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南康恤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328
颗粒名称: 五、南康恤民
分类号: B823.1
页数: 3
页码: 78-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在南康任职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救济农民和改善社会,包括宽民力、敦风俗、明教化等方面的政策。他努力减免赋税和打击豪强,但遭到了阻挠和反对,最终失败。然而,他在敦励风俗和砥砺士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修建了白鹿洞书院并推广经典教育,在南宋以后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朱熹 南康 救荒

内容

朱熹在南康上任伊始,正遇上庐山南麓秋旱,土地干裂,禾苗干枯,庄稼歉收甚至绝产,百姓生活非常困难。经过调查研究,朱熹颁发了第一个施政纲领《劝谕救荒文》,劝导地主富绅同情、救济农民,把粮食以公平的价格足斤足两卖给农民,同时要求本地农民做好耕田种地的本分,不要离乡流亡,对于违反者严惩不贷。
  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朱熹还颁布了《知南康榜文》:
  第一,宽民力。针对南康土瘠民穷、役多税重的社会问题,希望老百姓都畅所欲言,直陈时弊。
  第二,敦风俗。请父老乡亲每年集会教导子弟,使他们懂得孝悌,敦亲睦邻,互帮互助,患难与共,形成良好的民风。
  第三,明教化。提倡忠义气节,砥砺士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请乡里父老推选子弟入学读书。
  围绕这一系列施政纲领,朱熹在南康任上进行了步履维艰的社会改革。朱熹不仅宣扬教化,实行德治,而且注重实行法治,维护社会治安。对于欺压百姓、违法乱纪的恶霸豪强,坚决严厉打击惩处。
  朱熹反复上书朝廷请求减免星子县的赋税。在奏疏中朱熹指出,南康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但税额却不断增加,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逃荒流亡,然而朝廷想的不是如何恤民,而是如何增税。朱熹因此遭到朝廷斥责,最后减税之事不了了之。朱熹还将他的“榜文”张贴城乡,秋后又下发了《劝农文》,劝农民趁天时多种荞麦、大麦和小麦,终于带领老百姓渡过灾荒。
  淳熙七年(1180年)三月,孝宗故作姿态命令各地监司郡守上奏民生民情,于是朱熹便上奏了《庚子应诏封事》,提出了“恤民”“省赋”“治军”等主张,劝说孝宗要从“正心诚意”开始来治理国家,并针砭时弊,提出了具体整治方案。孝宗对朱熹的尖锐批评非常恼怒,后在大臣劝说下才没有罢免朱熹。
  当年五月,南康发生了特大灾荒。朱熹一方面请求朝廷减免星子县的赋税,筹集赈灾粮食;另一方面调动南康军四个县的数千灾民修筑长江石堤。他还亲力亲为,到工地视察,为国为民都实实在在做了一件大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拥戴,政治声望极高。这年冬天朱熹又把旱情上奏给朝廷,朝廷最终同意减免赋税、开仓放粮。淳熙八年(1181年)正月,朱熹在各县设场共35处赈粜,直到三月十五日才使南康饥民顺利渡过灾荒。
  然而,朱熹减免税役和打击豪强的努力遭到重重阻挠和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朱熹在南康任上真正取得成效的是敦励风俗和砥砺士风。他为了教化民众颁布了《劝谕榜》,每隔几天就到学宫为学生亲自讲授《大学章句》《论语集注》等儒家经典,还邀请郡县贤德之人担任学职,不久当地士风为之一变。朱熹还修建了五贤祠,印发《孝经》《礼》等让每家每户诵读。
  这期间,朱熹还修复了白鹿洞书院,并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等一整套规章制度。由此讲学之风日盛,对南宋以后的教育特别是书院教育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知识出处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书通过“紫阳朱氏溯源”“望子成龙的朱松”“穷经明理的朱熹”“忠孝诗书传家风”“理学宗师的后裔”“历代朱姓名人传略”“垂训后世”七章,论述了朱熹开创的家风以及对朱氏家族的影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