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关于朱熹的经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176
颗粒名称: 四、关于朱熹的经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497-4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熹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和经学家,他的“四书”学、易学、诗经学和尚书学等经学成就,在中国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朱熹 研究评述 经学

内容

(一)关于“四书”学
  邱汉生指出:“南宋光宗绍熙改元,朱熹在漳州刊刻了《四书》,为之作注。《四书》的名称从此确立。……《四书》并行,是继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艺之后,学术思想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①充分肯定朱熹首创“四书”之名,并为之作注的重大意义。束景南经过考证,断定朱熹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而不是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将四书章句、集注合刊于浙东。他说:“这个宝婺刻本,是朱熹首次把《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与《孟子集注》集为一编合刻,经学史上与‘五经’相对的‘四书’之名第一次出现,标志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经在五经学之外作为独立的四书学体系在经学文化史上的出现与确立。”②指出“四书”学是独立于“五经”学之外的新经学体系,而由朱熹最终确立。
  (二)关于易学
  束景南指出:“如果说他的经传相分的思想,是他继《易》是卜筮之书新发现后的第二个《易》学思想飞跃,那么他在经过《易》学论战以后建立起来的统一周邵太极先天二家之学的图书象数说,便是他的第三个《易》学思想飞跃。第一个飞跃使他由程颐通向邵雍,第二个飞跃使他从《易传》转到《本义》,第三个飞跃使他写出了《易学启蒙》。有了这三个《易》学认识的飞跃,才为他作《周易本义》全面准备了条件。”③对朱熹易学思想发展确立的三个阶段即《易》本为卜筮之书、《易传》与《易经》相分、把周敦颐的太极学与邵雍的先天学统一起来,作了概括的说明。朱伯昆认为“朱熹的易学,对筮法的解释,虽然吸收了河洛图式和邵雍的先天易学,但仍属于义理学派;或者说,站在义理学派的立场,吸收象数学派的某些观点,以补其不足。”①指出朱熹易学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会各家的长处,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体系。
  (三)关于诗经学
  束景南指出:“《诗》学主线,发展他的反《毛序》传统旧说思想,在《诗集传》中建立起了黜《毛序》的新《诗》学体系。”②即指朱熹打破以往以《毛序》说《诗》的旧传统,提出直探《诗》文本义,以《诗》说《诗》。束景南并归纳出朱熹诗经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三大支柱。他说:“他建树了自己《诗》经学的三大支柱。一是《二南》说。他全面修改了《二南》旧说,建立了一个理学化的《二南》解说体系,作为《诗》经学的纲。……二是六义说。朱熹认为读《诗》必须首先明‘六义’,但是自郑玄以来‘六义’便遭到曲解,真义汩没。……三是叶韵说。……他所以在解《诗》上用叶韵,主要说明古诗入乐,用韵自然天成,便于讽咏。”③周予同把朱熹诗经学的大要分为三个方面,他说:“朱熹《诗经》学之大要,约可析为三方面,即:一,反对《诗序》,以为不足凭信;二,不专主毛、郑,而间采今文《诗》说;三,提出新解,以《诗经》中二十四篇为男女淫佚之作。”④并认为朱熹诗说是集宋代怀疑派诗说之大成,而与前代诗学旨趣各异。
  (四)关于尚书学
  李学勤指出:“从理学讲解《尚书》,是朱子《书》说的特色,与汉唐经注不同。”①并提到朱熹对《书序》和《孔传》的怀疑,既表现出以义理说《书》的宋学特色,同时注意借鉴汉学考据训诂的工夫,以疑辨伪古文。刘起〓认为,“朱熹《尚书》学的主要成就,在疑辨伪古文”。②指出在吴棫的影响下,朱熹“自己也提出许多对伪《古文尚书》本文、《书序》及伪《孔传》(包括《孔传序》)的疑辨意见”。③故认为朱熹是疑伪古文影响极大的一家。钱穆也充分肯定朱熹治《尚书》,辨伏生、孔安国两家所传相异的经学成就。指出朱熹“疑伏、孔《尚书》相异,又疑《书序》不可信。……于经学,则为此下明清两代之开山。伪《古文尚书》一案,即由朱子提出。就中国全部学术史言,朱子之伟大,洵是古今难匹”。④认为朱熹经学为明清两代经学之开山,予以高度评价,由此体现出朱熹在中国经学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附注

①《四书集注简论》第1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②《朱子大传》第766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③《宋子大传》第746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①《易学哲学史》中册,第429—4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版。 ②《朱子大传》第744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③《朱子大传》第750—752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④《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第15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版。 ①《朱子的<尚书〉学》,《朱子学刊》1989年第1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②《尚书学史》第243页,中华书局1989年6月版。 ③《尚书学史》第281页,中华书局1989年6月版。 ④《朱子新学案》(中)第1287页,巴蜀书社1987年2月版。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邱汉生
相关人物
束景南
相关人物
李学勤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