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21
颗粒名称: 一、由禅学走向道学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9-13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徽州婺源人,出身贫寒。他在福建担任小吏,并在朝廷任职。因反对秦桧主和而被赶出朝廷,后来在福建建阳定居。建阳是程颢得意弟子杨时的故乡,成为程学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朱松对二程学派和当地道学家关系密切,对朱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朱熹从小埋头诵读儒家经典,非常用功。他在五、六岁时就开始思考天地的边界问题,对道学家们喜欢探究的天地有无边问题产生了兴趣。他曾多年苦读经书,十四岁时父亲去世,他被送去县学学习。他热衷于修养,努力学习儒家和佛家思想。朱熹成年后的政治生涯开始于泉州同安县,担任主簿。他热心工作,整理赋税簿册,建立县学经史阁,注重礼仪。然而,他的政治生涯一开始就面临挑战,农民起义军进攻同安,他协助城守,坚守城池。在担任主簿四年后,朱熹回到崇安,以奉亲讲学为理由。他曾两次拜访李侗,受到严厉批评,决定将禅暂放,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朱熹对儒佛学说进行整合,将佛学融入儒家思想中。李侗对朱熹非常满意,为他取字元晦,并认为他是吾党的后继者。朱熹继续努力学习,乐善好义。他成为一位外表不露的道德人物。
关键词: 朱熹 禅学 道学

内容

朱熹的父亲朱松(1097—1143),字乔年,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出身“贱贫”,自称有过饿毙“沟壑”的危险。徽宗政和年间,朱松在福建担任县尉、监税等小吏。高宗绍兴年间,历任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史馆校勘等一类文职。绍兴十年(1140),因反对秦桧主和,被赶出朝廷,出知饶州,朱松乘机要了一个主管祠庙的闲职。这种官,只有一个头衔,可以干领薪水,不用到职。自此,朱松便住在福建南剑州的邻邑建阳。
  南剑州是程颢得意弟子杨时(1053—1135)的故乡。北宋神宗年间,杨时到北方从学于程颢,学成返乡的时候,程颢目送他,兴奋地说:“吾道南矣!”程颢死后,杨时又到北方从学于程颐。一天,程颐瞑目端坐,杨时与游酢(1053—1123)二人侍立不去。当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深。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故事。晚年,杨时一直在故乡讲学,使南剑州成为程学在南方的传播中心,据说弟子达千人之多。朱松曾经从学于杨时的弟子罗从彦,因此,也热衷于二程之学,和当地道学家们交往密切。
  南剑州的道学环境,朱松和道学家的关系,都对朱熹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朱熹出生之后三天,照例举行“洗儿”典礼。朱松作诗说:“行年已合识头颅,旧学屠龙意转疏。有子添丁助征戍,肯令辛苦更冠儒!”汉高祖刘邦曾经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撒尿,朱松这里大概有点牢骚,所以表示朱熹长大以后,要让他去打仗、守边,不再戴儒生的帽子。但事实上,朱熹五岁时就被送去上学,朱松作诗谆谆告诫:“故乡无厚业,旧箧有残书。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要他用功读书,以便成家立业,由鱼化龙。
  就在这段时期,朱熹听人谈起天地无边的道理,引起他的思考。朱熹自述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朱子语类》卷九四,以下简称《朱子语类》)天地有边、无边是宋代道学家们喜欢探究的问题,朱熹为此“思量得几乎成病”,天真的孩子竟严肃得如同一个哲人。
  朱熹从小就埋头诵读儒家著作,有过“五年不出门庭荒”的苦读经历。八岁时读《孝经》,在书上写道:“不若是,非人也。”当一群儿童在欢笑嬉戏的时候,他却端端正正地坐在沙上用手指头画八卦。十岁左右读《孟子》,当读到“圣人与我同类者”一句时,高兴至极,从此决意学做圣人。十四岁时,朱松病危,将家事托付给崇安人刘子羽和程学传人刘子翚(1101—1147)等人。刘子羽曾在主张抗金的张浚(1097—1 164)部下做参议军事,后被秦桧指使的谏官论劾,罢职还家。朱松死后,刘子羽在自己的家院旁边为朱熹母子盖了一所住宅,从此,朱熹就住在崇安。他受父辈影响,既热衷于程学,对佛学也有强烈兴趣。据说,有一次,刘子翚打开朱熹的箱子,发现其中只有一本当时著名禅宗僧侣宗杲的语录。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十八岁,参加建州地方的“乡贡”考试,用他从禅宗得来的体会“去胡说”,居然被考官录取。第二年,中进士。三年后,被派到泉州同安县任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去同安赴任。途中,去延平见过道学家李侗(1093—1163)一次。李侗曾和朱松一起受教于杨时的弟子罗从彦,也是程颐的再传弟子。他主张一个人进行修养,要“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因此,整天静坐,体验所谓“喜怒哀乐未发之前”的气象。李侗的这套静坐功夫,完全来源于佛学,但是,李侗又很强调儒佛的区别。因此,这次和李侗见面,李侗不赞成朱熹学禅,朱熹对李侗也不心服。
  在宋代,主簿是协助县令管理簿书、赋税和教育等事务的官员。朱熹对这一职务很热心,经常查核赋税的出入簿册,限期完税,同时整理扩充县学留遗官书,建立经史阁。他经常说“修己治人之道”,要县学生员们不要只注重于科举,而要“知所以正心诚意”,“由之以入于圣贤之域”。他认为,礼是“正风俗”“防祸乱”的根本,因此,曾参考《周礼》等书,画出了一套仪器和衣服式样,以备祭孔时使用。绍兴二十五年(1155),农民起义军进攻同安,朱熹分守城西北,督斥士卒拼命守城。朱熹的政治生活一开始,就遇到了挑战。
  宋代地方官员的任职期限一般是三年。到绍兴二十七年(1157)十月,朱熹任职已过四年,接任之人仍然不到,朱熹就以“奉亲讲学”为理由回到崇安。绍兴二十八年(1158)他向南宋政府要求调职,得了一个“监潭州南岳庙”的头衔。次年八月,因宰相陈康伯推荐,政府召朱熹赴临安,但同时朝中就有人要求“抑奔竞”。朱熹闻讯后,上奏称“素有心气之疾”,要求推迟入朝。
  居乡期间,朱熹曾两次去延平见李侗。第二次去时,特意步行几百里。这次见面,朱熹禅风不脱,仍然夸夸其谈,受到李侗的严厉批评。朱熹只得将禅暂且放下,“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李侗的话听起来也觉得比较“缜密”,对佛学,则觉得漏洞不少。此后,朱熹就着力于以儒学为主体来构造他的思想体系。但是,他并没有抛弃佛学,而是将它熔铸进去了。
  李侗非常满意朱熹,为之取字元晦,鼓励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的人。李侗喜滋滋地对人夸耀道:“元晦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他觉得,自己的学说后继有人了。后来的事实证明,李侗的眼力不错。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