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718
颗粒名称: 小引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熹(1130—1200)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被认为是宋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涉及多个领域的学问,包括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和教育学等。他的哲学思想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等其他学说,构建了一个集大成的思想体系,并对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包含了对必然性、规律性、认识过程和知行关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矛盾的辩证认识和对人性中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发现等。朱熹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贡献,他将教育视为一生的主要事业,修建了多处书院,并留下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法的遗产。他的著作众多,代表作包括《四书集注》、《资治通鉴纲目》等。
关键词: 朱熹 新儒学 教育家

内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儒家学派中,其地位和影响仅次于孔子(前551—前479)。
  朱熹学问广博,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及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中国中世纪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宋元学案》的编者之一全祖望(1705—1755)评价他:“致广大,极精微,综罗百代矣。”这当然是一种溢美之词,但是,它确也表达了朱熹治学的部分特征。
  朱熹的哲学旧称“道学”或“理学”。它以孔孟思想为主干,兼取佛道,特别是禅宗和华严宗的学说,广泛“综罗”子思(前483—前402)、董仲舒(前179—前104)、王弼(226—249)、韩愈(768—824)、李翱(772—836)、邵雍(101 1—1077)、周敦颐(1017—1073)、张载(1020—1077)、程颢(1032—1085)及程颐(1033—1107)等先行者的材料,构成了一个集大成的思想体系。它比较严密,也比较精致,和陆九渊(1139—1193)的心学体系双峰并峙,将此前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向新高度。后来成为明清时期的统治思想,并且深刻地影响了亚洲的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
  朱熹哲学具有丰富的合理成分,这就是:对必然性、规律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认识;某些方面向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靠近;对认识过程和知行关系的全面、深入和细致的分析;对矛盾两个方面对立而又统一关系的认识;对人性构成中自然与社会双重因素的发现;对道德、伦理作用的重视以及对“理”与“欲”矛盾的阐述;自律精神的提倡等。这些,构成了朱熹对于中国思想史的重大贡献。
  朱熹生活于儒学经典受到特殊尊崇的时代,但是,他却能冲破迷雾,拨开神光,揭示出《易经》《诗经》等著作的真实面目,推进了宋初以来的疑古惑经思潮。
  朱熹又是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以教育为一生的主要事业,其教龄长达四十年,修建书院多处,有弟子四百余人,在教育思想、读书治学方面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他的著述宏富。据统计,达七十余部、四百六十余卷。其代表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资治通鉴纲目》等。其讲学语录经门人黎靖德编辑为《朱子语类》,诗文经他的儿子朱在等人编辑为《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知识出处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朱熹:孔子之后第一儒》

出版者:东方出版社

本文讲述了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宋明儒学关于“理”“欲”关系论述的现代启示、改铸儒学的新需要、生于忧患,长于坎坷的大思想家、社会政治思想、理为“天地万物之根”的世界本原论、“天命”与“气质”相结合的双重人性论、唤醒天赋观念的“格物致知”论、克人欲、存天理 、“一中又自有对”的辩证法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