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禁理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020
颗粒名称: 三、禁理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12-1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理学在中国历史中的起伏和受到排斥打击的情况。
关键词: 朱熹 禁理学

内容

理学作为一代学术思潮,虽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在它产生之初,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多少重视,反而遭到排斥打击。周敦颐、张载、二程均未被大用于时,还时常被贬斥、外补、流放。如程颐五十多岁才任崇政殿说书,在给哲宗讲读之际,以师道自居,并坚持坐讲,以致哲宗不悦,任职仅一年多,就在党争中被罢免。后被放归田里,又诏送涪州编管。晚年一再受到打击,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其所著书,也令监司审察。朝廷并下令河南府尽逐程颐学徒,使得洛学被禁。程颐逝世后,人们害怕入党籍遭迫害,不敢来送葬。这反映了理学思潮形成之时,遭打击以致禁止的情况。
  其后,尽管理学在南宋孝宗朝乾、淳年间有了大的发展,但仍未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当时朝廷不同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外,理学本身具有的二重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理学既有为中央集权制的宋王朝服务的一面,又有以“天理”制约君权,对统治者的行为加以约束的一面。显然,这种对君权和统治者行为的限制,与当权者的利益时常发生冲突。所以使得理学的地位时起时伏,其倡导者往往遭受厄运。继二程洛学遭排斥之后,南宋宁宗“庆元党禁”时,理学又遭到严令禁止。
  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时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的朱熹因上疏指责韩侂胄“独断”,被宁宗罢官离朝。第二年,丞相赵汝愚被罢出朝。赵汝愚曾引荐朱熹任侍讲,为韩侂胄所不容。理学家、博士杨简上疏留赵,被罢。赵汝愚罢官,韩侂胄以拥立宁宗之功而掌握大权,指道学(理学)为伪学,严令禁止。
  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申严道学之禁”(《宋史纪事本末》卷八十,《道学崇黜》),是谓“庆元党禁”。将理学人物指为“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同上),而加以排斥。“是时知名之士,罢斥者相继,人情汹汹……自是学禁愈急。”(《道命录》卷七上)不仅理学名曰之伪学而被禁,而且儒家经典“《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之书,为世大禁”(《续资治通鉴》卷一五四)。甚至有人上书乞斩朱熹以绝“伪学”。
  庆元三年,诏“伪学之党,勿除在内差遣”(《宋史》卷三十七,《宁宗一》)。又“以知绵州王沇请,诏省部籍伪学姓名”(同上)。即把理学人物及与理学有关的人物订为《伪学逆党籍》,于是“伪学”又成为了“逆党”。
  伪学逆党籍计有:宰执四人,待制以上十三人,而以朱熹为首,余官三十一人,武臣三人,士人八人,共计五十九人。
  由于理学被定为“伪学”,严令禁止;有关人物被列入“逆党”,备受打击,使得士风和学风受到很大影响。“自伪学有禁,士大夫鲜有不变者。”(《宋史》卷三九三,《彭龟年传》)以至朱熹的门人故交,有的过其门而不敢入,甚至更名他师,改换门庭。“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同上,卷四二九,《朱熹传》)学士文人不敢以儒自命,害怕受到牵连。而朱熹面对此情却“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同上)。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朱熹去世时,门人故旧欲来送葬,由于时方严“伪学”之禁,连送葬也受到限制。“熹既没,将葬,言者谓:四方伪徒期会,送伪师之葬,会聚之间,非妄谈时人短长,则缪议时政得失,望令守臣约束。从之。”(同上)这表明,直到朱熹去世,理学仍在严令禁止之中。这与程颐逝世时的情况有类似之处。
  如上所述,宋代理学思潮的产生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因而经二程创立后,至南宋朱熹生活的时代,理学有了大的发展。又由于理学具有的二重性,有约束君权,限制统治者的行为以符合天理的一面,所以在北宋和南宋均遭到过统治者的禁止。经过一代又一代理学家的大力提倡和表彰,终于在宋代以后理学逐渐占据了学术界的统治地位,成为官学,对中国后期帝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