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变革与生产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014
颗粒名称: 一、社会变革与生产发展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社会发生了与前代不同的历史性变革,包括土地占有制度的改变、门阀士族的消亡、农民地位的提升等。这些变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生产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 朱熹时代 社会变革 生产发展

内容

宋代社会发生了与前代不同的历史性变革,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特点。
  (一)宋代社会的深刻变革
  唐宋之际中国帝制社会的土地占有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国有逐渐转化为土地私有。至宋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赵宋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土地买卖频繁,豪民占田无限,兼并成风。官僚和地主通过购买土地的方式,来扩大土地占有。在均田制遭到废弃,形成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情况下,土地国有制大大削弱,由国家控制的官田只占少数,仅是对土地私有制的一种补充。并且,官田也被不断出卖,转化为私人田产。这种官田私田化、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与土地国有制——均田制下的限制占田兼并、限制买卖口分田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照,是宋代社会区别于前代的显著特点。
  随着门阀士族的消亡和均田制的破坏,受世家豪强荫庇的佃客、部曲也不复存在。租佃土地的农民——客户,以及主户中的下户成为农民的主体。与前代相比,宋代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也得以提高。这种生产者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与土地占有制度的变革及门阀士族的消亡相关,不仅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人的自由程度提高,而且士庶的界限亦被打破。宋朝完善发展了科举取士制度,大量庶族平民经科举考试加入官僚行列,参与政权,既形成文官统政的局面,成功地防止了由武人掌权和地方割据而造成的内乱,保持了社会稳定和内部统一;又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消除了前代门阀士族操政的局面。宋代门第族望观念十分淡薄,“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陈傅良:《止斋文集》卷三十五,《答林宗简》),婚姻不问阀阅,出现了“贫富无定势”,官无世守,民无常贱的现象。贫富的相对性,庶族平民与官僚地主的相互转化,使人们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时常变化,并引起了人们思想的活跃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
  (二)生产的发展
  农民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刺激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加上宋王朝内部社会相对稳定,从而在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得到发展,创造出远远超过汉唐盛世的社会生产力。农业生产方面,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真宗时可耕田地比宋初增加近一倍。南宋时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的圩田更加发达,农田开垦面积逐步增加。宋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而且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在这些方面都超过了唐代。北宋的粮食总产量成倍、数倍地超过汉唐。南渡以后,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经验,进一步开发了南方的农业。各地种麦面积增加,茶、棉花、果树栽培面积扩大,水利工程也得到兴修。这些都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此外,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军器制造、采矿冶炼、造船、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中各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分工细密,生产技术和产品数量、质量得到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了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城乡商业和海外贸易等都得到发展。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显示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