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不相下的激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54
颗粒名称: 一、互不相下的激辩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本文讲述了陆九龄和陆九渊在鹅湖之会前讨论学术异同。九龄认为儿童天生知爱,长大后知敬,圣贤传承的就是这种爱敬之心,不需要到书中寻求精微。九渊认为诗写得好,但第二句有问题。到了鹅湖后,九龄朗诵了他的诗,朱熹立刻明白九龄被九渊影响了。九渊辩称人本能具有伦理观念,墟墓和宗庙会自然产生感情,因此他的理论将长久,而朱熹的只能短暂。朱熹不高兴,继续辩论。最后双方分道扬镳,互不相下。
关键词: 陆九龄 陆九渊 鹅湖之会

内容

鹅湖之会前,陆九龄对陆九渊说:这次集会,为的是讨论学术异同,我们兄弟二人先自不同,怎么能期望鹅湖时大家相同呢?于是,二人反复辩论,至晚才罢,陆九龄表示赞成九渊的观点。第二天早晨,九龄在九渊面前朗读刚写好的诗: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勤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在诗中,陆九龄认为儿童天生地知道爱,长大了天生地知道敬,历代圣贤相传的就是这种爱敬之心,可以不学而知,没有必要到儒家著作的注解中去寻求所谓“精微”之处,那条路走不通。陆九渊认为诗写得很好,但第二句微有不妥。到鹅湖后,陆九龄首先朗诵他的诗,才读了四句,朱熹就完全明白,对吕祖谦说:九龄上了九渊的船了!接着,便和九龄辩论起来。陆九渊说:我在路上写了一首和家兄的诗: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陆九渊集·鹅湖和教授兄韵》)
  陆九渊同样认为,人天赋地具有伦理观念,到了墟墓之间会自然产生悲哀之感,进了宗庙会自然产生钦敬之情,那是人人具有,永不消磨的。因此,自己的一套“易简工夫”必将长久光大,而朱熹的“支离事业”只能沉浮一时。听到这里,朱熹的脸色突然变了,但陆九渊不管,继续往下读:“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自然,朱熹老大不高兴。紧接着,又辩论了几天。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氏兄弟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并大谈了一通收敛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的重要,还想了一个“尧舜之前何书可读”的问题准备难倒朱熹,为陆九龄劝阻。最后,双方互不相下,终于不合而散。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陆九龄
相关人物
陆九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