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出处: |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
唯一号: | 130820020230003721 |
颗粒名称: |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
分类号: | B244.75 |
页数: | 5 |
页码: | 9-13 |
摘要: | 本文讲述了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徽州婺源人,出身贫寒。他在福建担任小吏,并在朝廷任职。因反对秦桧主和而被赶出朝廷,后来在福建建阳定居。建阳是程颢得意弟子杨时的故乡,成为程学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对二程学派和当地道学家关系密切,对朱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朱熹从小埋头诵读儒家经典,非常用功。他在五、六岁时就开始思考天地的边界问题,对道学家们喜欢探究的天地有无边问题产生了兴趣。他曾多年苦读经书,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被送去县学学习。他热衷于修养,努力学习儒家和佛家思想。朱熹成年后的政治生涯开始于泉州同安县,担任主簿。他热心工作,整理赋税簿册,建立县学经史阁,注重礼仪。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一开始就面临挑战,农民起义军进攻同安,他协助城守,坚守城池。在担任主簿四年后,朱熹回到崇安,以奉亲讲学为理由。他曾两次拜访李侗,受到严厉批评,决定将禅暂放,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朱熹对儒佛学说进行整合,将佛学融入儒家思想中。李侗对朱熹非常满意,为他取字元晦,并认为他是吾党的后继者。朱熹继续努力学习,乐善好义。他成为一位外表不露的道德人物。 |
关键词: | 朱熹 禅学 道学 |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