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楚辞集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453
颗粒名称: (二)《楚辞集注》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19-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
关键词: 朱熹 文学 楚辞集注

内容

朱熹自幼喜爱《楚辞》,但与《诗集传》的编写不同,他关于《楚辞》的著作却是到晚年才动笔的。关于《楚辞集注》的成书年代,南宋的赵希弁说:“公之加意此书,则作牧于楚之后也。或曰: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然。”①周密《齐东野语》卷三“绍熙内禅”条也认为此书是朱熹因赵汝愚被谪并暴卒一事而作。今按朱熹“作牧于楚”事在绍熙五年(1194),②而赵汝愚贬永州事在庆元元年(1195),赵暴卒于衡阳道中事在庆元二年(1196),故赵希弁、周密所言意即《楚辞集注》作于庆元二年以后。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下则将《楚辞集注》与《楚辞后语》、《楚辞辨证》一起系于庆元五年(1199)。今考《楚辞集注》一书未题编写年月,唯朱熹门人杨楫尝跋此书曰:“庆元乙卯,楫侍先生于考亭精舍。时朝廷治党人方急,丞相赵公谪死于永。先生忧时之意,屡形于色。忽一日,出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③此跋中“乙卯”是指庆元元年(1195),杨楫于此年初来考亭。而杨楫得见朱熹出示“所释《楚辞》一篇”则是在其后,也即赵汝愚“谪死于永”的丙辰(庆元二年)或更后。赵汝愚其人虽然并非朱熹心目中的大贤,但他与朱熹一起受到韩侂胄的打击,且同被目为“伪党”。赵以宋宗室的身份被贬谪到湖南的永州,情形类似于屈原之流放沅湘。庆元元年冬,朱熹仿屈原《橘颂》作《梅花赋》,赋末乱辞云:“王孙兮归来,无使哀江南兮。”①即针对赵汝愚被贬一事而言。而当赵汝愚因遭韩侂胄的爪牙窘辱而暴卒后,太学生敖陶孙即哭之曰:“狼胡无地归姬旦,鱼腹终天痛屈原!”②所以朱熹在庆元年间动手注释《楚辞》,确有深意存焉。他在《楚辞集注》的序中说:“(旧注)使原之所为壹郁而不得申于当年者,又晦昧而不见白于后世。予于是益有感焉。疾病呻吟之暇,聊据旧编,粗加櫽括,定为《集注》八卷。庶几读者得以见古人于千载之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载之下有知我者,而不恨于后者之不闻也。呜呼悕矣,是岂易与俗人言哉!”这种抑塞历落、慨乎言之的语气,确实与他当时的悲愤心情相吻合。
  杨楫在庆元二年看到的“所释《楚辞》一篇”,当是《楚辞集注》的一部分。其后,朱熹注释《楚辞》的工作陆续进行。庆元三年(1197),朱熹写信给方士繇说:“近又看《楚辞》,抄得数卷。大抵世间文字,无不错误,可叹也!”③庆元四年(1198),他又写信给郑子上说:“病中不敢劳心看经书,闲取《楚辞》遮眼,亦便有无限合整理处,但恐犯忌,不敢形纸墨耳。”④此期内朱熹还常与门人谈论《楚辞》,例如谈到《天问》中“启棘宾商”一句说:“某以为‘棘’字是‘梦’字,‘商’字是古文篆‘天’字。”⑤又说:“且屈原一书,近偶阅之,从头被人错解了。自古至今,讹谬相传,更无一人能破之者,而又为说以增饰之。看来屈原本是一个忠诚恻怛爱君底人,观他所作《离骚》数篇,尽是归依爱慕,不忍舍去怀王之意。所以拳拳反复,不能自已,何尝有一句是骂怀王?”①今考前一则为林夔孙所记,乃庆元三年(1197)后所闻,而今本《楚辞集注》卷三中对该句也注曰:“窃疑‘棘’当作‘梦’,‘商’当作‘天’,以篆文相似而误也。”与林生所录者非常接近。后一则为沈僴所记,乃庆元四年(1198)后所闻,语意也与《楚辞集注》序意相合。由此可见朱熹在庆元三、四年间一直在从事《楚辞集注》的撰写。到了庆元五年(1199)三月,朱熹在《楚辞辨证》的题记中说:“余既集王、洪《骚》注,顾其训故文义之外,犹有不可不知者,然虑文字之太繁,览者或没溺而失其要也。别记于后,以备参考。”揆其语意,此时《楚辞集注》已经完成。综上所述,《楚辞集注》成书当在庆元四年或庆元五年初。
  在完成《楚辞集注》与《楚辞辨证》以后,朱熹整理《楚辞》的工作仍在继续:第一,他动手编写《楚辞后语》,对晁补之的《续楚辞》、《变离骚》二书所录的作品进行增删,此书在他生前未及完稿,朱熹之子朱在跋此书说:“先君晚岁草定此编,盖本诸晁氏《续》、《变》二书,其去取之义精矣。然未尝以示人也。每章之首,皆略叙其述作之由,而因以著其是非得失之迹。独《思玄》、《悲愤》及《复志赋》以下,至于《幽怀》,则仅存其目,而未及有所论述。”直到嘉定五年(1212),也即朱熹去世十二年后,才由朱在将此书遗稿整理誊写,并于嘉定十年(1217)与《楚辞集注》一并刊行。第二,朱熹又动手编撰《楚辞音考》。庆元五年(1199),朱熹写信给巩仲至说:“《楚辞》板既漫灭,虽修得亦不济事。然欲重刊,又不可整理。使其可以就加雠校,若修得了,可就彼中先校一番,却以一净本见示。当为参订、改定、商量。若别刊得一本,亦佳事也。近得古田一士人所著《补音》一卷,亦甚有功,异时当并以奉寄也。”②庆元六年(1200),也即朱熹去世的那年,他又写信给巩仲至说:“《楚辞》修未?旋了旋寄数板,节次发来为幸。古田《补音》,此间无人写得,今寄一书与苏君,幸能托县官,差人赍去乡下寻之,就其传录尤便。亦闻渠写本颇经删节,已嘱令为全录去矣。然此尝编得《音考》一卷,‘音’谓集古今正音、协韵,通而为一。‘考’谓考诸本同异,并附其间。只欲别为一卷,附之书后,不必搀入正文之下,碍人眼目,妨人吟讽。但亦未甚详密,正文有异同,但择一稳者为定可也。”①此书作于庆元六年春,是年三月九日朱熹逝世,可见《楚辞音考》一书在他生前未及完成。
  前文提到的朱熹易箦之前尚“修《楚辞》一段”,现已无法断定是指《楚辞后语》还是《楚辞音考》,但可以肯定他临终之前仍在从事关于《楚辞》的著作。
  对于朱熹在垂暮之际孜孜不倦地从事《楚辞》研究一事,他的一些门人颇为不解。杨楫在《楚辞集注》的跋中说:“忽一日,出示学者以所释《楚辞》一篇。楫退而思之,先生平居教学者,首以《大学》、《语》、《孟》、《中庸》四书,次而六经,又次而史传。至于秦汉以后词章,特余论及之耳。乃独为《楚辞》解释其义,何也?然先生终不言,楫辈亦不敢窃而请焉。”②的确,如果纯从理学的角度来看,像朱熹那样的理学宗师何必要耗费心力在《楚辞》上呢?然而事实上朱熹对文学的态度是与二程等人相去甚远的,他在晚年动手注释《楚辞》,固然有如上所述的受赵汝愚贬死一事的激发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他一向喜好《楚辞》,他对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有强烈的共鸣,他对《楚辞》的精彩绝艳也极为倾倒。朱熹注释《楚辞》始于庆元二年(1196),但他对《楚辞》的研究早就开始了。绍熙元年(1190),朱熹在《书楚辞协韵后》中说:“始予得黄叔垕父所定《楚辞协韵》而爱之,以寄漳守傅景仁,景仁为刻板,置公帑。未几予来代景仁,……于是即其板本,复刊正之,使览者无疑也。”①又作《再跋楚辞协韵》说:“《楚辞协韵》九章,所谓‘将寓未详’者,当时黄君盖用古杭本及晁氏本读之,故于此不得其说而阙焉。近见閤皁道士甘梦叔说,‘寓’乃‘当’字之误,因亟考之,则黄长睿、洪庆善本果皆作‘当’。……以文义音韵言之,二家之本为是。”②同年他还写信给吴斗南说:“《楚辞协韵》一本纳上,其间尚多谬误,幸略为订之。复以见喻,尚可修改也。”③可见朱熹早就对《楚辞》研究十分留意,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一气呵成《楚辞集注》等一系列著作,正是长期研究、厚积薄发的结果。
  《楚辞集注》在朱熹生前未及刊行,现存最早的本子刊于嘉定六年(1213),《楚辞辨证》附录于后。《楚辞后语》六卷则于嘉定十年(1217)由朱在刊刻单行本,今已失传。端平二年(1235),朱鉴始把《楚辞集注》、《楚辞辨证》和《楚辞后语》合刻成一书,并把《楚辞集注》和《楚辞后语》中重复的三篇删去,成为《楚辞集注》的定本。这个本子一直流传至今,曾经山东聊城海源阁收藏,现藏于北京图书馆。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将此本影印出版,成为今日的通行本。由于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的宋刊本均已不存,晁补之的《续楚辞》、《变离骚》更是已经失传,所以宋端平本《楚辞集注》已成为今日尚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楚辞》刻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朱熹地下有知,对此当感欣慰!

知识出处

朱熹文学研究

《朱熹文学研究》

出版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朱熹文学活动作了一番巡礼,详细论述了朱熹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其关于古代典籍的整理、注释,充分展示了朱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对目前朱熹研究中缺乏对其文学成就评价的现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