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可相无”与“无日不相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49
颗粒名称: 二、“不可相无”与“无日不相胜”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95-96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认为阴阳是相互联系且相互渗透的,是一气之消息。他认为矛盾的对立两面既是不可相无的,又是无日不相胜的。矛盾两面相互斗争,退一分则进一分,最终会有一方战胜另一方。朱熹与其他思想家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认为斗争是解决矛盾的手段。
关键词: 朱熹 思想家 矛盾

内容

一中有二,二中是否有一呢?朱熹认为有。他说:“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却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长处便是阳,消处便是阴,只是这一气之消长。”(《朱子语类》卷七四)这就是说,对立两面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结而又相互渗透。
  朱熹细致地分析了对立两面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既是“不可相无”的,又是“无日不相胜”的。他说:“动静、屈伸、往来、阖辟、升降、浮沉之性,虽未尝一日不相反,然亦不可以一日而相无也。”(《金华潘公文集序》,《朱子文集》卷七六)又说:“阴阳之道,无日不相胜”,“这个退一分,那个便进一分。”(《朱子语类》卷一二五),“不可相无”,说的是矛盾两面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只有寒,没有暑,或只有暑,没有寒,都不行,二者相反而又相成。“无日不相胜”说的是矛盾两面经常处于斗争状态,这边退一分,那边便进一分。斗争的结果是必有一方处于主要地位:“天地间无两立之理,非阴胜阳,即阳胜阴,无物不然,无时不然。”(《朱子语类》卷六五)它们不会和平地均衡相处,总是一个战胜一个。
  在宋代以前,不少思想家都指出矛盾的对立两方具有“相反”的性质,但是,明确指出它们之间的“相胜”(斗争)关系的并不多。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认为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可以通向和解。和张载不同,朱熹指出“非阴胜阳,即阳胜阴”,不仅认为斗争贯彻矛盾的始终,而且认为斗争是解决矛盾的手段,这是和张载不同的地方。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