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朱子語録文獻用字的繁化與簡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774
颗粒名称: 第二節 朱子語録文獻用字的繁化與簡化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0
页码: 384-393
摘要: 朱子语录文献使用的字在繁化和简化方面存在着一些变化。繁化使字与字之间的差异增大,容易辨认,但也会造成难写;简化使字的笔画减少,易于书写,但也会造成难认。汉字的演变主要是寻求简繁适度的调节,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既有一部分字减少笔画,又有一部分字增多笔画。《池录》使用的字既有趋繁的繁化,也有趋简的简化,具体表现为偏旁部件的增省等。
关键词: 朱子语录 文献 繁化

内容

漢字是表意文字,漢語依靠形體差異來清晰地區分一個個不同的詞。文字作爲一種工具,人們對它的要求是精確有效同時又方便省力。精確有效跟方便省力是一對矛盾,正是這一矛盾推動着漢字的古今演變。就書寫而言,人們總是希望符號簡單易寫;而就認讀而言,人們又總希望符號形象易識。“看”的易於辨識與“寫”的方便省力形成漢字古今演變中的趨繁與趨簡。繁化使字與字之間差異增大,容易辨認,然而又會造成難寫;簡化使字的筆畫減少,易於書寫,然而又會造成難認。漢字的演變主要是尋求簡繁適度的調節,在漢字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一部分字減少筆畫,又有一部分字增多筆畫。《池録》的用字既有趨繁的繁化,也有趨簡的簡化,具體表現爲偏旁部件的增省等。簡省或合併部件筆畫反映了漢字發展過程中的簡化趨勢,即在不影響文字交際功能的前提下省略字形中的一些冗餘信息。增添相關部件筆畫則反映了漢字發展過程中的繁化趨勢,即提供更多的理據信息以利區别和辨識。
  1.省筆
  (1)着—著
  曰:“這箇誠意,只是要着實用力,所以下‘立’字。”S29/7b
  此爲襲蓋卿録,王星賢點校本“着”作“著”。
  離着善,便是惡。S30/12a、M30/9a
  此爲廖謙録,王星賢點校本“着”作“著”。
  (2)褁—裹
  “革言三就”,言三番結褁成就。S28/39b
  此爲〓淵録,王星賢點校本“褁”作“裹”。《龍龕手鑑·衣部》:“褁,裹俗字。”
  (3)兾—冀
  如堯舜所都兾州之地,去北方甚近。S38/4a、M38/3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異”作“冀”。
  (4)強—强
  不飢不渴而強飲食之,終無益也。S37/6a
  此爲曾祖道録,王星賢點校本“強”作“强”。
  (5)斉—齊
  既見東后,必先有贄見了,然後與他整斉這許多事一遍。M2/46a
  例中“斉”,諸本作“齊”。“斉”同“齊”。“齊”歷代有不同程度的簡省,如漢《景君碑》作齊,《李璧碑》作齊,齊《在孫寺造像》作〓,《比丘法朗造像》作〓。
  敦煌S.388《正名要録》:“〓〓,(齊)右正行者正禮,(斊)脚註訛俗。”〔1〕《正字通·文部》:“斊,按:齊,省作斊,即斉之譌。”“齊”訛作“斊”亦是逐漸演變的,如北凉《沮渠安周碑》作〓,魏《劉慶女造像》作斊,魏《元遥墓誌》作〓,魏《帥僧達造像》作斊。又簡省作耷(齊《張伯龍兄弟造像》)。〔2〕
  “齊”簡省作“斉”,繼而作“齐”。其間章草作〓(元鄧文原《急就章》),王羲之《爲定帖》作〓,草書存上亠下〓,中間横筆爲亠以下的部件的簡省,後定型楷化爲“文”。後更省去“〓”,如敦煌P.5032《渠人轉帖》作〓,定型作“齐”。
  又如:尔、尔,德、德,單、卑,畨、番,潘、潘,審、審,〓、飜,畒、畝,水、冰,流、流,〓、喪,貟、員,〓、雖,圎、圓,蠶、蠶,賛、贊,酇、鄭,僣、僭等。
  2.增筆與增旁
  Ⅰ.增筆
  (1)笁—竺
  用之問:“天笁國去處又却極闊?”曰:“以崑崙山言之,天笁直崑崙之正南……今中國在崑崙之東南,而天笁諸國在其正南。”S38/100b-101a
  此爲沈僩録,例中三處“笁”,徽州本、成化本皆同,王星賢點校本作“竺”。
  (2)靣—面
  後靣云“則其本戚而已”,却似與前靣無收殺。S27/2a
  書坊印得《六經》,前靣纂圖子,也畧可觀。S27/36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靣”作“面”。
  (3)簒—篡
  朱温由宣武節度使簒唐,疑忌他人,自用其宣武指揮使爲殿前指揮使,管禁衛諸軍。S38/6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簒”作“篡”。
  很多時候增筆是爲了保持漢字字形結構的平衡性,但較之刻本,抄本用字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如:
  (4)—求
  所謂持養亦非是作意去穿鑿以求其明,但只此心常敬則久久自明矣。M2/17a
  “〓”,王星賢點校本作“求”。此形未見於碑帖,或抄寫時右下角本作點而字形不穩,又增一捺而將點改作撇,遂增多一筆。更有甚者如:
  (5)黎—黎
  黎兄疑張子謂顏子“不貳過”是“慊於己者,不使萌于再”。M2/16a
  “黎”,王星賢點校本作“黎”。右下增多一點恐是抄寫時隨手帶過所致。
  (6)〓—私
  他却須要以聖人文字說者,此正如販〓鹽者。M2/4a
  “〓”,王星賢點校本作“私”。《改併四聲篇海·禾部》引《四聲背篇》:“〓,與私義同,不公也。”《干禄字書》:“〓私,上俗下正。”“〓”或由書寫訛變而來,行草多牽絲帶筆,有時會改變原來的筆畫,如“私”之“禾”旁因與“厶”相連而變撇捺爲一提筆,如王羲之《興福寺碑》作〓,而在楷化定型的過程中連筆變爲了“厶”多出的一撇,如唐褚遂良《陰符經》作〓;亦有將此變爲一横者,如隋《寇遵考墓誌》作杠。同樣,由於“么”之兩撇連筆,又訛作“〓”,如明唐寅《落花詩帖》作〓可看出是連筆,隋《董夫人衡美墓誌》作〓則已然定形。基於以上諸多因素,更甚者如唐《清河郡夫人張氏墓誌》作〓,將“禾”之一捺(點)變爲一撇,加到了已然訛變的“厶(幺)”之上。
  又如:〓、爽,㐫、凶等。
  Ⅱ.增旁
  (1)慾—欲
  大抵人能於天理人慾界分上立得脚住,則儘長進在。S37/29a
  此爲曾祖道録,“慾”,徽州本、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皆作“欲”。
  主敬時私慾全不萌,此固是仁。S38/56a、M38/42b
  此爲沈僩録,“慾”,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皆作“欲”。
  清邵瑛《說文解字群經正字》:“此字經典本多不誤,然往往有作‘慾’者。”“《說文》無‘慾’字,統當作‘欲’爲正。”
  (2)雙—雙
  又問:“孫宣公力言雙字謚之非,不知雙字謚起於何時。”曰:“……如雙字謚,自周已是如此了,如威烈王、慎靓王皆是。”S27/18b
  此爲黄義剛録,例中三處“雙”,諸本皆作“雙”。《字鑑·江韻》:“雙,俗作雙。”
  3.變筆
  (1)呌—叫
  如這刀有此鋼則能割物,今呌割做鋼却不得。S27/16a
  此爲黄義剛録,“呌”,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叫”。“呌”,《龍龕手鑑·口部》録爲“叫”的俗字。
  (2)九—凡
  九有一物必有一箇則,如“羹之有菜者用梜”。S37/30b
  此爲廖謙録,王星賢點校本“九”作“凡”。
  (3)汙—污
  如楊氏“汙樽抔飲”之說,他是就儉說,却不甚親切。S27/2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汙”作“污”。
  水有清汙,故珠或全見,或半見,或不見。S29/21a-21b、M29/15b-16a
  此爲襲蓋卿録,王星賢點校本“汙”作“污”。《正字通·水部》:“污,污、汙、洿同。本作污。《玉篇》从亏者古文,从于者今文。”
  (4)〓—尼
  東弗于逮,西瞿耶〓,北鬱單越。S38/101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作“尼”。
  (5)〓—絲
  精研義理,無毫厘無忽之差,入那神妙處,這便是要出來致用。S28/61b
  此爲㬊淵録,王星賢點校本“〓”作“絲”。
  明抄本《池録》中多有變换筆畫者,如“朝、乾、韓”,分别作朝、乾、〓,左下豎畫皆變作撇,“却”寫作〓亦變豎爲撇;“處、據、遽、虔、慮、虚、虎、號、膚、虞”,分别作〓、〓、〓、度、〓、〓、〓、號、〓、〓,“虍”皆變作“〓”;又如明抄本中“艹”頭有多種變體,作“艹”如“莫莫”“舊〓”“薄薄”“蔽蔽”“敬敬”等,作“艹”如“草草”“華華”“荀荀”“敬敬”“莫莫”“茅茅”“蓋蓋”“茂茂”“苑苑”“薦薦”“觀觀”“滿滿”“蓄〓”“藏藏”“舊舊”“著著”等,作“〓”如“敬〓”“莫莫”“模模”“藻藻”“貓猫”“舊舊”“蔽蔽”“萌萌”“莊莊”“厲厲”,作“艹”者較少如“若芳”“荀荀”。明《池録》多有將斜畫變爲方筆,上文“器”寫作“罪”即是一例,又如:
  (6)歚(〓)—欲
  才有不歚於心,便是餒了。M2/15
  “欲”,《宋元以來俗字譜·欠部》引《古今雜劇》作“歚”,爲俗寫變形。敦煌S.1086《兔園册府》作〓,宋蔡襄《山堂帖》作,《自書詩》作〓,《謝賜御書詩》作〓。可見“欲→〓”,實際上是“口”上二點變作二横連筆而定型。徽州本有大量“〓”。明抄本誤“〓”左上二點連下一横爲“艹”而增一筆作“〓”。
  (7)囙—因
  先生囙言當時所見次第云云。M13/18b
  銖囙問:“世所傳張剛《書解》……果否?”……後囙見汪玉山駁《張綱縊文定奏狀》。M13/21b
  “囙”,《正字通·囗部》:“俗因字。”“大”方化可作“工”形,如上文“器”寫作“噐”,“因”在《馬王堆帛書》中有〓形,在《居延後漢簡》中有〓形,簡化爲“〓”,如漢《曹全碑》作〓;進而變爲“〓”形,如漢《史晨碑》作〓,《寇臻墓誌》作〓;連筆則有〓形(《曹望憘造像》),智永集王羲之字《告墓文》作囙,唐李邕《李思訓碑》作囙;封口則爲“囙”,如晋王羲之《普覺國師碑》作囙,唐陸柬之《文賦》作囙。〔1〕。
  漢字的方化是爲了書寫、刻印的方便與工整。同樣出於書寫方便和通順的目的,又有將方正筆畫變爲斜筆的。横筆的變筆如:
  (8)作
  有禀得盛者,則爲人强壯,隨分亦有立作。M2/13a
  例中“作”作〓,“乍”之二横變爲撇捺。晋王羲之《普覺國師碑》作作,唐陸柬之《文賦》作〓,《池録》蓋由此來。
  (9)上
  覺得此箇禮數太遠,似有僭上之意。M2/14a
  例中“上”作“〓”,横筆變作撇。楷書中少見此體,多見於草書,如晋王羲之《想彼悉佳帖》作〓,宋米芾《中秋詩帖》作〓,更簡化作〓(唐張旭《古詩四首》)。
  (10)肯
  今若不肯自盡,只管去諂事鬼神,便是不智。M2/18b
  大九人於其所當做者,却不肯去做。M2/18b
  例中“肯”作〓、〓二形,“止”横筆變撇,後一形又豎筆變撇,横上變爲“〓”形。檢諸碑帖未見此形。
  (11)疑
  廣疑張子之言尤更精密。M2/16a
  黎兄疑張子謂顏子“不貳過”是“慊於己者,不使萌于再”。M2/16a
  例中“疑”作〓、疑二形。前一例變“匕”作“上”,文獻中常見此變體,如“旨”作“〓”等。後一例中“上”横變作撇。
  又多有變横筆爲點者。如:
  (12)所、片、行
  據其所見,本自不須聖人文字得。M2/4a
  此正如販私鹽者,本只是販私鹽,但上面須得數片鮝魚遮蓋,方過得關津,不被人捉下了耳。M2/4a
  例中“所”“片”作所、〓。又,《池録》“行”寫作〓。
  又有變横筆爲兩點者。如:
  (13)美
  質美者明得盡,查滓便渾化,却與天地同體。M2/16b-17a
  例中“美”作〓。此形由隸變而來,《馬王堆帛書》有〓、〓等形,《曹全碑》作〓,楷書承之,如晋王獻之十三行《洛神賦》作〓,唐歐陽詢《九成宫醴泉銘》作〓。
  又如:〓、深,〓、探,揷、插,〓、〓、旨,諫、諫,曾、曾,垔、堊,叚、〓、段,〓、處、處,〓、衷,〓、兼,〓、嫌。

知识出处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绪论、朱子语录文献概貌、朱子语录文献异文词概貌、朱子语录异文词的构成及成因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