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節 朱子語録文獻用字的承古與承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749
颗粒名称: 第—節 朱子語録文獻用字的承古與承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4
页码: 371-384
摘要: 朱子语录文献使用的字包括承古和承俗两类。承古字是指宋代《池录》中使用的古字形,例如“贤”、 “捄”、 “埽”、 “譌”、 “很”等。这些字形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关键词: 朱子语录 文献 用字

内容

1.承古
  宋刻《池録》使用了不少古字,表現了人們用字的繼承性。如:
  (1)賢—賢
  如敬長、敬贒,便有許多分别。S27/66a
  此爲黄義剛録,諸本“賢”作“賢”。考《說文·貝部》:“賢,多才也。从貝臤聲。”《集韻·先韻》:“賢,古作賢。”“賢”又作“孯”。據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下:“字從臤從子,字書所無。壺銘常與能字連用,如‘進孯散能’‘舉孯速能’,其義與《禮記·禮運》‘選賢與能’相同。掔當爲賢字異體。《說文》三篇:‘臤,古文以爲賢字。’臤字又從臣,臣爲事君者,與子爲人同義,故孯字加子旁。”賢字從忠,如劉向《說苑·君道》:“務在博愛,趨在任覽。”唐范據《雲溪友議》卷七:“非其母賢,不成其子。”蓋以臣事君忠會意,故賢字加忠旁。
  (2)捄—救
  “而今捄荒甚可笑……元無實惠及民。”或問:“先生向來捄荒如何?”S31/2b-3a
  此爲孫自脩録,前一個“捄”,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救”。後一個“捄”,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救”,徽州本誤作“〓”。
  若小小關歐,捄之亦無妨。S38/89a
  此爲沈僩録,“捄”,徽州本、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皆作“救”。考《說文·攴部》:“救,止也。从攴,求聲。”《漢書·董仲舒傳》:“將以捄溢扶衰,所遭之變然也。”顏師古注:“捄,古救字。”
  (3)埽—掃
  爲學工夫,大〓在身則有箇心,心之體爲性,心之用爲情;外則目視耳聽,手持足履,在事則自事親事長以至於待人接物,洒埽
  應對,飲食寢處,件件都是合做底。S27/12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埽”作“掃”。《說文·土部》:“埽,棄也。”《集韻·皓韻》:“埽,或從手。”
  (4)譌—訛
  差舛譌謬,不堪著眼!S38/38a
  此爲沈僩録,“譌”,徽州本、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訛”。《說文·言部》:“譌,譌言也。”《說文》無“訛”,“訛”爲後出字。
  (5)很—狠
  曰:“此亦自是它一節好。其它很厲偏僻,招合小人,皆其資質學問之差。”S38/49a
  此爲沈僩録,“很”,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狠”。考《說文·彳部》:“很,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廣韻·很韻》:“很,很戾也。俗作狠。”《篇海類編·犬部》:“狠,與很同。惡也。”又考《說文·犬部》:“狠,犬鬥聲。从犬艮聲。”段玉裁注:“今俗用狠爲很,許書很、狠義别。”〔1〕
  明抄本《池録》用字承襲了漢魏古體的書寫特徵,也與晋唐楷書一脉相承。如:
  (6)初
  又如好事,初心本自要做,又却終不肯做,是如何?M2/16b
  要之,才只是一箇才,才之初,亦無不善。M2/18b-19a
  例中“初”,明抄本分别作〓、〓。秦《嶧山碑》作〓,漢《張初》印作〓,北魏《張猛龍碑》作〓,唐國詮書《善見律》作〓。“刀”上一折爲秦漢篆書的保留,宋以後漸少用此形。
  (7)密
  廣疑張子之言尤更精密。M2/16a
  此箇物事極密,毫髮間便相争。M2/19b
  例中“密”,明抄本分别作密、密。春秋《高密戈》作〓,宋刊大徐本《說文》作〓,漢《華山廟碑》作密。隸變後密行楷化作二形,一如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作密,今之正形同此;一如唐柳公權《玄秘塔碑》作密,明抄本《池録》前一例與之同。後一形又變體作密(唐顏真卿《多寶塔碑》),明抄本後一例即如此形。
  明抄本《池録》同宋刻本也使用了不少古字,表現了用字的繼承性。如:
  (8)痒—癢
  此恐是識痛痒底道理。S29/23a、M29/17a
  “痒”,徽州本同,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作“癢”。明抄本同宋刻本《池録》皆作“痒”,未見“癢”。
  明抄本“痒”又出現訛俗字形,如:
  先生曰:“疾痛疴痒,舉切吾身,何處不有。”M13/33b
  “痒”寫作“痒”。
  “痒”本字作“蛘”,俗作“癢”。孫詒讓《周禮正義》釋“夏時有痒疥疾”曰:“痒即蛘之假字,俗作癢。”《說文解字·虫部》:“蛘,騷蛘也。”段玉裁注曰:“俗多用痒、癢、養字,蓋非也。”
  2.承俗
  時俗用字真寶地反映了某一時代文字使用的實際面貌,宋刻《池録》也使用了不少時俗用字。如:
  (1)〓—徽
  《先天圖》直是精〓,不起於康節。S28/68b
  此四件物事有箇精粗顯〓分別。S28/71b
  此爲〓淵録,王星賢點校本“〓”作“微”。
  今人〓有所得,欣然自以爲得。S37/31a
  此爲曾祖道録,王星賢點校本“〓”作“微”。《字彙》:“〓,俗微字。”〔1〕
  (2)徃—往
  如曰“利涉大川”,是利於行舟也;“利有攸徃”,是利於啓行也,《易》之書大率如此。S29/14a
  此爲襲蓋卿録,王星賢點校本“徃”作“往”。
  自脩身以徃,只是如破竹然,逐節自分明去。S30/7b、M30/6a
  此爲廖謙録,王星賢點校本“徃”作“往”。《正字通·彳部》:“往,俗作徃。”
  (3)〓—寇
  “不利爲〓。”〓只是要去害它,故戒之如此。S28/17a
  此爲〓淵録,“〓”,成化本同,徽州本作“〓”,王星賢點校本作“寇”。《正字通·宀部》:“寇,俗作〓。”
  (4)恠—怪
  凡事只是尋箇當然,不必過求,過求便生鬼恠。S38/103b
  此爲沈僩録,“恠”,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怪”。《玉篇·心部》“恠”以爲“怪”之俗字。《正字通·心部》:“恠,俗怪字。”
  (5)倐—倏
  如此讀將去,將久自解踏着他關捩子,倐然悟時,聖賢格言自是句句好。S27/7b
  此爲黄義剛録,“倐”,成化本同,王星賢點校本作“倏”。《龍龕手鑑·人部》:“倐,倐忽,疾也。”《字彙·人部》:“倐,俗倏字。”
  (6)趂—趁
  如人趂養家一般,一日不去趂,便受饑餓。S30/1a-1b、M30/1a
  “趂”,《玉篇·走部》以爲“趁”的俗字。
  (7)闘—鬬
  又問:“‘鄉鄰有闘者,雖閉戶可也’,此便是用權。若鄉鄰之闘有親戚兄弟在其中,豈可一例不救?”S38/89a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關”作“鬬”。《切韻·侯韻》:“鬬,通俗作闘。”
  (8)〓—歸
  太祖軍法曰:“一階一級,皆〓服事之儀。”S27/29b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歸”作“歸”。“歸”,據《宋元以來俗字譜》載,《列女傳》《白袍記》《東牎記》作“歸”。
  (9)夣—夢
  據文勢時,“甚矣,吾衰也”是一句,“久矣,吾不復夣見周公”是一句。惟其久不夣見,所以見得是衰。若只是初不夣見時,也未見得衰處。S27/57b
  此爲黄義剛録,例中三處“夣”,王星賢點校本皆作“夢”。
  明抄本《池録》也使用了許多“夣”,如:
  到得後來說“吾不復夣見周公”,與“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時,聖人亦自知其不可爲矣。M2/1a
  漢唐諸人說義理,與說夣相似,至程先生兄茅方始說得分明。唐人只有退之說得近旁,然也只似說夣,但不知所謂劉者如何。M2/53a
  “夣”是“夢”的俗寫變體。《正字通·人部》:“夣,俗夢字。”“夣”形唐代已見,唐《畫贊碑》陰作〓,敦煌P.213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經文》多作〓。“夣”形的出現恐爲“夢”草書的楷化變體,古人書寫爲求氣韻連貫,往往多牽絲帶筆,“夢”若以〓之點畫起筆,則如王羲之《十七帖》作〓;若以横畫起筆,則如明王寵《古詩十九首》作旁,明陳淳《古詩十九首》作〓,草書中以一横代替“罒”,旁形楷化則保留了部分筆畫特徵,又將“罒”恢復,定形爲“夣”,如明文徵明《自作詩卷》作夢。“夢”的異體較多,唐寅《書七律》有〓、〓、夢,《自書詞》有〓、夢,後者即今之簡體“梦”。“梦”亦是“夢”的俗寫,《宋元以來俗字譜》引《太平樂府》《白袍記》《目連記》《嶺南逸事》作“梦”,《正字通·木部》:“梦,俗夢字。”古多有將“夢”之上二部件合併作“〓”,唐寅《自書詞》作夢,清傅山《孟浩然詩》作〓,可以看到草書中“〓”與“林”形相同。明徐渭《唐詩宋詞》作梦,可見簡體“梦”已定型。
  《池録》中“夢”又有一形。如:
  柳子厚荅劉愛得說九。M6/11b
  〓形與“〓”相近,亦爲“夢”的俗寫,《字彙·艸部》:“〓,同夢。”晋索靖《月儀帖》作〓,又《廣碑别字》引《明武略將軍千户侯沈俊墓志》作“夣”,下作“歹”形。此亦足可見明抄本《池録》所存字形之豐富。
  (10)覇—霸
  或問:“‘雖由此覇王不異矣’,如何分句?”先生曰:“只是‘雖由此覇王不異矣’,言從此爲覇……盡分付與他。”S29/19a、M29/14a
  此爲襲蓋卿録,例中三處“覇”,王星賢點校本皆作“霸”。“覇”,《廣韻·禡韻》以爲“霸”的俗字。《字彙·襾部》:“覇,本从雨,俗从襾。”邵博《河南邵氏聞見録》卷二十載,王荊公晚喜《字說》。客曰:“霸字何以從西?”荊公以西在方隅主殺伐,累言數百不休。或曰:“霸從雨,不從西也。”荊公隨輒曰:“如時雨之化耳。”
  (11)㛐—嫂
  或問:“‘執中無權’之‘權’,與‘㛐溺援之以手’之‘權’微不同否?”曰:“‘執中無權’之‘權’稍輕,‘㛐溺援之以手’之‘權’較重,亦有深淺也。”S38/88b
  此爲沈僩録,例中二處“㛐”,王星賢點校本皆作“嫂”。《說文·女部》:“㛮,兄妻也。从女叜聲。”邵瑛《群經正字》:“經典多作嫂。《五經文字》云:《說文》作〓,隸省作嫂。”又據《集韻·皓韻》:“〓,或从叟,俗从更。”
  (12)—參
  王介甫嘗作一篇《兵論》,在書院中硯下,是時他已叅政。S27/19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叅”作“參”。“參”,據《宋元以來俗字譜》載,《目連記》《嶺南逸事》作“〓”。
  (13)〓—闕
  遇事接物之間,各須一一去理會始得。不成是精底去理會,粗底又放過了;大底去理會,小底又不問了。如此,終是有欠〓,但隨事遇物皆一一去窮極,自然分明。S37/12a-12b
  此爲曾祖道録,徽州本“〓”作“缺”,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作“闕”。“缺”“闕”古可通用,“闕”亦有作“〓”者。“〓”爲“闕”的俗字,“闕”《廣韻》爲去月切,“〓”《改併四聲篇海》引《俗字背篇》爲丘月切。《康熙字典·門部》引《五音篇海》:“〓,同闕。”
  明抄本《池録》也使用了不少時俗用字。如:
  (14)噐、器—器
  問:“‘管仲之噐小哉!’噐,莫只是以資質言之否?”曰:“然。”“若以學問充之,則小須可大?”曰:“固是。”曰:“先生謂器小,言其
  ‘度量褊淺,規模卑狹’,此二句還盡得器小之義否?”M2/7b
  例中“噐”“器”“器”,《池録》寫作噐、〓、器,王星賢點校本皆作“器”。《說文·㗊部》:“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宋本《玉篇·㗊部》:“噐,同上(器),俗。”明張自烈《正字通·口部》:“噐,器本字。《說文》誤從犬,《舉要》改從缶,别從大作器,並非。”張氏認爲“噐”爲本字,恐非。我們認爲“器”本從犬,其“器”“噐”二形產生於隸變的過程中。先秦彝器多從犬,如周《散氏盤》作〓,《睘卣》作〓。戰國簡牘中或從大,如《望山楚簡》M2作〓,《包山楚簡》265作〓,秦漢文字隸變將許多字的筆畫重新排布,漢《鳳凰山簡牘》有〓形,《馬王堆帛書》有〓形,皆從大,“噐”之“工”或由“器”之“大”方化而來,如《睡虎地秦簡》二五作〓,《居延漢簡·相利善劍》作噐,《甲渠候官文書》作〓,漢《董昌洗》銘文作噐,《張遷碑》作噐。漢字楷化後這種寫法被保留在楷書中,如北魏《元懷墓誌》作噐,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作噐。
  (15)—命
  《中庸》言:“武王末受〓,周公成文王之德,追王太王、王季,
  上祀仙公以天子之禮。”M13/15a
  例中“〓”,正字作“命”。據《宋元以來俗字譜》載,《古今雜劇》《太平樂府》“命”作“〓”。此形恐據草書楷化而來,晋王羲之《十七帖》作爲,《旦夕帖》作〓,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作〓,後宋趙構《養生論卷》作〓,明祝允明《行草牡丹賦》作〓,人下與丙相似,遂楷化定形爲“〓”。
  就漢字字體簡化而言,這些時俗用字中有的涉及繁體與簡體的異同,一些俗字沿用至今,成爲規範的簡化字。如:
  (1)盖—蓋
  禪家最說得高妙去,盖自莊老來,說得道自是一般物事,閴閴在天地間。S30/7a、M30/5b
  此爲廖謙録,王星賢點校本“盖”作“蓋”。《正字通·皿部》:“盖,俗蓋字。”今以“盖”爲簡體規範字。
  (2)脉—脈
  人之一身,推其所自,則必有本,便是遠祖,畢竟我是它血脉。S27/60a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脉”作“脈”。
  今却說二五相見,却揍不著他這語脉。S28/8b
  此爲㬊淵録,王星賢點校本“脉”作“脈”。檢《說文·〓部》:“〓,血理分衺行體中者。﹝1〕从〓血聲。脈,〓或从肉。衇,籀文。”又檢《玄應音義》卷二十二釋《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七卷筋胍之胍:“亡厄反。《說文》:肉之力曰筋。或作脉,俗字體。”《慧琳音義》卷二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十三卷筋脉之脉:“盲伯反,俗字也。《周禮》:以醎養脉。《說文》云:血理之分行於體中謂之脉。從血從〓作衇,或作〓,並正體字也。”又卷八十《開元釋教録》第一卷鐵脉之脉:“萌伯反。賈注《國語》云:〓,理也。《說文》云:〓血謂之分邪,行於體者也。從〓血聲。〓音魄賣反。録文從豕作〓,非,俗作脉,通。”據玄應和慧琳所釋,“脉”爲“衇”“〓”的俗寫,又作“脈”,經中又誤寫作“胍”“〓”。今以“脉”爲“血脈”義的簡體規範字。
  (3)属—屬
  如文、景恁地,後來海内富庶之属,豈不是“勝殘去殺”。S27/8b
  此爲黄義剛録,王星賢點校本“属”作“屬”。
  獨諸司吏曹依舊分頭各属,三省吏人自分所属。S38/8b、M38/6b
  此爲沈僩録,王星賢點校本“属”作“屬”。《廣韻·燭韻》:“屬,付也,足也。属,俗。”今以“属”爲簡體規範字。
  (4)断—斷
  道則是物我公共自然之理;義則吾心之能断制者,所用以處此理者也。M2/15a-15b
  “断”,徽州本同,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作“斷”。
  “進以禮”,揖讓辭遜;“退以義”,果決断割。M5/10a
  “断”,王星賢點校本作“斷”。
  今學者且便截断。M6/7a
  “断”,王星賢點校本作“斷”。
  所謂君子過於厚與愛者,雖然是過,然亦是從那仁中來,血脉未至断絕。若小人之過於薄與忍,則與仁之血脉已是断絕,其謂之仁,可乎?M12/1b
  例中“断”,徽州本同,成化本、王星賢點校本皆作“斷”。
  “斷”,王觀國《學林》卷四:“又有斷、斷二字,皆俗書,不可用,蓋草書斷字作断形,而世俗作字多從簡易,故隸書亦爲草字之形,殊不知失字法也。”〔1〕今以“断”爲簡體規範字。
  又如:随、隨,着、著,数、數,变、變,离、離,据、據,弃、棄,径、徑,数、數等。
  一些漢字的俗寫今已不用,但在東亞其他國家語言中得到保留。如:
  (1)関—關
  追王之事,今無可證,姑関之可也。M13/15a
  例中“関”,王星賢點校本作“關”。《玉篇·門部》:“関,同上(關),俗。”明梅膺祚《字彙·門部》、張自烈《正字通·門部》:“関,俗關字。”“關”篆作關,簡文中作〓(《睡虎地秦簡》)、關(《馬圈灣前漢簡》),後草化、楷化過程中更簡化,漢鍾繇《薦季直表》作〓,唐顏真卿《祭姪文稿》作〓,“〓”簡化作兩點,在章草中最終確立了“門”旁内“关”的字形,唐《月儀帖》作〓。作爲“關”的俗寫,“関”多見於唐宋以後書帖中,如宋蔡襄《思詠帖》作〓,宋蘇軾《洞庭春色賦》作〓。
  (2)楽—樂
  故《記》中只說先生“崇四術,順《詩》《書》《禮》《楽》以造士”,不說《易》也。M2/40a-40b
  例中“楽”,王星賢點校本作“樂”。據《宋元以來俗字譜》載,《列女傳》《通俗小說》《古今雜劇》“樂”作“楽”。此形將“白”左右“幺”簡化爲點畫,蓋由篆文草化而來,如戰國《曾侯墓簡》作〓,即將“幺”簡化爲三横,草書中又將“幺”連筆書寫,如宋蔡襄《思詠帖》作〓,明王寵《古詩十九首》作〓,此形在楷書中定型作“楽”。
  (3)変—變
  若道他都是粧點來,又恐粧點不得許多。然就其中惟是論世変因革處,說得極好。M12/5a
  例中“変”,王星賢點校本作“變”。據《宋元以來俗字譜》載,《列女傳》《取經詩話》《通俗小說》“變”作“変”。“變”在行書中簡化,“言”簡化作“〓”形,“絲”簡化作左右各兩點,如晋王獻之《仲宗帖》作〓;又“言”簡化作“〓”形,“絲”簡化作左右各一點,如唐李邕《李思訓碑》作变;“〓”又增筆作“亣”,如明徐渭《唐詩宋詞》作〓。
  “関”“楽”“変”在日語中經常使用。

知识出处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朱子語録文獻語言研究》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绪论、朱子语录文献概貌、朱子语录文献异文词概貌、朱子语录异文词的构成及成因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