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兴教立学,教书育人,培养出了众多著名的学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91
颗粒名称: (三)兴教立学,教书育人,培养出了众多著名的学者
分类号: B244. 75
页数: 4
页码: 013-0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是学连洛闽的鼻祖,他倡导东南地区的兴教立学运动。他创办了东林书院,吸引了众多学生,被誉为南渡洛学大宗。他的弟子邹德久、俞子才、尤延之、李元德、蒋良贵等都成为名儒,代表了杨时的学派。杨时在浙江、湖南、福建等地讲学,吸引了很多学生,形成了南宋初期最有影响的学派,被尊为道南第一人。他注重教书育人,强调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学以致用,并提倡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的重要性。杨时的贡献不可磨灭,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关键词: 杨时 贡献 兴教立学

内容

作为学连洛闽的鼻祖,杨时首先是通过兴教立学开始倡道东南的活动的。《宋史·杨时传》中指出:“时浮沉州县四十有七年。”也就是说,在他八十三年的人生历程中,用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孜孜不倦地从事理学的研究与传播,而且身受真传,造诣尤深,功绩卓著,泽被后人。他首创东林书院,聚徒讲学,“弟子千余人”,被称为“南渡洛学大宗”。(《宋元学案·龟山学案》全祖望语)明顾宪成在《请复东林书院公启》中说:“有宋龟山杨先生受业二程夫子,载道而南,一时学者翕然从之,尊为正宗,考锡乘,先生常讲学是邑十有八年,建有东林书院。”明欧阳东风所辑《晋陵先贤传》云:“先生(杨时)以程门高弟倡道东南,所最相友善者,有邹道乡、周伯忱兄弟。故居毗陵最久,成就独多。一传而得邹德久、俞子才,再传而得尤延之(袤),三传而得李元德、蒋良贵、迄今绍延学脉,代不乏人。先生之功大矣。”
  邹德久,邹浩之子,工书法,笔法追从黄庭坚。曾从杨时游。靖康初,自布衣荐除枢密院编修,官终给事中,出守天台。编有《伊川语录》。
  俞子才,即俞樗,祥符人,少慕伊川之学,从杨时游,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正字,以不主和议出知舒州怀宁县,再通判衡州致仕。秦桧死,起复为大宗正丞,转工部员外郎,知荆州,用为提举浙东常平,以治绩著称。有《中庸大学论语解》等传世。
  尤延之,即尤袤,无锡人。绍兴进士,累迁太常少卿,光宗即位,言者以为周必大党,遂与祠。绍熙初起知婺州,改太平州。召除给事中。以国事多殊,积忧成疾卒,谥文简。其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被称为“南宋四大家”。
  李元德,无锡人。隆兴进士,授钱塘主簿,调濠州录事参军,迁国子司业、祭酒,除直龙图阁,被宋孝宗誉为“吾诤臣也”。
  蒋良贵,名重珍,无锡人。嘉定进士第一,历官秘书省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崇政殿说书、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知安吉州、代理刑部侍郎,以直谏称。卒谥忠文。
  俞、尤、李、蒋,都是“道南”嫡传入门弟子,在朝有直声,在地方有惠政,对社会学人奖掖尤多,是宋代无锡地方名儒,故去世后均入祀道南祠,作为配祀杨时的主要代表。
  此外,杨时还先后在浙江、湖南、福建等地讲学,“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著名的有罗从彦(传李侗、朱松、朱熹)、王蘋、吕本中(传林之奇)、关治、张九成、萧顗(传朱松、廖刚)、胡寅、胡宏(传朱熹、张栻)、刘勉之(朱熹养父)、陈渊、李郁、黄锾、章才邵、邹棐等,成为南宋初期最有影响的学派,被东南学者尊为“道南第一人”。王云五《杨龟山集》原序称:“自先生(龟山)官萧山,道日盛,学日彰,时从游千余人。讲论不辍,四方之士,尊重先生也至矣。而波及四方者,能无沂源于闽哉!”尤其是他“一传而得豫章,再传而得延平,三传而得紫阳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绍孔孟之绝绪,其道益光”(明何乔新《道南祠记》)。福建遂成为“海滨邹鲁”。
  杨时还利用官学的渠道以学传世。他任荆州学教授时,曾多次答胡文定问学书,“文定亲承指授,以之而传春秋”,在主持浏阳、余杭、萧山三县之政事时,也“不忘秉教,一州人才彬彬辈出”。(《杨龟山先生通纪》卷一)即使在晚年任国子监祭酒时,也极力提倡道学,与韩愈、孔颖达并列为中国国子监著名“三大祭酒”。正如王云五《杨龟山集》原序所说:“宋名儒辈出,几以百计,鼓吹正学,羽翼圣经,上传洙泗,下接濂洛,海滨之士,称邹鲁焉,然破荒开辟,实自龟山先生始。”另据《嘉靖延平府志》“风俗篇”记载:“延平府民俭啬质直,建学独先于天下,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称为邹鲁之邦。诸儒讲明道义遗风余教犹未泯。”这一优良风气的形成,固然是杨时及其门人后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作为倡道东南、学连洛闽的开山鼻祖,其兴教立学的积极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杨时在聚徒讲学的过程中,还十分注意教书育人。他提倡德育与智育相结合,读书与做人相结合,学与用相结合,强调“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须问圣贤所得之道”。(明田顼《府城隍庙大殿左重建豫章书院碑记》)他还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龟山集》卷六)把个人修养与实现理想社会联系起来,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主张学以致用,践履崇实。他曾教育其女婿李郁说:“学者当知古人之学何所用,学之将何用。”(《宋元学案·龟山学案》)他还教导罗从彦既要重视“为学之方”,更要懂得“学成要何用”,力戒“只要博通古今文章,作忠信愿悫不为非正义之士而已”;他反对学校单纯按文章分数高低评定人才优劣,认为“学校以分数多少校士人文章,使之胸中日夕只在利害上,为此作人要何用”;他注意强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认识的重要性。认为“盖天地万物一性耳,无圣贤智愚之异”。强调“古之欲明德者于天下必先致知”“欲致知非学不能”。在《劝学》篇中,他一再强调:“志学之士,学知天下无不可为之理,无不可见之道。思之宜涤,无使心支而易昏;守之宜笃,无使力浅而易夺。要当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则天地之心,日陈露于目前,而古人大体已在我矣。”(以上皆出自《龟山集》)为此,他极力勉励学生要珍惜时光,自强不息:“此日不在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杨时《勉学歌》)从这些方面来看,杨时又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知识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 出版社

本书包括杨时生平简介、杨时的主要贡献、杨时文化的时代价值、杨时与朱松、杨时与朱熹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