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升沉之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25
颗粒名称: 五、升沉之间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26-3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是宋朝的道学家,他在光宗登基时为《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作序,并提出了九条建议。然而,光宗没有召见他,导致他辞去秘阁修撰职务。之后,他被任命为漳州知州,他在此地禁止佛教和鬼神迷信,并试行改革税收政策。朱熹非常关心朝廷对道学反对派的批判,多次致函朝廷要求采取措施。他还与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叶适通信,辩论道学问题。然而,朝廷并未坚持他提出的改革政策,这让朱熹很失望,表示决不再进入朝廷。后来,光宗退位做太上皇,由赵扩即位,朱熹被任命为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他开始讲授《大学》,并建议宁宗经常向太上皇问安,并热心儒学。朱熹认为宁宗应该“求放心”,即追求善心并以古圣贤为榜样。他对宁宗寄予厚望,认为如果皇帝能与贤者为善,国家将会有希望。
关键词: 道学 朱熹 佛教

内容

光宗一朝是道学家们得势的时候。
  光宗登基的同月,朱熹为《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二书作序。这两本书,他经营多年,修改多次,现在才觉得满意了。在序言中,朱熹自称他的书有助于“国家化民成俗”和“学者修己治人”。同时,拟好了皇帝召对时的奏章,准备提出“讲学以正心”“修身以齐家”等九条建议。但是,光宗没有召见他,这道奏章也就没有递上去。四月,朱熹再次上奏要求辞去秘阁修撰。十一月,被任命为漳州知州。朱熹对光宗存有希望,推辞一次之后就接受任命。
  绍熙元年(1190)二月,殿中侍御史刘光祖上书,歌颂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新学”的批评,指责孝宗时期“因恶道学,乃生朋党,因生朋党,乃罪忠谏”。他要求光宗下令停止对道学的批判,“使是非由此而定,邪正由此而别”。(《续资治通鉴》卷一五二)刘光祖的上书标志着风向的转变,自此,南宋朝廷展开了对道学反对派的批判。
  漳州流行佛教和鬼神迷信,朱熹到任后,一律严加禁止。据记载,平时传经、礼塔、朝岳之会,附鬼为妖、迎游街市等风习都不得不收敛起来。同年,光宗命朱熹在漳州清丈田亩,试行“经界”。由于官户、豪强、寺院等依仗权势,不交赋税,或用隐蔽田产等办法逃避赋税,严重影响国家财政。因此,朱熹对“经界”是热心的。但是,“经界”触及大地主的利益,朝廷上下都有不少人反对,宰相留正因此动摇,“经界”中辍。绍熙二年(1191)正月,朱熹长子去世,他便以此为理由辞职请祠。五月,到崇安邻邑建阳买屋住下。
  在建阳,朱熹非常关心朝廷上对道学反对派的批判。当时,留正顾虑士大夫阶层中因此出现朋党,不愿采取过分措施,朱熹认为君子与小人,“非此胜彼,即彼胜此”,多次致函留正,要他“乘隙疾攻”。这一时期,他急于和人辩论,开始和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叶适通信,建议叶适张大嘴巴说话,直截了当,辩论到底,“不须得如此遮前掩后,似说不说,做三日新妇子模样”。(《答叶正则》,《朱子文集》卷五一)其间,留正曾任命他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告辞》推崇他可以做“世之师”“时之帅”。但是,朱熹都不肯就任。留正没有将“经界”坚持到底,半途而废,朱熹对此始终耿耿于怀,致函表示决不再进“相公之门”。直到绍熙五年(1 194),光宗下旨说:“长沙巨屏,得贤为重。”当时徭民正在长沙一带造反,朱熹怕蔓延开来,才于四月赴任。到任后,朱熹首先修复著名的岳麓书院,每两天去一次,督促学生攻读儒学经籍。
  同年,光宗、李皇后和太上皇孝宗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李皇后是个悍妒泼辣的女人,她请立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同意。此后,她就挟制着皇帝不去朝见孝宗,孝宗有病,二人也不去探望。五月,朱熹起草奏章,建议光宗立即谢罪改过。但是,还没有来得及递上去,孝宗就去世了。孝宗死后,光宗不肯去治丧,朝内朝外议论纷纷。七月,知枢密院事赵汝愚(1140—1196)和知阁门事韩侂胄(1152—1207)共同定策,请太皇太后(高宗赵构的皇后)下诏,宣布光宗退位做太上皇,由其子赵扩即位,史称宁宗。同月,宁宗召朱熹赴行在(京城)奏事。当朱熹闻命就道,匆匆赶路的时候,宁宗又任命朱熹为焕章阁侍制兼侍讲,要他既当顾问(待制),又当教师(侍讲)。《告词》称朱熹为“儒宗”,给予高度肯定。
  朱熹这次“超越非常”的任命是赵汝愚推荐的结果。
  赵汝愚出身皇族,曾先后任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等职。对抗战,赵汝愚认为“其志甚美,而其事甚难”。当孝宗积极谋划北伐时,赵汝愚就力倡“自治”。在思想上,他推尊儒学,曾在廷对时说,只要“以六经为诸儒之倡”,就可以“举明主于三代之隆”(彭龟年《贺江西赵漕启》,《止堂集》卷一四)。
  朱熹入朝后,于十月四日上奏札五道,要求宁宗经常向太上皇问安视膳,博取光宗欢心,同时要宁宗热心儒学,居敬持志。在奏事过程中,朱熹曾以眼昏、耳聋、足弱为理由,当面向宁宗要求,辞去侍制及侍讲职务。宁宗手批说:“卿经术渊源,正资劝讲。”朱熹这才表示“仰遵圣训”。当时,临安一度出现大风沙,朱熹立即声称是“阴聚包阳,不和而散之象”,要求宁宗克己自新。同时,他开始为宁宗讲《大学》。宁宗概括朱熹所编讲章的要点是“求放心”。“求放心”见于《孟子》一书,孟子认为人心本善,要把迷失了的善心找回来。朱熹兴奋至极,叩头称谢。回去之后,马上又上了一道《乞进德札子》,要宁宗“日用之间,语默静动,必求放心”“亲近儒学”“以古之圣贤自期”。退朝后,朱熹对门人说:“皇帝可与为善,愿常得贤者辅导,天下有望矣!”(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三四上)
  宁宗即位后,因为皇宫被光宗占着,便下令修葺东宫。但是,朱熹不赞成,建议停罢这项工程。他要求宁宗“流涕伏地,抱膝吮乳”,向光宗请罪,同时要求宁宗禁止左右干预朝政。宁宗不悦,批给朱熹一张条子,大意是:朕怜卿年事已高,方此隆冬,难以站着讲书,已安排卿主管宫观。这份“御批”表面上很体贴朱熹,实际上把他从自己身边赶开了。赵汝愚企图阻止这份“御批”下达,并以“罢政”相要挟,宁宗不许。两天后,韩侂胄派内侍将“御批”交给朱熹,朱熹酸溜溜地上表称谢,说是蒙皇上“矜怜”“无任感恩”,得旨免谢。宁宗最初是宠信朱熹的,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韩侂胄日益扩大的影响。
  韩侂胄的母亲是高宗皇后的妹妹,他本人是宁宗皇后韩氏的叔祖父,属于外戚一流,因拥立宁宗有功被任为枢密院都承旨。他的受重用,日益遭到朱熹、赵汝愚等人的反对,双方矛盾日深。驱逐朱熹正是这一矛盾尖锐化的标志。年末,朱熹回到建阳考亭。
  赵汝愚为了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曾经扬言做过一个梦:其中有孝宗授给他汤鼎,他背着白龙升天等情节。庆元元年(1195),李沐上奏,说赵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结果,赵汝愚被免去相位。不久,胡纮再次上疏,指责赵汝愚“唱引伪徒,谋为不轨,乘龙受鼎,假梦为符”,结果,赵汝愚被赶出朝廷,发遣到永州地方居住。
  赵汝愚的罢相和发遣是对于道学家的沉重打击,朱熹气得发狂。他写了数万字的奏章,攻韩保赵。他的子弟、门徒害怕惹祸,纷纷劝阻。朱熹让亲信门徒蔡元定占卜,得了个凶卦。朱熹吓得说不出话来,将奏章烧了,改号“遁翁”,并上书要求病休。
  与此同时,在韩侂胄的支持下,展开了对朱熹道学集团的抨击。刘德秀、张贵模等人连续上书,谴责道学为“伪学”,要求销毁道学家们的“语录”。叶翥主持科举考试,凡考卷中提到“义理”的一概不取。宁宗并下令:推荐官吏,必须声明不是伪学之人;科举考试,必须书面保证不是伪学。十二月,御史沈继祖上疏,指责朱熹有“不孝其亲”“不敬其君”“不忠于国”等六大罪。其中,当赵汝愚病死衡州、朝野交庆的时候,朱熹却带着门徒百余人在野外号哭,并且在诗中写道“除是人间别有天”,这就不仅是怨望和不满的问题了。他还指责朱熹霸占建阳县学,贪占故人家财,引诱尼姑二人做小老婆,一年之间,接受贿赂以万计,甚至说朱熹“寓以食菜事魔之妖术”,是“大奸大憝”等等。他要求撤去朱熹的职名,罢去其“祠禄”,将其亲信门徒蔡元定送外地编管(《四朝闻见录》丁集)。沈继祖之后,余嚞进一步上书,要求将朱、蔡二人逮捕来京,斩首示众。结果,宁宗采纳沈继祖的建议,剥夺了朱熹的职名和“祠禄”,将蔡元定逮捕,送道州(今湖南道县)编管。
  沈继祖等人的指责严重失实。例如“除是人间别有天”,原是朱熹于淳熙十一年(1184)所作记游诗《武夷櫂歌》中的一句,沈继祖指为同情赵汝愚之死,显系穿凿附会。但是,朱熹却一概不加申辩。庆元三年(1197)初,他两次上表,连“习魔外之妖言”“私故人之财而纳其尼女”一类极为无稽的罪名都承认下来,说沈继祖对他的揭发“谅皆考核”,自称是一个只知道传播“伪学”的“腐儒”,表示要“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落秘阁修撰依前官谢表》,《朱子文集》卷八五)。蔡元定出发往道州了,朱熹和门徒去送行,借酒浇愁,朱熹居然喝得昏然醉睡。
  闰六月,刘三杰上书,指责赵汝愚与朱熹结成死党,图谋不轨,伪学已经发展为逆党。九月,宁宗下诏,凡荐举改官,一律不用“伪学之人”。十二月,设立伪学登记簿,将赵汝愚、留正、周必大、朱熹等五十九人登记在案。至此,韩侂胄发动的反道学行动取得胜利。
  庆元四年(1198),蔡元定在道州去世,朱熹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惫。他一面加紧研读道家著作《参同契》,期望道士的“金丹”能使他长生,一面念念不忘编《礼书》。这时,他左眼失明,右眼模糊,找人抄稿子,到处遭到拒绝,又害怕为韩侂胄等人得知,招来“焚坑之祸”。但是,他还是表示,必须把《礼书》编好之后才能瞑目。
  庆元六年(1200),朱熹泄泻不止。三月初九逝世。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