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术交流的基本原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6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学术交流的基本原则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8
页码: 34-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学术交流要取得好的结果,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朱子认为,随意进行的学术交流虚耗气力,事倍功半,为此,他提出了几项基本原则。其中包括“下气虚心”、“恳恻严肃”、“疾徐适当”等。
关键词: 学术交流 朱熹 基本原则

内容

学术交流要取得好的结果,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朱子认为,随意进行的学术交流虚耗气力,事倍功半,为此,他提出了几项基本原则。
  一、“下气虚心”
  不固执己见,才有可能长进:
  若犹有迹,便是未能无愧于屋漏矣。此段说得愈更支离,若只管如此缠绕固执,则只己见便为至当之论,亦不须更讲论矣。前书写去已极分明,只是不曾仔细看,先横着一个人我之见在胸中,于己说则只寻是处,虽有不是,亦瞒过了。于人说则只寻不是处,吹毛求疵,多方驳难。如此则只长得私见,岂有长进之理?此亦便是论司马迁底心也。今更不能再说得,只请将旧本再看,将此两节虚心体认,只求其分,勿求其合,认来认去,直到认得成两段了,方是到头。如其未然,更不须再见喻也。(《文集》48-17:答吕子约)
  朋友论议不同,不能下气虚心,以求实是,此深可忧。(《文集》54-9:答项平父)
  所喻别纸奉报,幸更思之,有所未安,复以见告。讲论不厌精审,方见义理之真,然亦须是虚心平气,方能精审。若以一时粗浅之见便自主张,即无由有进处也。(《文集》59-69:答余方叔)
  自信过度,别人就没法交流了:
  示喻为学之意,自信不疑如此,他人尚复何说?(《文集》55-32:答包详道)
  承喻粗心浮气,剥落向尽,闲居意味殊不浅,自许如此,他人复何所道,区区但觉欲寡其过而未能耳。(《文集》55-35:答包敏道)
  然三复来示,盖已自谓所得之深而自信不疑矣,复何取于老拙之无闻而勤恳若是耶?以为见教,则仆未尝有请于吾子;以为求知于仆,则易简理得、可久可大之君子,似不应若是其汲汲也。且仆于吾子初未相识,问之来使,则知吾子之齿甚少,而家有严君之尊焉。今书及诗序等,乃皆嵬岸倨肆,若老成人之为者,至于卒然以物馈其所不当馈之人,而不称其父兄之命,则于爱亲敬长之良知良能又若不相似也。吾子自谓已得是心而明是理,仆不知吾子之所谓心者果何心,所谓理者果何理也。夫颜子之乐未尝自道,曾皙之志非夫子扣之再三而不置,亦未尝肯遽以告人也,岂若是其高自誉道而惟恐人之不我知也哉?……所惠纸简砚墨,受之无说,不敢发封,复以授来使矣。吾子其于圣贤小学之教少加意焉,则其进有序,而终亦无所不至矣。(《文集》55-47:答安仁吴生)
  来喻缕缕,备见雅志,然于读书穷理、所得所疑未有以见教者,而较短量长、非人是己之意实多。若果有得于义理之归,恐不应更有此病也。明者思之以为如何,苟有取焉,则愿置此而姑相与实讲所疑,乃千万之幸也。(《文集》60-36:答王才臣)
  自视太过的毛病不仅仅体现在个别人身上,在当时具有普遍性:
  尝观当世儒先论学,初非甚异,止缘自视太过,必谓他人所论一无可取,遂致各立门庭,互相非毁,使学者观听惶惑,不知所从。窃意莫若平视彼已,公听并观,兼取众长以为己善,择其切于己者先次用力,而于其所未及者姑置而两存之,俟所用力果有一入头处,然后以次推究,纤悉详尽,不使或有一事之遗,然后可谓善学。不可遽是此而非彼,入主而出奴也。(《文集》49-20:答林叔和)
  而向来讲论之际,见诸贤往往皆有立我自是之意,厉色忿词,如对仇敌,无复长少之节、礼逊之容,盖常窃笑,以为正使真是仇敌,亦何至此?但观诸贤之气方盛,未可遽以片辞取信,因默不言,至今常不满也。今因来喻辄复陈之,不审明者以为如何耳?(《文集》54-5:答诸葛诚之)
  近来吕、陆门人互相排斥,此由各恂所见之偏,而不能公天下之心以观天下之理,甚觉不满人意。(《文集》54-23:答周叔谨)
  这种不虚心的风气的危害是很大的,足以导致“吾道之衰”:
  陆学固有似禅,处然鄙意近觉婺州朋友专事闻见,而于自己身心全无功夫,所以每劝学者兼取其善,要得身心稍稍端静,方于义理知所抉择,非欲其兀然无作,以冀于一旦豁然大悟也。吾道之衰,正坐学者各守己偏,不能兼取众善,所以终有不明不行之弊,非是细事。(《文集》49-24:答陈肤仲)
  朱子自己确实是很虚心的,经常自谦:
  熹求道不力,衰晚无闻,辱问之勤,不知所以为报。然少尝闻之,天下有正理,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不先自主于一偏之说,而虚心以察众理之是非。……此天下之至言也,愿明者以是思之。(《文集》59-76:答赵咏道)
  但虚心不是自卑自贱,如果自己确实是对的,也应当有足够的自信:
  荆门之讣,闻之惨怛。……来喻又谓恨不及见其与熹论辨有所底止,此尤可笑。盖老拙之学虽极浅近,然其求之甚艰,而察之甚审,视世之道听途说于佛老之余,而遽自谓有得者,盖尝笑其陋而讥其僭,岂今垂老,而肯以其千金易人之弊帚者哉。(《文集》55-48:答赵然道)
  朱子曾明确向对方指出,自己书信中有值得注意的关键内容,要求对方注意,不可忽略:
  前书鄙论,更望熟究,其说虽陋,然却是三四十年身所亲历,今日粗于文义不至大段差错之效,恐非一旦卒然立论所可破也。若如来谕,不能俟其彻头彻尾,乃是欲速好径之尤,此不可不深省而痛革之也。(《文集》53-36:答胡季随)
  二、“恳恻严肃”
  朱子指出,学术交流发表观点时要严肃,不可马虎:
  所圈出“思”字,初看即疑恐当作“知”字,而寻旧本未见,不知当时的是何字。又恐或是笔误,方欲再请旧本来看,仔细剖析奉报,偶复寻得旧本,果是知字。不知来喻何故如此错误?岂旧本脱漏此一节邪?如其不然,则此等处尚尔疏略,又安能得其精微之意邪?元本两行今再录去,可更详之……再看来书,他处所说已有“知”字,即是旧本元无脱漏,是直看得潦草,将知字、思字作一样看耳。(《文集》48-17:答吕子约)
  朱子自己就是表率,虽然已经忘了给对方信中的内容,但看到对方来信,觉得肯定有所误解,朱子希望对方把自己的书信寄回来,自己再回复:
  来书谯责不少置,不记前书云何,何所得罪,一味惶恐而已。但来书既云“镌责谆切”,其后又谓“不教而弃之”殊不可晓。如前书尚在,望令小吏录以见寄,当一一供答,以听裁处。(《文集》45-18:答杨子直)
  通过书信往来,发现自己以前有所误解,直接就承认:
  克己复礼,前说已得之,却是看得不仔细,误答了,今承再喻,愈详密无疑矣。(《文集》47-26:答吕子约)(《文集》53-57:答沈叔晦)①
  昨承寄及文字,意谓一时思索偶有所未至,故率易报去,今承示喻,乃平日所深体而实见者,甚愧轻发。(《文集》56-1:答赵子钦)
  自己以前所说有错误,也及时指出:
  示喻所疑,足见探讨不倦之意,前时所报,实有错误,已令直卿仔细报去矣。熹向于《中庸章句》中尝著其说,今并录去,可见前说之误也。(《文集》59-40:答辅汉卿)
  自己以前的回答有不周到的地方,也直接指出:
  所喻杜征南语,此固切论,然今日之事恐异于此。盖彼以强大兼人之国,故其计谋规画不得不然;今以弱小自守而义当有为,乃其义理事势不得不尔。……前日答书,思虑偶不及此,见来书又言之,聊发其愚,不知老兄以为如何也。(《文集》24-16:答魏元履书)
  自己语气不对,也作出自我批评:
  某春首之书词气粗率,既发即知悔之,然已不及矣。(《遗集》3-1:与陆子静)
  对方理解有误,也明确指出:
  来喻缕缕,似未悉前后鄙意者。(《文集》54-46:答郭希吕)
  示喻讷言敏行之意,甚善,然前书鄙论亦非谓都不讲究而专务力行也。(《文集》56-2:答赵子钦)
  前此来喻,乃深讥其以兄弟子妇而同于众子妇为倒置人伦,而不察其实乃以众子妇而同于兄弟子之妇也。熹前所考固有未详,所疑固有未尽,而今承来喻又如此,亦非熹所以致疑之意也,幸更详之。(《文集》63-27:答余正甫)因病不能多言,也加以说明:
  所示《论语》数条,备见别来玩索功夫,偶以病中意思昏愦,未暇细观,不敢草草奉报。(《文集》56-48:答郑子上)
  因故未能详论,也加以说明:
  所记鄙语亦有小小差误处,便中未暇详报,并所改书亦未暇写寄。(《文集》59-42:答辅汉卿)
  节次示及诸说皆善,但不已其功,久之见处渐分明矣。其间虽有小未通处,今亦不暇一一条析奉报也,致道归,草草附此,作书多不能详细。(《文集》62-26:答杜贯道)
  发现别人回答另一人的问题有误,也明确指出:
  公济山头日用工夫之问,见季通未有端的应答。彼说虽偏,然吾辈之所以自治者如此之卤莽,几何其不为不如稊稗之五谷耶?两日欲奉扣,因循不暇,亦苦疲惫,无好意思,遂不能及。今试请加省察,果以何地为进德之基也?(《续集》2-64:答蔡季通)
  朱子曾反思自己的过失:
  四明颇通问否?曾见其读《西铭》说否?全然不识文理,便敢妄议前辈,令人不平,然亦甚可笑也。向来辨论,理非不直,所自愧者初无恳恻之意,而以戏侮之心出之,所以召怨而起闹也。(《文集》49-26:答陈肤仲)
  三、“疾徐适当”
  学术交流要有紧迫感,不能虚度时日,要抓紧时间:
  子约书来,必盛称无疑之为人,但不知中间相聚,所与切磨诵说者果为何事?计于紧要亲切处,亦未必能尽所怀尔。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丈夫有志者,岂当为此悠悠泛泛,徘徊犹豫,以老其身乎。(《文集》60-31:答曾无疑)
  每念仁里诸贤相与甚至,而未得与之痛相切磨,悠悠岁月,日益晚暮,良以为恨。(《文集》62-18:答王晋辅)
  不可太急躁,也不可太磨蹭:
  与人论辨,惟无欲速,又无蓄疑,先后疾徐适当其可,则日进而不穷矣。(《别集》5-27:丁仲澄)

知识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通过梳理“边缘化”的内容,展现朱熹对学术交流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揭示他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构筑中国古代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