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反对议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22
颗粒名称: 二、反对议和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13-16
摘要: 本文讲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六十余万南侵,意图灭宋。宋朝政府面临考验,采取措施击溃金兵并收复土地。消息传到延平,朱熹兴奋并写下激动的诗。然而,他在现实中更为谨慎,致函大臣黄祖舜建议加强防御工事,并积极备战。当孝宗即位后,朱熹建议研读《大学》、罢黜和议、选用忠臣贤士。尽管朝中形势发生变化,孝宗任命朱熹为武学博士,但议和条件苛刻,朱熹继续反对,并责问主和派。朱熹之后离开临安回到福建。孝宗的抗战决心动摇,张浚去世后,汤思退更加肆无忌惮。最终,宋金签订隆兴和议,朱熹在任职期间继续请辞和表达反对和议的看法。朱熹认为人心不可忽视,但他的努力未能改变和议的结局。
关键词: 朱熹 宋金关系 义和

内容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宋金关系再度紧张。这一年,在长期准备之后,金主完颜亮率兵六十余万,分四路南侵,企图一举灭宋。他志在必得,骄横地在绘有临安形胜的画屏上题诗,准备“立马吴山第一峰”。九月,金兵进抵和州(今安徽和县),准备渡江。宋朝政府再次面临严峻考验。高宗赵构于起用虞允文(1110—1174)等参谋军事的同时,做好了下海逃命的准备,同月,虞允文在采石矶指挥宋军击溃金兵,其他方面的宋军也取得胜利。不久,金东京留守完颜雍夺取政权,自立为帝。完颜亮在扬州为部将杀死,宋朝政府乘机收复了大片土地。
  当宋军胜利的消息传到延平时,朱熹兴奋地与人唱和,赋诗志感,如《次子有闻捷韵》:
  神州荆棘欲成林,霜露凄凉感圣心。故老几人今好在,壶浆争听鼓鼙音。
  杀气先归江上林,貔貅百万想同心。明朝灭尽天骄子,南北东西尽好音。
  诗中,朱熹写下了他的激动:如同久蛰闻雷;写下了他的想象:中原父老箪食壶浆,争迎宋军;也写下了他的期待:东西南北飞传捷报。
  写诗可以笔走龙蛇,听凭感情驰骋;然而,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朱熹远没有那样豪情奔放。他致函当时负责军事的大臣黄祖舜,说明进兵中原并非易事,建议重用张浚等抗金名臣,加强东南防御工事,巩固根本。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赵构退位,孝宗赵眘即位。在抗战力量的要求下,孝宗任用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统率兵马。七月,为被秦桧陷害的抗金名将岳飞(1103—1142)平反,驱逐秦桧党人,下诏求言,积极备战。8月7日,朱熹向孝宗上奏,提出建议三项:一是研读《大学》一书,掌握治理天下国家的本末、终始和先后;二是罢黜和议;三是选用“忠臣贤士”。隆兴元年(1163)三月,孝宗召见朱熹,他上表辞谢。五月,孝宗下令催促,朱熹赶到临安。这时,由于宋军出战不利,朝中形势大变。孝宗任命秦桧余党汤思退(?—1164)为右相,同时派卢仲贤赴金军议和。
  朱熹仍然强烈地反对议和。11月6日,他受孝宗接见时上了三道奏札。其一,再次强调《大学》之道,说是“正其本”“万事理”,这是天下最急迫要做的事情。其二,指责遣使求和的失计。其三,认为制御金军之道,“其本不在乎威强,而在乎德业;其任不在乎边境,而在乎朝廷;其具不在乎兵食,而在乎纪纲”,建议孝宗开纳谏诤,黜远邪佞,杜塞倖门,安固邦本。(《垂拱奏札》三,《朱文公文集》,以下简称《朱子文集》,卷一三)当朱熹朗读第一道奏札时,孝宗脸色温和,有对有答;当朗读到第二道、第三道奏札时,孝宗就不吭声了。奏札之外,朱熹还当面责问主和派副相周葵。周葵表示:“此皆处士大言,今姑为目前计耳!”朱熹讽刺他道:“国家亿万斯年之业,参政乃为目前之计耶!”(《与魏元履书》,同上书卷二四)由于这次召见,朱熹被任命为武学博士。这个职务非朱熹所长,而且要等到有空额时才补。因此,他要了一个管理南岳庙的祠职。
  金方的议和条件非常苛刻,孝宗得知后,再度倾向于抗战。十二月,任命张浚为右相兼枢密使,仍然都督江淮东西路兵马。这时,朱熹曾向张浚献北伐计划,建议分军进攻关陕、西京、淮北等地,吸引金兵注意,然后密选精锐数万,直捣山东,同时号召中原豪杰响应。张浚答以他只受命主持一个方面,这样的任务恐怕担当不了。朱熹无奈,要张浚的儿子张栻(1133—1180)转告乃父,决不能跟汤思退合作。这以后,朱熹就离开临安回福建崇安去了。
  隆兴二年(1164),李侗病逝,朱熹赶往延平祭悼。李侗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李侗之死使他觉得仿佛失去了眼睛一样。因此,他非常哀伤。同年,孝宗抗战的决心再度动摇,从前线召还张浚,罢去相位,命他出任福州通判。八月,张浚在赴任途中得病逝世。朱熹闻讯,专程赶到豫章(今南昌),在张浚的灵船上哭悼,并一直护送到丰城。
  张浚去世,汤思退更加肆无忌惮。十月,金军渡过淮水,大举入侵。十二月,宋金签订“隆兴和议”。宋割让海、泗、唐、邓、商、金六州;不再向金称臣,改称侄皇帝;原来的“岁贡”改称“岁币”,每年交纳二十万。乾道元年(1165)四月,在南宋政府催促下,朱熹到临安就武学博士之职。因为参知政事钱端礼主和,朱熹仍然请辞。回乡之前,朱熹致函吏部侍郎陈俊卿,从多方面抨击“讲和之说”的危害。他认为,此说之所以得逞,其根源在于皇帝的“心术”受到了蒙蔽。他要陈俊卿以“格君心之非”为己任,帮助皇帝纠正过失。(《与陈侍郎》,同上书卷二四)
  同年六月,崇安人魏元履编订张阐和胡铨(1102—1180)的主战言论为《戊午谠议》。朱熹在序言中说:“且若必以人之众寡为胜负,则夫所谓士大夫是和之多者,又孰若六军万姓之为多耶!”(同上书卷七五)当时,“士大夫”中赞同议和者虽多,但是,朱熹却从“六军万姓”中看到了人心的向背。
  这一段,是朱熹一生中最光彩的时期。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