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性功能与民间社会管理功能是孝道的两个基本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889
颗粒名称: (一)政治性功能与民间社会管理功能是孝道的两个基本面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363-3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政治性功能与民间社会管理功能是孝道的两个基本面。
关键词: 真德秀 社会管理 孝道

内容

中国人提倡孝道,由来已久。但是到了近现代,人们对于传统“孝道”颇有微词。一方面,人们认为所谓的“孝道”过于虚伪甚至有悖人道;另一方面,特别是知识分子们,总是热衷于把“孝道”与政治统治联系在一起,认为历代统治者为了让天下臣民效忠于自己,大力提倡“孝道”,鼓吹“移孝作忠”,以“孝道”的名义,最终达到“忠君”以及下级效忠于上级的统治目的。台湾地区学者吕妙芬在《孝治天下》一书中这样写道:“统治者以孝治天下,在汉代已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君王身体力行、告谕天下、提倡尊老政策以外,司法、教育、选才、赋役等系统也都介入支持,使得“孝”成为政治文化中极重要的价值,也因而不乏被各方挪用而变质的事例,具高度政治性。后代君王同样注重孝治,虽然形式与程度有所差异,但以孝作为统治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有相当的延续性,不过仍以近世时期最为完备。……旌表是皇权深入民间收编既有势力与提倡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也是民间,尤其是地方大族,得以争取获得国家认可、扩展自身权力与影响的重要机制。因此,旌表对于孝治的推行十分重要。旌表孝子虽在唐代已有许多事例,但李丰春和杨建宏都指出,旌表的制度要到宋代才更完备,也才更深入民间。……近世中国朝廷利用旌表制提倡孝道的机制,愈到晚近愈趋制度化和成熟,也愈深入民间,并且跨越性别,其对于孝治意识形态之影响不容忽视。”①
  中国历代统治者提倡“孝道”,固然有借此堂皇的名义以达到“家天下”,以及由下而上逐级顺服的统治秩序,这种“移孝作忠”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历代官方的统治,而且也导致了不同的领域专制体制的逐步强化和“孝道”的虚伪性。然而,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是,“孝道”除了在政治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之外,它对于民间基层社会而言,是否具有不可忽视的正面作用?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中国社会,“孝道”的存在是否具有它的合理性及不可替代性?显然,关于“孝道”与中国民间社会的建构与管理,是我们讨论“孝道”问题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事实上,宋代儒者特别是理学家们对于“孝道”的理解与倡导,并不仅仅局限在“移孝作忠”的高度政治性上面,而是更加侧重于人与社会的基层建构。从个人而言,著名的《大学章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修身”是达到终极目标的基础,假如没有意诚正心的“修身”,那么一切理想均为空谈,所谓“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而从社会建构而言,“孝道”无疑就是一切社会组织与管理的最为基础性的建构。孔子曾经说过:“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父子、兄弟关系为核心的人伦规范,即以爱敬、顺从、和睦、谦让等为主要人间秩序价值观。缺失了“孝道”“孝悌”的人伦规范及人间秩序价值观,则民间社会必然进入极其混乱无序的状态,民间社会的正常延续就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宋代的儒者们对于“修身”与“孝道”这两则做人与建构管理社会的基础价值观,不但自身勤于实践,而且不遗余力地予以宣扬倡导。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讲,宋代儒者特别是理学家们对于致力“孝道”在民间社会建构和管理上发挥重要作用,恐怕要超过他们对于“孝道”导致“忠君”政治作用的期待。
  下面,我们以南宋儒者、理学家真德秀为例,就“孝道”与民间社会建构管理的相互关系诸问题,做一初步的探索。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本书主要考察朱熹及其后学们究竟为当时的社会做了些什么,以及这些事情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朱熹和他的学生们,有从政的经历,也有当平民的经历,他们在所谓的“行”的实践上,表现更多。鉴于此,作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朱子学,突破了从哲学视角研究朱子学的传统。与从哲学视角注重“想什么”不同,历史学更注重“做什么”。作者以自己所擅长的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领域,对朱熹及其后学在这两个领域的所作所为,做出了尝试性的分析。

阅读

相关人物

真德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