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熹的生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文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448
颗粒名称: 一、朱熹的生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理学家,被誉为宋代最卓越的儒学大师之一。他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丰富的教育,尤其是受到了父亲朱熹书法和儒学的深刻影响。朱熹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提倡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理学思想。他的代表性著作包括《四书集注》、《周易集注》等。
关键词: 朱熹 生平

内容

朱熹,初字元晦,后改字仲晦。①祖籍婺源(今江西婺源,宋时属徽州)。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九月十五日生于南剑尤溪(今福建尤溪),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日卒于建阳(今福建建阳)。
  朱熹的别号很多: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朱熹在建阳芦峰之云谷建成草堂,榜曰“晦庵”,遂自号“晦庵”,又号“云谷老人”。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朱熹在建阳建成“竹林精舍”,后更名“沧洲精舍”,遂自号“沧洲病叟”。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朱熹欲上封事为被罢相的赵汝愚辩护,门人以为不可,蔡元定以蓍草卜卦,遇“遯”之“同人”,朱熹遂焚奏稿,自号“遯翁”。此外,朱熹在晚年还曾自称“晦翁”、“云谷外史”等。又因他的居室本属陈氏,名“考亭”,故门人也称他为“考亭先生”。①朱熹去世九年以后,宋宁宗于嘉定二年(1209)诏谥朱熹曰“文”,故后世又称他为“朱文公”。
  朱熹的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曾任吏部员外郎等职。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朱松因反对和议而触怒秦桧,谪知饶州,因请祠,退居建阳,三年后卒。朱松其人,一方面伏膺二程、杨时之学,“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另一方面又曾“放意为诗文,其诗初亦不事雕饰,而天然秀发,格力闲暇,超然有出尘之趣。远近传诵,至闻京师。一时前辈以诗鸣者,往往未识其面而已交口誉之。其文汪洋放肆,不见涯涘,如川之方至,而奔腾蹙沓,浑浩流转,顷刻万变,不可名状,人亦少能及之。”②是一位兼理学家与文学家于一身而尤长于文学的人。显然,朱松的思想与学术对朱熹有很深的影响。
  朱熹幼慧,喜读书,善思考,《宋史》卷四二九《朱熹传》记载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地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不会是无中生有的虚构。在朱熹的青少年时代,朱松一方面教他读儒家经典,一方面也授以诗赋文章。朱熹晚年回忆起他十一岁时朱松手书苏轼《昆阳赋》授之的情景,还深为感动。①
  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卒,时朱熹年十四岁。朱松临终前,嘱咐朱熹前往其友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人处学习。所以朱松卒后,朱熹就迁至崇安,受教于此三人。三人对朱熹视如子侄,刘勉之还将他的女儿嫁给朱熹。三人中以刘子翚的学问为最好,他既是一位理学家,又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像朱松一样,在理学、文学两方面都对朱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举建州乡贡。试官蔡兹对人说:“吾取中一后生,三篇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②可见朱熹年轻时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次年,十九岁的朱熹考中进士。绍兴二十一年(1151),朱熹被任命为泉州同安县主簿。其后,朱熹曾任武学博士、知南康军、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朱熹为官勤于政事,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九年(1181),他在南康军(今江西星子)赈济灾民,减免租税,修筑江堤,颇有政声。淳熙九年(1181),浙东发生了严重的饥荒,朱熹奉命前往救灾。他一接到任命立即移书旁郡,以免税条件募求米商运米入境。赶到浙东后,他单车察访民瘼,革除弊政,弹劾贪官污吏和不法豪右,至于废寝忘食。孝宗皇帝称赞说:“朱熹政事却有可观!”③朱熹又敢于直言。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高宗退位,孝宗登基,诏求直言。朱熹上《封事》,建议孝宗讲“帝王之道”,建“修攘之计”,旗帜鲜明地反对和议:“夫金虏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其不可和也义理明矣。”④次年,因对金战事不利,孝宗又欲议和时,朱熹奏事垂拱殿,仍慷慨陈词,力主恢复。①淳熙十五年(1188),朱熹入朝奏事,当时有人对他说:“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慎勿复言。”朱熹却说:“吾平生所学,唯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②朱熹特别重视教育,他在任同安县主簿时,即兴建了“经史阁”,并为县学求得许多图书。知南康军时,他在庐山修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知潭州时,又修复了岳麓书院。虽说朱熹为官颇有政绩,但他在进士及第以后的五十年中,实际任外职仅九年,在朝廷任职仅四十余日。朱熹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著书、讲学方面,他主要是一位思想家、学者,而不是一位政治家。
  绍熙五年(1194),六十五岁的朱熹在向宁宗进讲时,斥责了权臣韩侂胄,旋被免职。庆元二年(1196),韩侂胄发动了反对道学的斗争,称道学为“伪学”。监察御史沈继祖诬告朱熹犯有十罪,还有人上书乞斩朱熹。庆元四年(1198),朝廷制订《伪党逆党籍》,朱熹赫然列名其中。当时,“门人故交,尝过其门凛不敢入。”③然而朱熹却视之坦然,依然孜孜不倦地著书讲学,直到去世的前几天,还在修改书稿。朱熹去世之后,连送葬都受到官方限制。然而他的朋友中的两位大文学家却公然表示悲悼,辛弃疾作文往哭,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④七十六岁高龄的陆游则寄去一篇言短情长的祭文:“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忘,庶几歆饗!”⑤由两位大文学家来吊祭朱熹,这好像是巧合,但实有其必然性:朱熹是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的一位思想家。

知识出处

朱熹文学研究

《朱熹文学研究》

出版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作为思想家、哲学家的朱熹文学活动作了一番巡礼,详细论述了朱熹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以及其关于古代典籍的整理、注释,充分展示了朱熹在宋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对目前朱熹研究中缺乏对其文学成就评价的现状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朱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