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术交流作用的有限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6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学术交流作用的有限性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3
页码: 4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客观地指出学术交流作用的有限性的情况。其中包括自己用功与师友讨论的分界、师友亦非完人等。
关键词: 学术交流 朱熹 限制

内容

朱子客观地指出,学术交流不是万能的,它能起到的作用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一、自己用功与师友讨论的分界
  朱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区分了需要自己用功和需要师友讨论的不同功夫:
  某比来温习,略见日前所未到一二大节,自颇觉省力。但昏弱之资,执之不固,尤悔日积,计有甚于吾友之所患者。乃承访以所疑,使将何辞以对耶?然以所闻质之,则似不可不两进也。程子曰:“涵养须是敬,进学则在致知。”此二言者体用本末无不该备,诚用一日之功,当得其趣。不然空抱疑悔,不惟无益,反有害矣。夫涵养之功则非他人所得与,在贤者加之意而已。若致知事,则正须友朋讲习之助,庶有发明。不知今见读何书,作何究索?(《别集》4-27:丁仲澄)
  很多时候还是要靠自己,交流不能替代自己的用功:
  诲谕缕缕,甚荷不鄙,但区区愚见,前书固已尽之矣,细读来谕,愈觉费力。正如孙子荆“洗耳砺齿”之云,非不雄辨敏捷,然枕流漱石,终是不可行也。已往是非不足深较,如今日计,但当穷理修身,学取圣贤事业,使穷而有以独善其身,达而有以兼善天下,则庶几不枉为一世人耳。(《文集》36-21:答陈同甫)
  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然此事须是自做工夫于日用间行住坐卧处,方自有见处,然后从此操存以至于极,方为己物尔。(《文集》41-13:答程允夫)
  凡此皆亦粗举其端,其曲折则有非笔舌所能尽者。幸并前两说而参考熟思之,其必有得矣。若未能遽通,即且置之,姑即夫理之切近而平易者,实下穷格工夫,使其积累而贯通焉,则于此自当晓解,不必别作一道理求也。但恐固守旧说,不肯如此下工,则拙者虽复多言,终亦无所补耳。(《文集》45-24:答廖子晦)
  然亦觉得意思有粗疏处,辨论工夫胜却玩索意思,故气象间有喧闹急迫之病,而少从容自得之意,此为未满人意耳。(《文集》50-43:答程正思)
  前此所示别纸条目虽多,然其大概只是不曾实持得敬,不曾实穷得理,不曾实信得性善,不曾实求得放心,而乃缘文生义,虚费说词,其说愈长,其失愈远,此是莫大之病。……若果是实曾下得工夫,即此等处自无可疑。纵有商量,亦须有着实病痛,不应如此泛泛矣。……似此等处,且须虚心涵泳,未要生说,却且就日用间实下持敬工夫,求取放心,然后却看自家本性元是善与不善,自家与尧舜元是同与不同。若信得及,意思自然开明,持守亦不费力矣。(《文集》50-51:答周舜弼)
  荆门之讣,闻之惨怛。……来喻又谓恨不及见其与熹论辨有所底止,此尤可笑。……又况贤者之烛理似未甚精,其立心似未甚定,窃意且当虚心择善,求至当之归,以自善其身,自此之外,盖不惟有所不暇,而亦非所当预也。(《文集》55-48:答赵然道)
  衰朽益甚,思与朋友反复讲论,而外事纷扰,不能如愿。如履之者又相去之远,不得早晚相见为恨。然此事全在当人自家著力,虽日亲师友,亦须自做功夫,不令间断,方有入处。得个入处,却随时游心,自不相妨,虽应科举,亦自不为科举所累也。(《文集》59-28:答刘履之)
  辱书,备知学问之志,甚善甚幸。杜门独学与周旋师友之间,学之难易固不同矣,然其用力实在于我,非他人所能代也。(《文集》60-42:答潘子善)
  向见前辈有志于学而性犹豫者,其内省甚深,下问甚切,然不肯沛然用力于日用间,是以终身抱不决之疑,此为可戒,而不可为法也。(《别集》5-27:丁仲澄)
  形诸文字有时也不是必要的,还是自己作功夫最重要:
  又论今昔用功之异,此固晓然,但不知今日之有、昔日之无,是同是别,是相妨是不相妨,更须他日款曲面论,今未敢悬断可否也。二铭意甚佳,然亦皆有未安处,如“天理既循人欲自克”、“彼己既融万物同体”等语,亦当俟面讲之。但此等文字非有不得已者,亦不必作,不若默存此理于胸中,而验之行事之实也。(《文集》44-53:答江德功)
  《易》说知颇改更,甚善。然学者以玩索践履为先,不当汲汲于著述,既妨日用切已工夫,而所说又未必是,徒费精力,此区区前日之病,今始自悔,故不愿贤者之为之也。(《文集》44-56:答江德功)有疑问也应当多自己思考,不能完全指望向别人求教:
  所示课程及日用功夫甚善,但有疑虽当识以俟问,然亦不可不时时提起闲看,傥或相值,殊胜问而后通也。(《文集》55-7:答李守约)
  有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多提疑问:
  闻向道之意甚勤,向所喻义利之间,诚有难择者。但意所疑以为近利者,即便舍去可也。……见陆丈回书,其言明当,且就此持守,自见功效,不须多疑多问,却转迷惑也。(《文集》55-38:答符复仲)自己功夫到了,辟异端之事并不紧要,应当去做更紧要的事情:
  异端之蔽,自是已分上差却,入路欠却功夫。其迷溺者固无足道,其慨然以攘斥为己任者,又未免有外贪内虚之患,亦徒为譊譊而已,若之何而能喻诸人哉?幸更思之,若于已分上真实下得切已功夫,则于此等亦有所不暇矣。(《文集》61-24:答曾景建)
  知道某论错误,就不须争辩了,自己用功即可:
  所问两条三省事,鄙意正如此,后段之云亦可谓怪论矣。今既知其缪,便直置之,不须与辨,且自理会己分功夫可也。(《文集》61-26:答曾景建)
  很多时候不可轻易与论敌开战,以和为上:
  愚意比来深欲劝同志者兼取两家之长,不可轻相诋訾,就有未合,亦且置勿论,而姑勉力于吾之所急。不谓乃以曹表之故,反有所激,如来喻之云也,不敏之故,深以自咎。(《文集》54-5:答诸葛诚之)
  自己功夫不到,却与别人争短长,乃是玩物丧志,十分可惜:
  读所寄文字,切切然有与世俗争较曲直之意,窃谓不必如此,若讲学功夫实有所到,自然见得圣人所谓不知不愠不是虚语,今却只为学人弄故纸,要得似他不俗,过了光阴,所以于此都无实得力处。又且心知其为玩物丧志而不能决然舍弃,此为深可惜者。且既谓之玩物丧志,便与河南数珠不同,彼其为此,正是恐丧志耳。(《文集》35-17:答刘子澄)
  但如仲升,则又堕在支离昏惰之域,而所以攻彼者,未必皆当于理,彼等所以不服,亦不可不自警省,更就自己身心上做功夫。(《文集》53-7:答刘仲升)
  示喻已悉,但如此安排布置,都是病痛。又如必欲缪札安立标榜,尤是大病。……不须深议他人得失,政恐未免反为彼所笑也。(《文集》55-43:答陈超宗)
  要谦虚,学颜子:
  示喻功夫长进,深所欲闻,但恐只此便是病痛。须他人见得自家长进,自家却只见得欠阙,始是真长进耳。又觉得寻常点检他人颇甚峻刻,略无假借,而未必实中其人之病,此意亦太轻率,不知曾如此觉察否?此两事只是一病,恐须遏捺,见得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不是故意姑且如此,始有进步处耳。(《文集》52-31:答汪长孺)
  穿凿附会之学术讨论,根本没有必要:
  兹辱枉书,并寄两论,词意奇伟,则所以知足下者益以深矣。顾念顷与仁里诸贤屡讲此事,尚多未契,足下必已闻之。若以愚言为是,则固无今日之辨;若以为非,则又何以见语为哉。圣远道湮,人心颇僻,险词怪说杂然并起,不惮于诬天罔圣、诡经破义,而务以适其利欲之私,自非刚健明哲之才,确然以胜私复理为己任者,鲜不惑焉。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其兆已见于此,甚可惧也。足下试以愚言思之,反诸其身而验以圣贤之明训,必有以得其本心之,正然后可以烛理揆事,而无不合,毋徒苦心劳力,为此附会穿凿,而卒以陷溺其良心也。(《文集》60-12:答杜叔高)
  自己努力,有时也会有不错的效果:
  敬子每称贤者志业之美,甚恨无由相见,然天所赋予,不外此心,而圣贤遗训,具在方册,苟能厉志,而悉力以从事焉,亦不异乎合堂同席而居矣,千万勉旃。(《文集》63-5:答李继善)
  但区区本欲一走前路谒见,少偿夙昔之愿,已托徐丞遣人见报,日今未至,而来使及门,则云台斾已从东路而上矣,……失此一见之便,台坐径跻华要,而贱迹跧伏穷山,出处不齐,何由复遂鄙愿。所冀益懋德业,有以振起末俗衰懦之气,使吾党之士与有光焉,则亦不必同堂合席然后为相见也。(《别集》5-21:林子方)
  朱子曾经以自己的经验告诫对方,没有必要的学术论辩是无益于事的:
  异论纷纭,不必深辨,且于自家存养讲学处朝夕点检,是切身之急务。朋友相信得及者,密加评订,自不可废。切不可于稠人广坐论说是非,著书立言,肆意排击,徒为竞辨之端,无益于事。向来盖尝如此,今乃悔之,故不愿贤者之为之耳。(《文集》50-36:答程正思)
  立之所疑太极之说甚当,此恐未易以口舌争也。(《文集》51-27:答曹立之)
  上策莫如自治:
  近似之说,固应辨析,以晓未悟,然须自见得己分上道理极分明,然后可以任此责。如其未然,而欲以口舌校胜负,恐徒起纷竞之端,而卒无益于道术之明暗也。孟子论乡原乱德之害,而卒以君子反经为说,此所谓上策莫如自治者。况异端邪说,日增月益,其出无穷,近年尤甚。盖有不可胜排者,惟吾学既明则彼自灭熄耳,此学者所当勉,而不可以外求者也。(《文集》58-33:答宋容之)
  范碑曲折,……程纠所编年谱,是终身看得此事不透,深可怜悯。……吾友今亦未须理会此等,且理会自家着紧切身要用底道理,久之见识渐明,履践渐实,自不被人瞒,亦不须与人辨论纷争也。(《文集》62-18:答王晋辅)
  即使是面对吕祖谦这个无比熟悉的友人,朱子也曾指出自己为学的好处:
  谢遣学徒,杜门自治,深为得策,所造诣想日深矣,恨未有承教之期,为怅恨耳。(《文集》33-17:答吕伯恭)
  杜门进学,所造想日深。(《文集》33-38:答吕伯恭)
  更何况,学术交流终究比不上正式的文本,尤其是要刻之金石的:
  盖此刻之金石,传之无穷,不比一时之间为一两人东说西话,随宜说法,应病与药也。(《文集》33-31:与东莱论白鹿书院记)
  二、对象难得
  学术交流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找不到同等水平的交流对象,交流往往不能尽兴:
  昨在玉山学中与诸生说话,司马宰令人录来,当时无人剧论,说得不痛快。归来偶与一朋友说,因其未喻,反复晓譬,却说得详尽。(《文集》61-2:答林德久)
  当没有条件与同道交流时,便更要自己注意了:
  荆州闻极荒凉,无贤士大夫可奉谈燕。人心至危,恐久流放,难复收拾。愿日取古圣贤书,熟读深思,以祛物欲之蔽,幸甚。(《别集》4-1:刘共甫)
  暇日亦当有观书味道之乐,但僻远难得师友,此正在自著。(《别集》5-40:余景思)
  三、师友亦非完人
  有的时候,参与讨论的师友的意见本身就是错误的,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情形下:
  示喻前此盖尝博求师友,而至今未能有得,足见求道恳切之意。以熹观之,此殆师友之间所以相告者,未必尽循圣门学者入德之序,使贤者未有亲切用力之处而然耳。(《文集》49-19:答林伯和)
  大抵科举之学误人知见、坏人心术,其技愈精,其害愈甚,正恐前日所从师友多是只得此流,今以上来诸说求之,则比所闻于石鼓者,恐亦未免于此也。(《文集》58-34:答宋容之)
  所以一定要注意互相激励,以促进共同进步。
  讲学持守,不懈益勤,深慰所望。又闻颇有朋友之助,当此岁寒,不改其操,尤不易得也。更愿相与磨厉,以造其极,毋使徒得虚名以取实祸,乃为佳耳。(《文集》50-57:答周舜弼)
  以某一个错误的观点为核心展开讨论,又不分主次,这样的学术交流是没有意义的:
  示及诸说,亦未暇细观。但觉子融之说全无伦理,而诸友反为其所牵,亦复扰乱。又不且整理其大病根原,而计较苛细,展转向枝叶上辨论,所以言虽多而道理转不分明。今只合且放下许多闲争竞,而自家理会诚之一字是甚道理。看得精切分明后,却合众说而剖判之,当自见得不如此费分疏也。(《文集》52-7:答吴伯丰)
  学术交流过程中如果对明显的错误都未能纠正,则说明师长教导之责任、友朋劝导之义务,均有不足:
  归来想诸况仍旧,然凡百亦宜痛自收敛、此事合说多时,不当至今日。迟顿不及事,固为可罪,然观老兄平时自处于法度之外,不乐闻儒生礼法之论,虽朋友之贤如伯恭者,亦以法度之外相处,不敢进其逆耳之论,每有规讽,必宛转回互,巧为之说,然后敢发。平日狂妄深窃疑之,以为爱老兄者似不当如此,方欲俟后会从容面罄其说,不意罢逐之遽,不及尽此怀也。(《文集》36-15:与陈同甫)
  伯恭平时亦尝说及此否,此公今日何处得来,然其于朋友不肯尽情,亦使人不能无遗恨也。(《文集》36-22:答陈同甫)
  叔度忽为佛学,私窃忧之。……熹恐伯恭亦不得不任其责,不知其闻此消息以为如何。然熹之愚,犹窃有疑于伯恭词气之间,恐其未免有阴主释氏之意。(《文集》47-19:答吕子约)
  同父事解后得书,亦甚呶呶。前此盖已作书慰劳之,劝其因此一洗旧辙,敛就绳墨。若能相信,失马却未必不为福耳。此事向来朋友畏其辩博,不究其是非,而信奉其说,遂无一言及于儆戒切磋之意,所以使渠至此,盖有不得不任其责者。子约既敬之,于此恐不可不尽情也。(《文集》47-24:答吕子约)
  抑观来书词气之间轻扬傲诞,殊无谨厚笃实之意,意者吾子于下学之功有未尝加之意者。不知往年见张陆二君子,其所以相告者果何事也。又闻不念身体发肤之重、天叙天秩之隆,方将毁冠裂冕以从夷狄之教,则又深为惘然。不意吾子知尊敬夫而所趋者若是,岂亦所谓统宗会元者之为崇,而使吾子至于此耶?显道不能谏止,已失朋友之职。节夫更有助缘,尤非君子爱人之意也。闻已得祠曹牒,髠剃有期,急作此附递奉报。愿吾子于此更入思虑,或意已决,亦且更与子静谋之,必无异论而后为之,似亦未晚。(《文集》55-45:答颜子坚)
  相望之远,不知吾子师友渊源之所自,恐其所以相告者未得圣贤穷理修身之实,而徒以空言相误,使吾子陷于狂妄恣睢之域,而不自知其非也。(《文集》55-47:答安仁吴生)
  季通书来,亦谓正卿甚进,不知乃有异论如此,此正是渠病处,盖不先其在己,而欲广求于外,所以向里不甚得力。又不察学者才识之高下,而概欲其无所不知,所以误得他人亦多驰骛于外。吾人当识其好处,而略其所偏也。(《文集》59-1:答林正卿)
  季宏之来,只是要求跋尾,全然不曾讲学,却须曾理会作文。大率彼间士人多是如此,乡外走作,不曾乡里思量,论其渊源,盖有不得不任其责者矣,甚可叹也。(《文集》60-35:答曾择之)
  同父才雄一世,勇追千古,但疾之者既不复取长,而爱之者又不能救其短,此区区不能无遗恨于伯恭,而所以爱同父者,独有异于众人之爱同父也。(《遗集》2-56:答石天民)
  四、自己亦非完人
  朱子指出,自己也曾未尽到责任,“为人谋而不忠”,朱子的这种自我反思,对自己当时心理活动的记载,读来使人动容:
  昨见编集《春秋》,盖尝奉劝此等得暇为之,不可以此而妨吾涵养之务,正为此耳。但当时又见所编功绪已成,精密可爱,他人决做不得,遂亦心利其成,不欲一向说杀。以今观之,则所谓为人谋而不忠者,无大于此,乃始惕然自悔自咎,盖不独为贤者惜之也。(《文集》54-39:答路德章)
  朱子也曾经反思过,自己没有把握好什么该回答,什么不该回答,以致后患:
  有性无性之说,殊不可晓。当时方叔于此本自不曾理会,率然躐等,拣难底问。熹若照管得到,则于此自合不答,且只教他仔细熟读圣贤明白平易切实之言,就己分上依次第做功夫,方有益于彼,而我亦不为失言。却不合随其所问率然答之,致渠一向如此狂妄,此熹之罪也。驷不及舌,虽悔莫追。(《文集》58-25:答徐子融)
  遇到合适的交流对象,但自己却没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正确的认识,那就是自己的不对了:
  来书讥项平父出入师友之间,不为不久,而无所得,愚亦恐贤者之不见其睫也。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愿深省察,且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近思》等书仔细玩味,逐句逐字不可放过,久之须见头绪,不可为人所诳,虚度光阴也。(《文集》53-46:答胡季随)
  示喻缕缕备悉,然其大概皆自恕之辞。……此亦从前师友与有责焉,而自家受病比之他人尤更重害,此又姿禀不美而无以洗涤变化之罪也。今日正当痛自循省,向里消磨,庶几晚节救得一半。……来谕每谓熹有相弃之意,此亦尤人之论,区区所以苦口相告,正为不忍相弃耳,若己相弃,便可相忘于江湖,何至如此忉怛,愈增贤者忿怼不平之气耶?……向见伯恭说少时性气粗暴,嫌饮食不如意,便敢打破家事,后因久病,只将一册《论语早》晚闲看,忽然觉得意思一时平了,遂终身无暴怒,此可为变化气质之法。不知平时曾与朋友说及此事否?德章从学之久,不应不闻,如何全不学得些子,是可谓不善学矣。(《文集》54-40:答路德章)
  抑观来书词气之间轻扬傲诞,殊无谨厚笃实之意,意者吾子于下学之功有未尝加之意者。不知往年见张陆二君子,其所以相告者果何事也。又闻不念身体发肤之重、天叙天秩之隆,方将毁冠裂冕以从夷狄之教,则又深为惘然。不意吾子知尊敬夫而所趋者若是,岂亦所谓统宗会元者之为崇,而使吾子至于此耶?……愿吾子于此更入思虑,或意已决,亦且更与子静谋之,必无异论而后为之,似亦未晚。(《文集》55-45:答颜子坚)
  择友不慎,也不可自恕:
  所谕向来解纷之意,固是如此,然亦平日持己不严,故择交不审,而责善之道又有所不至,故其末流之弊至于如此。此当深自悔责而速改之,详味来辞,似未有此意,恐更当反复鄙言,毋以前说自恕也。(《别集》3-8:程允夫)
  自己本应扶持却没有帮助别人进步,也是不应该的:
  罗守之贤如此,与之同官相好,乃不能补其所不足,而反益其所有余,又从而自陷焉,亦独何哉。数年来此道不幸,朋旧凋丧,区区所望以共扶此道者,尚赖吾子澄耳,今乃如此,令人悼心失图,怅然累日,不知所以为怀。不审子澄能俯听愚言而改之乎,不然则已矣,无复有望于此世矣,奈何奈何。(《文集》35-17:答刘子澄)
  示及得朋进学之盛,深慰鄙怀。然二包、定夫书来,皆躐等好高之论,殊不可晓。显道本领只是旧闻,正苦其未能猛舍,不谓己见绝于旦评也。(《文集》54-31:答傅子渊)
  别人未尽到朋友之责,朱子也批评之:
  向与深卿书,乃附剑浦刘亲,不谓留滞至今。欲捡稿本再录去,又思择之所以告语之者,必已甚悉而不能回。则此书虽达,亦未必有效耳。今且烦致意,但信得孔、孟、程子说话,及时试将许多诐淫邪遁说话权行倚阁一两年,却就自家这下实做工夫,看须有些巴鼻也。……又如前书所论冯道、吕舜徒事,此尤害理,曾与之剧论否?此等处不理会,则朋友之职废矣。(《别集》6-6:林择之)
  自己本身有误,却还想帮助别人,更是有问题的:
  学者病痛诚如所谕,但亦须自家见得平正深密,方能药人之病,若自不免于一偏,恐医来医去,反能益其病也。(《文集》36-9:答陆子静)

知识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通过梳理“边缘化”的内容,展现朱熹对学术交流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揭示他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构筑中国古代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向。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