。須有朴實工夫,方磨得出。”M32/4b
  此爲潘履孫録,王星賢點校本“聦”作“聰”。
  世間有人聦明通曉,是禀其氣之清者矣,然却所爲過差,或流而爲小人之歸者;又有爲人賢,而不甚聦明通曉,是又何也?S38/5a、M38/4a
  此爲沈僩録,例中兩處“聦”,徽州本同,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作“聰”。《正字通·耳部》:“聦,俗聰字。”〔1〕
  (2)昬—昏
  如一鏡然,今日磨些,明日磨些,不覺自光。若一些子光,工夫又歇,仍舊一塵鏡,已光處會昬,未光處不復光矣。S30/11a
  此爲廖謙録,王星賢點校本“昬”作“昏”。“昬”,《玉篇·日部》:“同昏。”考《慧琳音義》卷六釋蚊蟲之蚊:“《說文》作蟁。《古文奇字》從昏作蟁,避太宗廟諱,改民從昏也。”據慧琳所釋,唐代避太宗李世民廟諱改“昬”作“昏”,宋代則仍用“昬”。以“昬”爲聲旁的字亦同。如:
  農田專主〓、田,轉運專主財賦,刑獄專主盜賊刑獄,而刺史緫之。S38/17a、M38/12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作“婚”。《玉篇·女部》:“婚亦作〓。”
  又如:麫、麵,墯、墮,〓、窗,緫、總,柸、杯,栢、柏,〓、匙等。
  《池録》與今本相較互異的字还有既换形旁又换聲旁的。如:
  (1)〓—耙
  治田者須是經犁經〓,治得無窒礙,方可言熟也。S27/1b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作“耙”。
  (2)揔、緫—總
  然揔而行之,常令此常存,是否?M32/3b
  此爲潘履孫録,王星賢點校本“揔”作“總”。
  曰:“天之付與,其理本不可見,其緫要却在此。”S37/19b
  此爲曾祖道録,王星賢點校本“緫”作“總”。
  農田專主〓、田,轉運專主財賦,刑獄專主盜賊刑獄,而刺史緫之。S38/17a、M38/12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緫”作“總”。
  緫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S29/19b、M29/14b
  此爲襲蓋卿録,王星賢點校本“緫”作“總”。由於宋刻本之異體,明抄本《池録》誤抄作“〓”。
  宋刻《池録》與今本相較互異的有些字的形成往往具有相鄰範疇重疊和交叉的綜合性,或既有换旁又有變筆,或既有换旁又有省旁,或既有换旁又有增筆,或既有簡化又有省筆等。如柰、奈,俻、備,辤、辭,敘、叙、敘,〓、沒、没等。其中有一部分屬由於書體不同形成或由於書寫習慣不同形成的異寫字〔1〕,如上文所舉揷、插,纏、纏,〓、廛等省筆、增筆與變筆字,又如換、换,喚、唤,煥、焕,渙、涣,刋、刊,爭、争,靜、静,乆、久,〓、〓、陷,〓、餡,謟、諂,庻、庶,罵、罵,〓、惡,旣、既,〓、彖,朶、朵,說、說,滛、淫,姬、姬,頤、頤等,這些異寫字形成今印刷體所用舊字形與新字形的異同。
  《池録》與今本相較互異的字中也有由於臨時書寫訛誤形成的。〔2〕如:
  (1)〓、〓—負
  “失得勿卹”,此說失也不須問它,得也不須問它,自是好,猶言“勝〓兵家之常”云爾。S28/32a
  此爲〓淵録,王星賢點校本“〓”作“負”。
  人少〓能罄,及少經挫抑,却自悔其太惺惺了了。S38/23a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作“負”。考《說文·貝部》:“負,恃也。从人守貝有所恃也。一曰受貸不償。”“ク”“刀”形近而作“〓”,又訛作“〓”。《集韻·灰韻》:“倍,河神名。或作〓。”
  (2)病—病;痛—痛
  齊自霸政行,其病多。M2/18a
  以此知四者又各是一痛也。M12/6a
  例中“病”,王星賢點校本皆作“病”。
  緣它知得自家病合用艾,出於情願,自不以爲痛也。M13/30b-31a
  例中“痛”,王星賢點校本作“痛”。
  “病”“痛”二形文獻早見,如晋陸機《平復帖》作〓,北魏《寇演墓誌》作〓。“疒”作“广”文獻中常見,亦可視作形體相近的省筆或誤筆異體字。
  (3)恭—恭;〓—漆
  雖可以見其“必以其道而不失焉者”,然亦便有箇不恭底意思。M2/9a
  須是知之深,方信得及,如漆雕開“吾斯之未能信”是也。M2/14a
  上二例中,“恭”作秦,“漆”作〓。“氺”“〓、”互换,可見寫本用字的隨意性。
  也有因草書習慣定形而换旁的。如:
  (4)俻—備
  要之,須兼是二者言之方俻。M2/19a
  例中“俻”,諸本皆作“備”。《玉篇·人部》:“俻,同備。”“備”在甲金文中作“〓”,象盛矢器,有〓(甲前七·四四·一)等形。後加人旁作“備”,有〓(周《〓簋》)等形。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僃行而葡廢矣。”隸書作〓(漢《乙瑛碑》),楷化後左上逐漸演變作“夂”:〓(北魏《元懷墓誌》)→〓(晋王羲之《東方朔畫像贊》)→〓(唐歐陽詢《皇甫誕碑》);右下逐漸演變作“田”:〓(北魏《張猛龍碑》)→〓(晋王義之《十七帖》)→〓(元鮮于樞)。〔1〕後又省去人旁簡化作“备”,爲今所用之規範簡體字。
  還有因增筆而换旁的。如:
  (5)究、究—究
  此類且當闕之,不义深究。M2/5b
  某嘗說與學者,此箇道理,須是用工夫自去體究。M2/19b
  例中“究”作究、究二形,王星賢點校本皆作“究”。“究”爲“究”的俗字。天津藝術館藏敦煌寫卷《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七作究。〔2〕《正字通·穴部》:“究,俗作究,非。”清代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穴部》:“究,此字經典固多無誤,然往往有作‘究’者,此誤亦由漢隸《羊竇道碑》‘傳于無究’變九爲丸,俗隨因之,此大謬也。作究爲正。”從“丸”作“究”爲當時的俗寫,增多三點作“究”亦然。

知识出处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绪论、朱子语录文献概貌、朱子语录文献异文词概貌、朱子语录异文词的构成及成因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