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政治问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的思维世界》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199
颗粒名称: 一、社会政治问题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07-110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宋时期面临的重大国家大事,即如何对付占据北方的金人。其中涉及到吕祖谦一家和朱熹的父亲等道学人士批评秦桧与他的和议政策。吕家家人甚至参与了一些重要的朝廷变迁事件,并在北方傀儡政权任职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吕好问回到南方后,劝说当权者扶立宋皇室的未被俘的皇子,以恢复宗庙。文章还提到朱熹年轻时坚决主战,后来随着对金人军力的认识,他的态度变得冷静,主张巩固国力、加强防守。此外,文章还涉及到朱熹推动的社仓制度,通过社仓来帮助农民、赈灾和稳定经济,以及吕祖谦的推崇和参与。朱熹的社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孝宗皇帝的认可,但最终地方官僚取代了朱熹的理想,使社仓成为赈灾的工具。文章还指出,朱熹的社仓并非仅由他一人创建,而是道学人士合作之下的社会福利事业。总的来说,本文介绍了南宋时期围绕金人问题和社仓制度等重要事件,并涉及了吕祖谦和朱熹等道学人士的观点和行动。
关键词: 南宋 朱熹 金人

内容

南宋的国家大事最重要的莫过于如何对付占据北方的金人,吕祖谦一家和朱熹的父亲及其他道学人士一样,也直言不讳批评秦桧与他的和议政策。吕家家人甚至曾亲身参与朝廷变迁中一些最重要的事件,尤其吕好问曾短暂做过兵部尚书,并陪同皇帝前往金营投降。金人将吕好问送回开封,命令他协助张邦昌的傀儡政权,但他竟然说服当权者扶立宋皇室唯一没有被俘的皇子。宋高宗在南方再建政权,曾经对吕好问说:“宗庙获全,卿之力也。”①随后任命吕好问为尚书右丞。然而吕好问曾经在北方傀儡政权任职,招致许多批评,因此随即转任不太重要的职位;吕好问的儿子吕本中也与秦桧不和而去职。吕本中虽然反对秦桧的和金政策,主张收复北方,但终究是个务实的人,认为金人的军事力量强大,所以建议高宗不要贸然采取军事行动,应该巩固国力,保卫南方。②吕祖谦承袭吕本中的观点,主张要先改革朝政、加强国力,准备充足后才能发动攻势。他采取主和、主战两派间的温和中间路线,③可与张栻后来的成熟看法相提并论。
  朱熹年轻时坚决主战,在12世纪60年代上书提倡军事反攻,严厉谴责所有的议和派人士;但中年以后,体认金人的军力强大,态度开始冷静下来,类似吕祖谦的务实观点,逐渐取代主战的立场。他虽然终生不忘收复失土,但晚年对主战派的抨击比对主和派的攻击还要强烈,而且开始体认到至少需要10—30年的准备,才能收复北方。朱熹在思想成熟后,更强调防守和自强的立场:
  今朝廷之议,不是战,便是和;不和,便战。不知古人不战不和之间,亦有个且硬相守底道理,却一面自作措置,亦如何便侵轶得我!今五六十年间,只以和为可靠,兵又不曾练得,财又不曾蓄得,说恢复底,都是乱说耳。①他60多岁的时候,可能变得比吕祖谦更重防守和谨慎,但吕祖谦的立场显然曾影响朱熹。
  当时内政的主要问题是减轻农民的负担。1167年福建崇安县县令请求刘如愚(1142年进士)与朱熹支援赈灾,朱熹从邻近的建阳县调请救灾物资,他的朋友魏掞之(1116—1173年)早在12世纪50年代初期已在当地建立良好的社仓制度。州知府王淮(1127—1187年)在1168年建议刘如愚和朱熹保留百姓偿还的贷款,以供紧急不时之需。刘如愚与朱熹根据魏掞之的先例,建议设立社仓,获得州府拨给赞助费用。崇安的社仓在1171年建立完成,由刘如愚的亲戚负责掌管,但后代人把社仓主要归功于朱熹。②
  政府的义仓主要是在灾荒时,以直接发放实物或稳定市价的办法帮助农民,但由于官僚作风作梗,官方义仓的效率很低,涵盖范围也只限于城镇附近,且常由村吏或佛教僧侣负责分发赈灾物资。朱熹反对佛教僧侣参与,努力动员儒生参加这类社会活动,相信参与社仓可以培养同道的认同感以及对仁的体认。朱熹进行这项工作时,正是宋代民间社会意识日益增长抬头的时候,例如,婺州的乡村已经自组互助制度,而有的组织成为社仓的基础。①
  朱熹的社仓遭到某些人批评指责,认为他仿效王安石“青苗法”的借贷办法,连张栻也不免有此疑虑,吕祖谦则挺身为朱熹辩护。朱熹和王安石都使用政府的资金作基金,要求借款人偿还贷款、支付利息。②朱熹在1185年所写的“婺州金华县社仓记”中,反对别人将他与王安石的办法相提并论,指出他出借谷物,而不是出借现金,实施的方式是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不是以县为单位,并且由当地士人管理,目的是稳定农民经济,不是增加政府的收入。朱熹再三提到吕祖谦巡视崇安后,称赞社仓能师法古人的美意,是受古人启发,与王安石的失败实验不同。吕祖谦并表示要在金华建立社仓,而朱熹这篇文章就是为潘景宪主持的金华社仓的成立启用而写作的,赞扬潘景宪实现老师的夙愿。③先前吕祖谦曾安排朱熹的儿子朱塾住在潘景宪家,并让他迎娶潘景宪的长女。朱熹在1182年办理赈灾事务时,也获得与吕祖谦有关系的婺州士人帮助。
  孝宗皇帝虽然赞扬朱熹的社仓制度,并且要将它推行到全国各地,但由于反对者阻止政府的支持,最后成立的社仓很少。除朱熹家乡的社仓外,金华社仓可能持续得最久。不过到13世纪中叶,地方胥吏开始接管金华的社仓,只在荒年发放谷物,并且要求以现金偿还借贷的谷物,朱熹希望由儒家君子长年监督救济照顾农民的设想,从此变成地方官僚系统赈灾的另外一个工具。①朱熹倡导的社仓只短暂按照计划发挥作用,但已体现他政治理想的实践。魏掞之的社仓建立时间更早,刘如愚在“朱熹社仓”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吕祖谦的襄助,使社仓传播到金华,都显示后人所谓的“朱子社仓”并不是朱熹一人的功劳,而是道学人士合作应付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福利事业。从朱熹担任地方官时写的“劝立社仓榜”等文,以及他支持吕大钧(1030—1081年)的乡约,可以看出他非常关注建立地方社群组织,②乡约成为鼓励乡民行善的地方社会组织。

知识出处

朱熹的思维世界

《朱熹的思维世界》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以南宋道学史为主题,致力于论明朱熹与南宋道学群体的广泛交往互动,是道学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这部著作代表了南宋思想史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即在一个更丰富的话语和历史环境中,更具体地把握和理解南宋道学的多元展开。

阅读

相关人物

吕祖谦
相关人物
吕好问
相关人物
秦桧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