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打猎引起的争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58
颗粒名称: 一、由打猎引起的争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14-115
摘要: 本文讲述了这个故事讲述了赵简子派王良为奚驾车打猎的情节。王良起初打不到猎物,奚称他是最低劣的驾车人。但王良要求再试一次,结果成功打了十只禽兽。奚称他是最好的驾车人。赵简子派王良为奚驾车,但王良拒绝,表示不为小人服务。孟子肯定了王良的做法,强调按法度行事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义利问题的争论。这一辩论延续至北宋时期,不同的学派表达了对义利关系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 赵简子 王良 打猎

内容

孟子讲过一个故事:赵简子派王良为他的嬖臣奚驾车打猎,整天打不到一只禽兽。奚回来报告:“王良是天下最低劣的驾车人。”有人把奚的话告诉王良,王良要求再来一次。结果,一个早晨打了十只禽兽。奚回来报告说:“王良是天下最好的驾车人。”赵简子于是派王良专门为奚驾车,王良拒绝说:“我不为小人驾车。”《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肯定王良的做法,认为按法度驾车,即使打不到禽兽也没有关系,不按法度驾车,即使打到的禽兽堆积如山,也不能干。
  孟子这个故事讲的是义利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这是一场开始得很早而又绵延不断的争论。
  孔孟倡义,反对言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梁惠王曾经满腔热情地欢迎孟子,问他:“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期望孟子能提出一些富国强兵的办法来,但孟子却迎头一盆凉水浇了过去,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与孔孟相反,墨子(前468—前376)、荀子、韩非等则不反对言利。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他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兼爱中》)他认为,义不能和利分离。当有人和他谈起义时,他就诘问:“子之所谓义者,亦有力以劳人,有财以分人乎?”(《墨子·鲁问》)荀子认为人不能没有义,也不能没有利,但义要占支配地位。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荀子的学生韩非则激烈地攻击孔孟的仁义,指责其为“乱国之俗”(《韩非子·五蠹》)。他宣称,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对自己有利。
  义利之辨随着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结束而沉寂,但是,到了北宋却再度趋于激烈。神宗时,王安石锐意变法,他明确表示,要讲求“富强之术”,为国家“兴利除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司马光则指责王安石“大讲财利之事”(《司马温公文集》卷七四)。苏轼(1037—1101)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也说:一个国家的存亡,“在乎道德之深浅,而不在乎强与弱”(《苏东坡续集》卷十一)。程颢则在《论王霸疏》中称:尧、舜得“天理之正”,“本乎人情,出乎礼义”,实行的是“王道”;齐桓公、晋文公、管仲等假借仁义,实行的是“霸道”,是“仲尼之徒”所羞于提到的,因此,不值得效法(《明道文集》卷一)。这样,哲学上的义利之辨就和政治上的王霸论争结合起来了。显然,朱熹、陈亮之间的辩论是先秦、北宋以来这一论争的继续。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简子
相关人物
王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