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化育民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3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化育民风
分类号: B823.1
页数: 4
页码: 86-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颁布《漳州晓谕词讼榜》,清理诉讼,秉公执法,将讼状分类入橱,然后召集官员各分案件定夺,以避免庸官贪吏从中作弊枉法。颁布礼教条令,严禁佛教恶习陋俗,整顿吏治,教育劝导学生,并写作《四书章句集注》和确立“十六字心传”思想体系。整顿吏治,对移法对换官吏,撤换侵吞财赋、恣意勒索的官吏和州吏,并颁布《州县官牒》,约束官吏行为。颁布《龙岩县劝谕榜》,宣传教化,严守法律,不得骚扰百姓。上奏《条奏经界状》,提出对正经界的看法和意见,以推动正经界的实施。以上是朱熹在漳州新政中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改变漳州的不良风气和吏治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其中,朱熹注重教育、倡导礼教、整顿吏治、约束官吏行为等做法,都是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和民风淳朴的目标。同时,他还在漳州进行了正经界的尝试,为地方治理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朱熹 民风 武夷山

内容

一、万言上书
  淳熙十年(1183年)二月,朱熹知道大势已去,便经过多次请辞,终于回到崇安武夷山,并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朱熹在之后几年一直过着清贫生活,全身心投入学术和著述中,一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年)。据说当时“四方士友,来者甚众”,朱熹在这里聚徒讲学,他的朋友韩元吉在《武夷精舍记》中说:“我的好朋友朱熹居住在五夫里,离武夷山只有30里。距离这么近,就像他的后花园,一有空闲就去那里游览,他和学生们还常常带着《诗经》《楚辞》等书,边游玩边吟诵。”可见,朱熹在武夷精舍的教育活动对后世影响很大。
  淳熙十一年(1184年),朱熹携友人同游九曲溪,兴之所至,便作了一组名扬天下的组诗《九曲棹歌》。这是历代文人骚客吟诵武夷诗中最早描绘武夷九曲溪风貌的一幅长卷佳作。其中第十首流传最广: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此诗原本纯粹是即兴之作,诗里全然描写桃源景象,没想到后来竟成为他的学生沈继祖弹劾他的“罪状”。之后应和朱熹《九曲棹歌》的诗作和诗人很多,《九曲棹歌》的余韵也随着朱子学迅速流传海外。被誉为“海东朱子”的朝鲜哲学家李滉为之魂牵梦萦。李滉钦慕朱熹,对武夷九曲心驰神往,虽因路远不能亲临胜地,但却珍藏着《武夷志》和《九曲图》,终日赏玩。朱熹开创了武夷精舍,很多儒学大师都聚集到他身边,良好的学风代代相传。很多著名学者也到过武夷山讲学,此山因此名气大增。武夷精舍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淳熙十五年(1188年),朝廷先让朱熹出任兵部郎官,他以“足疾”请辞。接着朝廷又下诏让他出任江西提刑,他仍以“足疾”为由请辞。面对朝廷再三任命,59岁高龄的朱熹重新燃起入世救国的情怀,这年十一月,他上奏了长达万言的著名的《戊申封事》。朱熹直言当时南宋内忧外患,积弊甚多,劝谏孝宗皇帝留意“正心诚意”之学,关心朝政,如此必定国势日强,中原可复,丑虏必灭。
  十一月六日《戊申封事》送到宫中时,孝宗已经睡下,当听说朱熹封事来了,马上起来点亮宫烛一口气读完。迟暮之年的孝宗被白发大儒的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深深打动,虽然仍未能接受朱熹的主张,但还是让他主管西太一宫兼崇政殿说书,让他辅助新君光宗赵惇,给他讲课,但朱熹认为这是个虚职,并未赴任。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赵昚内禅,传位于光宗赵惇。当时,南宋王朝衰颓腐败日益严重,各种矛盾更为激化。朝廷为拉拢人心,五月准许朱熹的请求,仍任直宝文阁,并下诏奖谕,转朝散郎,赐绯衣、银鱼。八月,任命朱熹为江东转运副使,朱熹辞而不就。十一月,改知漳州,朱熹再辞,但朝廷不准,不得已于绍熙元年(1190年)四月到漳州任知州。
  二、漳州新政
  上任伊始,百废待兴。漳州自古以民风淳朴著称,但后来由于教化不力、官吏作恶、富豪横行,以至于正经界无法推行,古朴民风也荡然无存。因此,朱熹一到任便明察暗访,体察民情,决心先从教化风俗、惩治腐败入手,要彻底改变漳州的风气。
  朱熹首先颁布了《漳州晓谕词讼榜》。为了秉公执法、清理诉讼,他一下子就判了243道民间讼争案件词状。为了防止庸官贪吏从中作弊枉法,他特制了几个大橱放在厅堂,把讼状分类入橱,然后召集官员各分案件定夺。在大厅两边设办案幕位,先各自拟判,到用餐时也只在郡厨用餐,用餐后再进行拟判,然后汇总,最后选取合理的判决。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是南朝时佛教盛行,而在南宋的漳州佛教更盛,号称“佛国”,有的寺院甚至以传经拜佛为名聚集男女杂居,有的女子不想出嫁就住在庙庵之中。为了移风易俗,朱熹颁布了礼教条令,严禁此类恶习陋俗。一年后,民风大为改观。朱熹在漳州公事之余,还时常到学校去教育劝导学生,那部影响深远的《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这时期撰写刊印的,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思想体系也是在这个时期最终确立的。
  朱熹还大力整顿吏治。当时漳州的官员大都懒政无能,贪财好利,盘剥百姓,贪污贿赂,于是朱熹颁布了《州县官牒》,下令各县的县丞、县簿、县尉必须每天到长官厅聚厅议事。为防止官吏结党营私、官官相护,他采取了“对移法”,强行对换那些分掌财赋肥缺、多年恣意侵吞财赋的官吏,撤换了坐地勒索民财的州吏。
  朱熹还颁布了《龙岩县劝谕榜》,下令龙岩知县约束官吏,宣传教化,严守法律,不得骚扰百姓。
  朱熹还根据朝廷令福建路监司的公文,进行了“正经界”之事。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询访,基本摸清了情况,然后全面提出了自己对“正经界”的看法。在朱熹的一再催奏下,朝廷终于下了省札,让漳州先自行衡量施行经界。朱熹一接到省札就上了《条奏经界状》,就施行经界等事宜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朱熹还不顾会陷于孤立、谤毁乃至身败名裂的危险,毅然在《条奏经界状》还未获得允许的情况下,就将经界之事公布于众了。正当朱熹想一鼓作气实施经界时,豪强权贵极力反对,连参知政事王蔺也反对在漳州推行经界。最后,这一利国利民的改革未能实行,朱熹愤然辞职,以示抗议。
  在推行经界的同时,朱熹还积极奏请朝廷蠲减赋税,为减轻当地百姓赋税负担、改善生活状况做出了积极贡献。宋绍熙五年(1194年),当朱熹再到漳州时,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据说道路都因此而堵塞。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