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随二程,尊师重道,在洛学向闽学的过渡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89
颗粒名称: (一)追随二程,尊师重道,在洛学向闽学的过渡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分类号: B244. 75
页数: 3
页码: 004-0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他将程颢、程颐的洛学南传,对福建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道南书院的讲学和著作,影响了包括朱熹、张栻等人在内的后世学者,被称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在南宋时期,杨时的著作被广泛流传和刻印,他的弟子也遍布东南各地,使东南儒学的水准迅速提高,成为当时中国儒学的中心。
关键词: 杨时 历史名人 贡献

内容

明何乔新《道南祠记》载:“矧七闽僻在南服,自薛令之以进士举,士知科目之荣矣;自欧阳詹以文学显,士知文章之重矣。至于道学之说,则概乎未闻。及河南二程夫子得孔孟不传之学于遗经,其学则行于中州,未及南国。(龟山)先生以绝伦之资,生于此邦,闻程夫子之道,北之河洛而学焉,穷探力索,务及其趣。及辞归,程子送之曰‘吾道南矣’。故一传而得豫章,再传而得延平,三传而得紫阳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绍孔孟之绝绪,其道益光。而西山蔡氏、勉斋黄氏、九峰蔡氏、北溪陈氏相继而兴,闽之道学遂与邹鲁同风,其波及四方者,皆本于闽。呜呼盛哉,揆厥所自,先生之功大矣。”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一是当时福建地方偏僻,文化开发较迟,道学之说尚“概乎未闻”,是杨时去河南向二程学习,才把它载道而南,传给罗从彦,罗从彦又传给李侗,李侗再传给朱熹;二是朱熹“集诸儒之大成”,建立起一个博大精深的考亭学派,使“其道益光”;三是在蔡元定、黄勉斋、蔡沉、陈淳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的文化“相继而兴”,得到进一步的开发,成为堪与孔孟家乡相媲美的“海滨邹鲁”,而杨时则是学连洛闽的关键人物。
  据《宋史·列传》载:“熙宁九年(1076),(杨时)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于寝门,而以书讣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杨时去见程颢、程颐,是游酢带去的。游酢比杨时早九年(1072)从学于大程,而且后来又与杨时共同传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二人同为程门高弟。朱熹既是游酢的二传弟子(曾拜游酢的外甥及学生黄中为师),也是杨时的三传弟子(曾拜杨时学生的学生李侗为师)。游酢的《易说》《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也是理学的重要著作。因此朱熹曾有一副对联称赞游酢、杨时对理学南传的贡献:“道南首豸山(游酢的号),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但是为什么人们要把“闽学鼻祖”和“程氏正宗”归功于杨时呢?
  一是因为游酢去世得早,影响较小。游、杨二人是同年(均为1053年出生),同预乡荐(1072年),又是亲家(游酢的女儿是杨时三子杨遹的妻子),但游酢比杨时早十二年去世,讲学较少,且门人凋零,在传播“洛学”方面影响较小。
  二是游酢的知名弟子不多,著作较少且流传不广。杨时首创东林书院,“前后共留十有八载”。(《东林书院志》卷二十一)还在各地讲学,“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弟子遍及东南,如罗从彦、邹德久、王蘋、吕本中、陈渊、李郁、胡宏(传张栻,创立湖湘学派)、胡寅、张九成等。他们散居东南各地,使东南儒学的水准很快就赶上了北方。加上北宋沦亡之后,“虽以嵩洛间人,亦不复知有程学”。尤其是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后,东南区域遂成为中国儒学的中心,杨时的著作在门人弟子的广泛搜集下也及时得到出版和流传,在南宋时就有20卷本、28卷本和35卷本行世,明清后刻本就更多了,这是游酢所无法企及的。
  三是游酢后来出入禅佛,被许多学者误认为不是醇儒。《宋元学案·廌山学案》全祖望按语云:“其遗书独不传,其弟子亦不振。五峰(胡宏)有曰:‘定夫为程门罪人,何其晚谬(指学禅),一至斯矣。’”而杨时入程门后,信至笃,学至诚,业至精。尤其是在程颐“以罪流窜涪陵,其垂言之训,为世大禁,学者胶口无敢复道”(《龟山集》),士大夫之间盛行佛学的情况下,杨时仍尊“洛学”不变,因而受到程颐赞赏:“学者皆流于夷狄(指佛学),惟谢(良佐)、杨(时)二君长进。”(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十)
  正因如此,《宋史·杨时传》说:“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朱熹也在《祭李延平先生文》中肯定说:“道丧千载,两程勃兴,有的其绪,龟山是承。龟山之南,道则与俱。”
  明代文渊阁大学士邱浚在《道南书院记》中对“吾道南矣”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惟龟山先生之行,(程子)特发为‘吾道南矣’之叹。所谓南者,非道始之南,乃道终归于南也。嗟乎!先生之归,岜但儒道随之而南哉!曾几何时,而世道亦从而南,中原遂沦于夷狄,虽以嵩洛间人,亦不复知有程学。幸而奎文道脉中兴于南,朱子者出,斯道乃大鸣于欧闽之间,使天下后世,知有圣贤全体大用之学,帝王大中至正之道,万世行之而无弊者,其功大矣。后人推原所自,咸归功于龟山先生。”据《宋元学案》记载,宋元两代福建理学家共156人,“东接其传于邹鲁,而南及濒海之闽,而后中原文献,十九在闽。”(耿定力《重建朱文公祠记》)从这个意义上说,杨时不愧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知识出处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杨时与朱熹渊源录》

出版者:福建人民 出版社

本书包括杨时生平简介、杨时的主要贡献、杨时文化的时代价值、杨时与朱松、杨时与朱熹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