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熹的文学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450
颗粒名称: 三、朱熹的文学活动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9-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活动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他广泛涉猎经史文集,精通诗词、骈文等多种文体,并在文学创作、文论批评等方面有重要贡献。他的文学作品注重情感表达和艺术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朱熹 文学活动

内容

朱熹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他在少年时兴趣非常广泛,他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一日忽思之曰:且慢,我只一个浑身,如何兼得许多?自此逐时去了。”③从后面半段话来看,似乎他后来就一心一意于圣贤之学了,但事实上朱熹终身都不曾像二程那样“独立孔门无一事,只输颜氏得心斋。”④他与文学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直到晚年,他对文艺仍不能忘怀,他在晚年所写的大量题跋可以证实这一点,例如关于图画的《跋汤叔雅墨梅》作于六十九岁,①《跋米元章下蜀江山图》作于七十岁,②关于书法的《跋张安国帖》、《跋山谷宜州帖》均作于七十岁。③他的弟子则这样描写朱熹:“先生每观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稍清阴处,竟日目不瞬。饮酒不过两三行,又移一处。大醉则趺坐高拱,经史子集之余,虽记录杂记,举辄成诵。微醺,则吟哦古文,气调清壮。某所闻见,则先生每爱诵屈原《楚骚》、渊明《归去来并诗》、并杜子美数诗而已。”④读了这段话之后,浮现在我们眼前的不正是一位富有文学情趣的学者形象吗?
  朱熹少时擅长诗赋,性喜吟哦。《朱子年谱》卷一载:“先生婺源乡丈人俞仲猷,尝得先生少年翰墨,以示其友董颖,相与嗟赏。颖有诗云:‘共叹韦斋老,有子笔扛鼎。’时董琦尝侍先生于乡人之坐,酒酣,坐客以次歌诵,先生独歌《离骚经》一章,吐音洪畅,坐客悚然。”乾道六年(1170),胡铨向朝廷推荐朱熹,即称之为“诗人”,⑤同时被荐的还有著名诗人王庭珪,可见朱熹在当时颇有诗名。朱熹喜欢与文学家交游,在他的友人中,陆游、尤袤、辛弃疾、杨万里、周必大、陈亮、王十朋、韩元吉、楼钥、赵蕃等都以文学著称。即使在与理学家的交往中,朱熹也不废吟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讲道心如渴,哦诗思涌雷。”⑥他不像二程那样排斥诗文。绍兴三十年(1160),朱熹卧病山间,有在朝中任职的亲友以书相招,朱熹以两诗代书:“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峨豸角冠。留取幽人卧空谷,一川风月要人看。”“瓮牖前头列画屏,晚来相对静仪刑。浮云一任闲舒卷,万古青山只么青。”此诗传到胡五峰那里,胡说:“吾未识此人,然观此诗,知其庶几能有进矣。”①乾道三年(1167),朱熹携门人林用中往潭州访问张栻,三人同登南岳衡山,一路唱酬,成诗一卷,即今存之《南岳倡酬集》。②淳熙二年(1175),吕祖谦往崇安访问朱熹,朱送吕归浙江,途经上饶鹅湖,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来会,双方议学不合,朱熹作《鹅湖寺和陆子寿》: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这些诗作虽然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但在宋代理学家的诗中,无疑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至于朱熹的《武夷棹歌》等写景抒怀之诗,清新可诵,就更能说明他的诗歌造诣了。
  朱熹是位教育家,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授徒讲学。值得注意的是,朱熹在教育弟子时除了讲解儒家经典、探讨性理之学以外,也相当重视文学。朱熹曾在书信中谈到对儿子的教育:“此儿读《左传》向毕,经书要处,更令温绎为佳。韩、欧、曾、苏之文,滂沛明白者,拣数十篇,令写出,反复成诵,尤善。”③同样,他也常要求学生努力学文,掌握一定的文章技巧,他说:“人要会作文章,须取一本西汉文与韩文、欧阳文、南丰文。”④又说:“东坡文字明快,老苏文雄浑,尽有好处。如欧公、曾南丰、韩昌黎之文,岂可不看?柳文虽不全好,亦当择。合数家之文择之,无二百篇,下此则不须看,恐低了人手段。”①他还对当时文风卑弱深表忧虑:“前辈文字规模宏阔,议论雄伟,不为脂韦妩媚之态。其风气习俗盖如此。故宣和之后,建绍继起,危乱虽极而士气不衰。……近岁以来能言之士,例以容冶调笑为工,无复丈夫之气,识者盖深忧之,而不能有以正也。”②当朱熹为学生讲授儒家经典时,也常提醒他们注意文学的因素,他说:“看《诗》,义理外更好看他文章。且如《谷风》,他只是如此说出来,然而叙得事曲折,先后皆有次序。”③又说:“读《孟子》,非惟看它义理。熟读之,便晓作文之法。首尾照应,血脉通贯,语意反复,明白峻洁,无一字闲。人若能如此作文,便是第一等文章。”④正因为朱熹比较重视文学,所以他在谈到宋人关于儒家经典的诠释著作时,有时竟认为古文家的诠释比理学家的更为高明,例如他赞扬苏轼说:“东坡解经,莫教说着处直是好,盖是他笔力过人,发明得分外精神。”⑤又说:“东坡《书解》却好,他看得文势好。”⑥他又赞扬苏辙和欧阳修:“子由《诗解》好处多,欧公《诗本义》亦好。”⑦相反,对于他素来尊崇的张载、杨时等理学家,朱熹却颇有微词:“横渠云:‘置心平易始知诗。’然横渠解诗多不平易。”⑧“龟山说《关睢》处意亦好,然终是说死了,如此便诗眼不活。”⑨显然当朱熹作出上述评判时,除了义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那便是文学理解力的高低。
  当然,朱熹一生中最重要的文学活动是对于前代文学作品的整理和注释。从现存文献可以考知,朱熹从事此类文学活动是孜孜不倦,死而后已的。除了传世的《诗集传》、《楚辞集注》、《韩文考异》三部重要著作外,朱熹至少还进行了下列工作:
  朱熹曾经编选韩愈、欧阳修、曾巩三家的文选。据王柏《跋昌黎文粹》云:“右韩文三十四篇,得于考亭门人,谓朱子所选,以惠后学。观其体致气韵,议论规模,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也。”①又王柏《跋欧曾文粹》云:“右欧阳文忠公、南丰曾舍人文粹,合上下两集,六卷,凡四十有二篇,得于考亭门人,谓朱子之所选。观其择之之精,信非他人目力所能到。”②
  朱熹曾校过陈与义诗集,这是他在门人巩仲至协助下进行的。他在《答巩仲至书》中说:“简斋诗已领,但得闽本就校,即刊修。复校尤易为力,旦夕稍暇,或取此间所有者涂改寄呈也。”③又一书云:“陈诗误字,今用别纸录去,须逐字分付修了,看过就此句消了,方再付一字,乃可无误。”④可见他对陈诗校得十分仔细。
  朱熹还曾想编选一部通代的诗选,他说:“尝妄欲抄取经史诸书所载韵语,下及《文选》、汉魏古词,以尽乎郭景纯、陶渊明之所作,自为一编。而附于《三百篇》、《楚辞》之后。以为诗之根本准则。又于其下三等之中,择其近于古者,各为一编,以为之羽翼舆卫。其不合者,则悉去之。”⑤他又想作《杜诗考异》,他说:“杜诗最多误字,蔡兴宗《正异》固好而未尽。某尝欲广之,作《杜诗考异》,竟未暇也。如‘风吹苍江树,雨洒石壁来。’‘树’字无意思,当作‘去’字无疑。……”⑥他对于文学方面的著述是多么热心!
  庆元六年(1200)二月,重病在身的朱熹写了一首绝句:“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①他此时从事的“残编”,既有儒家经典《大学》,又有文学总集《楚辞》。据朱熹门人蔡沈说,直到三月初六,也就是朱熹去世的前三天,朱熹还“改《大学》‘诚意’章,……又修《楚辞》一段。”②朱熹对于文学著述确是做到了死而后已。

知识出处

朱熹文学研究

《朱熹文学研究》

出版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朱熹文学活动作了一番巡礼,详细论述了朱熹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其关于古代典籍的整理、注释,充分展示了朱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对目前朱熹研究中缺乏对其文学成就评价的现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鹅湖寺和陆子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