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族矛盾激烈与农民反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016
颗粒名称: 三、民族矛盾激烈与农民反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的民族矛盾尖锐,外患不断,加上土地兼并和社会贫富不均的加剧,导致农民生活困苦,被迫反抗。这些内忧外患成为思想家面临的课题。在理学思潮大发展的背景下,朱熹集理学发展之大成。同时,大小农民起义不断,钟相、李顺、李金等领导的农民反抗斗争,反映了农民群众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要求。
关键词: 民族 矛盾 激烈 农民反抗

内容

有宋三百年间,中国境内民族矛盾尖锐激烈,宋王朝长期受到辽、夏、金、蒙古等政权的威胁。此外,由于土地兼并,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日益严重,加上民族矛盾和官僚机构庞大,朝廷把这些负担转嫁给农民,使得广大农民生活困苦,难以生存,被迫铤而走险,激烈反抗。凡此外患内忧,使得宋王朝风雨飘摇,危机四伏;也给思想家带来了攘外修内的课题。
  (一)中国境内民族矛盾激烈
  宋朝的国策是安内重于攘外,重文轻武,这是在对外关系上软弱无能、屡遭失败的重要根源。这些造成了积弱的局面。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西夏、吐蕃等政权,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宋、金对峙,从北宋到南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北宋灭亡后,南宋又遭到金政权的不断入侵。为了抗击金军入侵,南宋初年先后爆发了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和郾城之战等,宋金双方互有胜负。然而当宋军取得顺昌、郾城之战大捷后,高宗、秦桧却一意议和,放弃河南各地,撤退军队,并杀害抗金爱国将领岳飞,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与金订立“绍兴和议”。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又大举侵宋,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兵,金主完颜亮在军中被部将杀死,金兵乃退。孝宗即位后,起用张浚,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宋军北伐金朝以收复失地。北伐失利后,宋、金两朝签订了“隆兴和议”。此后约四十年间,宋朝虽注意战备,但基本取守势;金朝面临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为了维护其统治也无暇对宋用兵,宋、金之间没有大的战事。此时正是南宋理学大发展时期,在理学思潮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朱熹思想得以形成,并集理学发展之大成。
  (二)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整个宋代,农民群众不堪忍受贫困和压迫,发动了大小农民起义上百次之多。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川蜀地区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王小波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隆平集》卷二十,《妖贼》)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在经济上要求均贫富的强烈愿望。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赋税的繁多,使得南宋社会危机加深。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又爆发了钟相、杨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钟相明确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三七,《武陵百姓钟相反》)的纲领,在王小波、李顺起义口号的基础上,补充了“等贵贱”的内容。反映了农民群众不仅在经济上要求平均,而且在政治上要求平等的愿望。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湖南郴州爆发了李金领导的农民反抗,农民军连破郴州、桂阳两城,南宋朝廷为之惊慌,连忙从前线调兵,并派刘珙前往清剿。朱熹对此事作了记述。终宋一代,不仅中国境内民族矛盾尖锐激烈,而且农民群众反抗不断,二者又交织在一起,构成内忧外患种种,这成为朱熹所处时代的一大特色。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