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4010
颗粒名称: 目录
页数: 7
页码: 1-7

内容

各章内容提要 1
  第一章 时代、生平和著作 1
  第一节 朱熹生活的时代 2
  一、社会变革与生产发展
  二、加强中央集权与重整伦理
  三、民族矛盾激烈与农民反抗
  第二节 理学思潮的产生、发展及禁理学 7
  一、理学思潮的产生
  二、理学在南宋的发展
  三、禁理学
  第三节 朱熹的生平和著作 14
  一、朱熹的生平
  二、朱熹的著作
  第二章 朱熹的政治学说和经济思想 24
  第一节 朱熹的政治学说 25
  一、天理治国论
  二、“正君心是大本”
  三、修内攘外思想
  第二节 朱熹的经济思想 34
  一、复井田,行经界
  二、重农薄赋,与民共财
  三、省费节用,救荒赈济
  第三章 朱熹的哲学思想 44
  第一节 天理论 45
  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二、理气论
  三、理与诸范畴的逻辑联系
  第二节 心性论 65
  一、心论
  二、性论
  三、“心统性情”论
  第三节 格物致知论 91
  一、“格物只是穷理”
  二、“致知便在格物中”
  三、知行关系说
  第四章 朱熹的伦理思想 110
  第一节 仁说 110
  一、仁说的提出
  二、“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三、仁与公
  四、仁与义礼智
  第二节 理欲观 120
  一、理欲之义
  二、“天理人欲,几微之间"
  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第三节 义利观 126
  一、“学无浅深,并要辨义利”
  二、“义未尝不利”
  三、以义制利
  第五章 朱熹的经学思想 132
  第一节 朱熹经学概论 133
  一、经传相分,直求经文之本义
  二、重训诂辨伪,以通经求理
  三、“四书"为“六经"之基础,以阐发义理为治经之最高目标
  第二节 “四书”学 151
  一、“四书"重于“六经”
  二、“四书”次第
  三、以“四书”阐发义理,集“四书”学之大成
  第三节 易学思想 162
  一、“《易》本卜筮之书”
  二、经传相分,易学发展阶段说
  三、义理、图书、象数、卜筮相结合
  第四节 诗学 183
  一、废弃《诗序》,以《诗》说《诗》
  二、超越旧说,唯求本义
  三、讽诵吟咏,理会赋比兴
  四、以义理解《诗》,重视“二南”
  第五节 尚书学 205
  一、黜伪《孔传》、《孔序》,疑《书序》
  二、疑伪《古文尚书》
  三、以义理解《尚书》,求圣人之心
  第六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和自然科学思想 220
  第一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220
  一、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及对学校、科举流弊的批评
  二、教育内容及教材
  三、教学论与读书法
  第二节 朱熹的自然科学思想 238
  一、宇宙论
  二、天文论
  三、气象论
  第七章 朱熹的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 256
  第一节 朱熹的史学思想 256
  一、义理史学
  二、正统观念
  三、经史结合
  第二节 朱熹的文学思想 267
  一、“文皆是从道中流出”
  二、文道合一
  三、诗理结合
  第八章 朱熹与宗教 278
  第一节 朱熹与佛教 279
  一、弃佛归儒
  二、对佛教的批判
  三、对佛教的借鉴与吸取
  第二节 朱熹与道教 298
  一、对道教、道家的批评与吸取
  二、借鉴道教之图
  三、考释道书
  第三节 儒、佛、道三教融合 309
  一、理学对佛教的影响
  二、理学对道教的影响
  三、三教归一
  第九章 朱熹与诸学术思想流派 316
  第一节 朱熹与濂、洛之学 317
  一、朱熹与周敦颐濂学
  二、朱熹与二程洛学
  第二节 朱熹与关学 326
  一、对张载关学的批评
  二、对张载关学的吸取
  第三节 朱熹与湖湘学派 333
  一、闽学与湖湘学之同
  二、闽学与湖湘学之异
  第四节 朱熹与吕氏婺学 341
  一、对吕氏婺学的吸取
  二、朱学与吕氏婺学的相异处
  第五节 朱熹与陆王心学 347
  一、朱熹与陆九渊心学
  二、朱熹与阳明心学
  第六节 朱熹与功利之学 363
  一、朱熹与陈亮的义利王霸之辨
  二、朱学与功利学的思想差异
  第十章 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71
  第一节 朱熹对中国哲学、政治、伦理的影响 372
  一、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二、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三、对中国伦理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朱熹对中国经学、教育的影响 384
  一、对中国经学的影响
  二、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朱熹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影响 393
  一、对史学的影响
  二、对文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404
  第一节 朱熹集中国儒学发展之大成 405
  一、把儒家思想哲理化
  二、把儒家经学义理化
  三、把儒学道统体系化
  四、把儒家学说大众化
  第二节 朱熹全面系统总结、创新了中国传统文化 413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结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第三节 朱熹思想积淀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 428
  一、成为传统人格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对传统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三、朱熹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
  第十二章 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 447
  第一节 朱熹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48
  一、朱熹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近现代对朱熹理学的批判
  第二节 朱熹思想与现代文化 453
  一、朱熹思想与现代化的冲突
  二、朱熹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文化走向
  三、朱子学对东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如何正确对待朱熹思想 466
  一、批判清除其流弊
  二、继承创新其合理思想
  三、立足现实,转化传统
  后记 474
  附录一 主要论著索引(1949年以来) 477
  一、专著
  二、论文
  附录二 1949年以来朱熹研究述评(文献综述) 490
  一、研究概况
  二、关于朱熹的哲学
  三、关于朱熹的政治、伦理思想
  四、关于朱熹的经学
  五、关于朱熹与宗教
  六、朱熹研究展望

知识出处

朱熹与中国文化

《朱熹与中国文化》

出版者:贵州人民出版社

本书作者把朱熹置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各个领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朱熹思想及其与理学思潮、同时代的文化派别,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论书了朱子学的理论构成、特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