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侵河钱之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866
颗粒名称: (三)侵河钱之弊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66-268
摘要: 这段文本讲述了南宋时期的侵河钱制度和其问题。侵河钱类似于店务钱,是官府收取沿街店铺税款的一种形式。一些店铺面向陆地,官府收取楼店务钱;而一些店铺面向河流,官府收取河岭钱或侵河钱。由于相关记载稀少,对于其具体税额标准无法得知。然而,到了绍熙、嘉定年间,楼店务钱和侵河钱的征税对象变得模糊不清,导致税款损失和各种弊端。有权势者拥有店铺,官府无法催收税款。同时,官府的征税行动受到兵马司庄宅牙等势力的干扰、舞弊。因此,漳州沿河地区的侵河钱制度始终无法恢复公平。陈淳关注地方政府的为政之道和民间疾苦,指出了横敛舞弊对社会公平的破坏。这也让我们看到,官府和有权势者的不正之风是导致社会不公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漳州 南宋时期 侵河钱

内容

《北溪大全集》卷45有一篇《上胡寺丞论重纽侵河钱》。“侵河钱”很少见于宋代的典籍记载中,近人的宋史研究也少有提及,估计是当时漳州地区的一种不甚规范的私派吧!陈淳在这篇札文中写道:
  某伏睹使判近以侵河钱失陷,委官打量,欲别行均敷。此诚公平之大政。某因采访来历,的见其失陷之由,敢不冒闻。窃以州县二河民居千百家,前靠官路实地,元纳楼店务前(钱?);后抵官河虚地,元纳河岭钱,后来官中改为侵河钱。各有定籍,上下相承。已经数百年之楼店务钱,古例委甲头催纳取足,今虽不用甲头,而都监人吏按月随门批历领去,无容有欠者。
  所谓侵河钱,古例以千字文为号,每号以一名为甲头,随月催足。后因官司不取办于甲头,而听人户自纳,于是人户不齐,有纳有不纳。其间或甲卖与乙、乙卖与丙,迁徙不定,官籍虚存甲姓名,而乙丙遂成漏落。或户绝归官,后人请买而公据不声载者。或宗室官户及前名胥家,并无敢登门催纳者。或乡居人买负郭屋,日常户闭而人吏无敢催纳者。或赁人之屋以屋主居远为辞而无复为纳者。或交关明载契面而恃顽不纳者,或交关故不入契面而谓祖无此额者。凡此等类,无甲头为之纠察,年深月久,遂至失陷。
  今别行均敷,此等固无脱漏,然一例并行,而无所分别,则恐常输二项钱,元无亏官之家,重并被扰。回视圣旨数番减降,不闻加增,似几违戾。且其步亩一听于兵马司庄宅牙轻重之手,有计嘱则缩多为寡,无计嘱则喝少为多,居民惊扰不遑安处。前守何寺丞侑于淳熙甲午间亦尝打量重纽已给历付人户矣,而民间惶惶。本路漕使风闻即下本州住罢,于文移未到之前,何寺丞亦自觉其为不便,官司自是不为,何必汹汹聚议日夜不已?已将手分谢举断罢,仰人户仍依旧籍送纳。既而漕司文移复继至,民间顿释惨戚为欢欣,变怨谤为歌颂。
  今若欲屈己便民,则莫若帖兵官住量纽之议,又照祖籍委甲头催足。有不纳者仰甲头甲官施行,则亦可以无漏落。若欲公私两便,则莫若逐处各委巷长副同厢司随家看验纳钱库状历头,如月间有纳二项钱库状历头,即是常输之家,依然如旧;如无库状历头可照者,即是脱漏失陷之家,巷长副具姓名,结罪状付厢司申方特(阙)。
  根据以上所述大致可以知道,侵河钱类似于店务钱之类的官府收取沿街店铺的税钱。当时的漳州街道,可能是有的店铺面河,有的店铺则相背面向陆地。官府收税时,面向陆地的店铺收取“楼店务钱”,而面向河流的店铺收取“河岭钱”,后来改为“侵河钱”。这二者之所以使用不同的名目,可能是征收的税额标准有所不同吧!由于相关的记载相当稀少,我们只能做这样的推测。尽管如此,我们也由此可以了解到,在南宋时期的街市管理之中,还有一种所谓“侵河钱”的名目存在。
  陈淳在这里所谈到的“侵河钱”之弊,主要是由于“已经数百年”之楼店务钱和侵河钱,至绍熙、嘉定年间,基本上模糊了原本的征税对象,税钱失落,导致诸多弊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店铺已为“宗室官户及前名胥家”等有权势者所拥有,现任的官吏“并无敢登门催纳者”。再者,每当官府试图落实楼店务钱和侵河钱的征税对象时,“其步亩一听于兵马司庄宅牙轻重之手,有计嘱则缩多为寡,无计嘱则喝少为多,居民惊扰不遑安处”。在以上这些人的舞弊之下,漳州沿河街市店铺的楼店务钱和侵河钱就始终无法得以合理公平地恢复,致使“民间惶惶”。
  陈淳在《上胡寺丞论重纽侵河钱》中所提到的侵河钱之弊,与其他横敛舞弊相比,可能是比较轻微的。但是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到,陈淳作为一名无权无势的乡村读书人,却能如此关注地方政府的为政之道与民间的疾苦。而从另一方面,在陈淳所指摘的漳州地区种种横敛之弊中,宗室、官吏、胥员等与政权有所联系的人,总是在其中起到相当恶劣的作用,率先破坏了社会的公平。这一点,也许正是我们今天重温陈淳《北溪大全集》所能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吧!

知识出处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朱熹及其后学的历史学考察》

本书主要考察朱熹及其后学们究竟为当时的社会做了些什么,以及这些事情对当时以及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朱熹和他的学生们,有从政的经历,也有当平民的经历,他们在所谓的“行”的实践上,表现更多。鉴于此,作者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朱子学,突破了从哲学视角研究朱子学的传统。与从哲学视角注重“想什么”不同,历史学更注重“做什么”。作者以自己所擅长的中国经济史和社会史领域,对朱熹及其后学在这两个领域的所作所为,做出了尝试性的分析。

阅读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