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方世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89
颗粒名称: 五、西方世界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179-181
摘要: 本文讲述了根据提供的信息,欧洲人在十六世纪才开始了解朱熹,并且直到十八世纪才有朱熹著作的译本。最早的翻译出现在1777至1785年之间,由J·A.玛丽、德·莫耶莱克和德·梅拉将《通鉴纲目》翻译为法文。直到19世纪中叶,西方开始翻译朱熹的哲学著作,并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朱熹的思想对一些欧洲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影响,如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研究过朱子学,而莱布尼茨则在朱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理论”的学说。康德的宇宙起源假说也与朱熹的宇宙哲学相似。这些研究和借鉴展示了朱熹哲学在西方的一定影响。
关键词: 欧洲 朱熹 哲学思想

内容

欧洲人从十六世纪开始才知道朱熹,十八世纪才开始有朱熹著作的译本。
  1777至1785年之间,J·A.玛丽、德·莫耶莱克和德·梅拉将《通鉴纲目》翻译为法文。1836至1837年之间,E·G.布里奇曼将《小学》译为英文。
  西方人开始翻译朱熹的哲学著作始于1849年。当年,E·G.布里奇曼将《朱子全书》中关于宇宙、天地、日月和人兽的部分章节译为英文。至1874年,托马斯·麦克克拉奇继续以英文译出该书第四十九章中有关“理”和“气”的论述。1879年,威廉姆·格鲁伯将朱熹有关“理”和“气”的部分观点译为德文。1887年,法国传教士查理·德·阿雷翻译了明人高攀龙(1560—1626)所编《朱子节要》中的部分章节。1906年,利昂·威格神父在《哲学引述:儒学、道教、佛教》一书中为朱熹专列一章,选译了朱熹的六十二句谈话,包括理气、阴阳、祭祀、人性、天命和善恶等方面的问题。1922年,J·佩里·布鲁斯将《朱子全书》中的第四十二章至第四十八章译为英文,定名为《朱熹著·人类本性的哲学》。1942年,庞景仁将该书的第四十九章译为法文。1960年,西奥多·德·巴里、伯顿·沃森和陈荣捷共编《中国传统的原始资料集》,陈荣捷从《朱子全书》中选译了朱熹关于理气、太极、鬼神、人与事、自然与天命、理智与人性的许多段落。1963年,他又为《中国哲学原始资料集》选译了朱熹的几篇哲学短文。此外,厄拉夫·格拉夫神父在1953年将《近思录》翻译为德文。
  西方对朱熹的研究最初集中于对上帝的讨论。尼科拉·朗格巴底神父认为儒学和朱熹的新儒学都不信上帝。1708年,尼科拉·马尔布朗士出版《一个基督教的哲学家与一位中国哲学家关于存在和上帝的特性的对话》,用一位朱熹门徒的观点反对基督教的有神论。1894年,勒·盖尔神父在《朱熹,其学说与影响》中认为朱熹不仅是唯物论者,而且是无神论者。盖尔的观点遭到德·阿雷的坚决反驳。德·阿雷先后写了《朱熹是无神论者吗》等文章或小册子与之争论。其后,布鲁斯发表《宋代哲学的有神论的含义》,G·沃伦神父发表《朱熹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吗》,都认为朱熹多次谈到“天命”,倾向于信“神”,不是唯物主义者。这一争论前后在西方延续了两个多世纪。
  朱熹的哲学思想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思想界。法国的孟德斯鸠(CharlesLouisdeSecondatMontesquieu, 1689—1755)、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等启蒙思想家都研究过朱子学。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莱布尼茨认为“理”是“天”的自然法则,他在朱熹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唯理论”学说。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宇宙发展概论》中提出的天体起源假说,与朱熹的宇宙哲学十分相似,被称为“歌尼斯堡的伟大的中国人”。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