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尽余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56
颗粒名称: 三、不尽余波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10-11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和陆九渊在鹅湖之会后的交往中,对彼此的观点有所理解和接纳,尽管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仍存在分歧。这种互相尊重和借鉴的姿态对于其后的学术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鹅湖之会

内容

朱熹没有能说服陆九渊,但是,却说服了陆九龄。后来,九龄曾致函朱熹,自悔在鹅湖时所持的见解。淳熙五年(1178),朱熹在江西铅山待命,九龄亲到当地探访。二人谈得颇为投机。朱熹对九龄说:“本人旧时持论亦好高,近来渐渐移近下,渐渐着实也。”朱熹并作诗赠九龄,题为《和鹅湖子寿韵》,诗云:“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只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陆九龄去世后,陆九渊于淳熙八年(1181)到南康,请朱熹为九龄写墓志铭。朱熹邀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他的讲题是《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句。他慷慨激昂地说:“今人读书便是为利。如考中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顶至踵,无非为利。”据说听众中有感动得流泪的。朱熹对陆九渊的演说非常满意,认为“切中学者深微隐痼之病”,特别请他笔录下来。这次见面,朱熹觉得陆九渊不像鹅湖之会时那样盛气凌人了,但是在许多见解上,二人仍然不合。
  淳熙十四年(1 187)至淳熙十六年(1 189)期间,朱熹和陆九渊及其兄陆九韶(子美)之间还曾以通信方式展开过关于“无极”“太极”问题的辩论。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无极而太极”一语。无极表示最高、最根本的范畴,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太极表示阴阳未分之前的混沌元气。“无极而太极”,是说从无极中产生太极。这一思想,实际上是《老子》一书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翻版。
  陆九渊、陆九韶反对无极这一范畴。陆九渊说:“‘极’字就是‘理’字,此理乃宇宙之所固有,岂可言无?”他认为讲太极就够了,太极上面再加上无极,乃是“牀上之牀”,这是“老氏之学”,“老氏之学不正”,是要不得的。朱熹则认为:“无极而太极”,说的是无形而有理。无极就是无形,说明太极的特征。他并说:无极是周敦颐的真知灼见,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真得千圣以来不传之秘”。
  这次辩论还涉及了对于“阴阳”的认识等问题。陆九渊认为阴阳是道,是形而上的;朱熹则认为阴阳是器,是形而下的,只有支配阴阳的理才是形而上的。
  辩论得很热烈,双方各执己见,僵持不下。陆九渊揭露朱熹哲学的一些常用语,如“太极真体”“不传之秘”“无物之前”“阴阳之外”“不属有无”“不落方体”等都来源于禅宗。他问朱熹:“莫是曾学禅宗,所得如此?”(《与朱元晦书》二,《陆九渊集》卷二)朱熹则以同样的方式回敬,他揭露陆九渊“心即理”的说法来源于禅宗的“作用见性”说,说是:“往往只是于禅学中认得个昭昭灵灵能作用底便谓此是太极。”(《答陆子静》,《朱子文集》卷三六)其实,心学也罢,理学也罢,都和佛教的禅宗有不解之缘。
  明末的黄宗羲(1610—1695)说:“(朱、陆)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八)因此,尽管二人有时攻讦得很激烈,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却是彼此渗透、互相吸收的。鹅湖之会后,陆九渊就表示,人必须读书、讲学、讨论,朱熹也承认自己确有“支离之病”,花在讨论、讲学上精力多,而在最紧要的道德修养上却“多不得力”。
  淳熙十一年(1184)至淳熙十三年(1186)之间,正当朱熹和陈亮展开“义利、王霸”之辩时,朱熹在《答陈肤仲书》中说:陆学固然有的地方似禅,但比“婺州朋友”们专事耳闻目见,不在自己身心上用功要好得多。朱熹这里所指的“婺州朋友”,就是以陈亮为代表的事功学派。他要学者们暂时放下朱陆异同之争,尽量吸收陆学的长处。
  什么是陆九渊学派的长处呢?据朱熹说,这就是“尊德性”“多持守可观”。他说:“比来深欲劝同志者兼取两家之长,不可轻相诋訾,就有未合,亦且置勿论,而姑勉力于吾之所急”(《答诸葛诚之书》,《朱子文集》卷五四)。意思很清楚,为了反对事功学派,他要和陆九渊站在同一阵线。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