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5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0
页码: 1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学术交流对于朱子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具有关键性影响。其中包括对学术交流的渴望、论学术交流之益处、欢迎对方主动发起的学术交流、感谢意见不合者及老而弥坚者等。
关键词: 学术交流 朱熹 重要性

内容

朱子自觉地指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与其他学者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术交流对于朱子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具有关键性影响。
  一、对学术交流的渴望
  朱子曾生动地总结自己为学之经历,及愿得朋友请教之急迫心情,并论学术风气之坏、同道难得:
  熹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独幸稍知有意于古人为己之学,而求之不得其要。晚亲有道,粗得其绪余之一二,方幸有所向而为之焉,则又未及卒业而遽有山颓梁坏之叹,怅怅然如瞽之无目,擿埴索途,终日而莫知所适,以是窃有意于朋友之助。顾以鄙朴穷陋,既不获交天下之英俊以资其所长,而天下之士其聪明博达足以自立者,又往往流于词章记诵之习,少复留意于此。熹所以趑趄于世,求辅仁之益,所得不过一二人而已。(《文集》40-11:答何叔京)①
  渴望学术交流之情溢于言表,当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之人可堪“讲论”时,朱子的欣悦感也是无法抑制的:
  所示《语》《孟》诸说,深见日来进学之力,别纸一一答去。更且加意,如此探讨不已,当有得耳。……孤陋无所用心,惟得朋友讲论,则欣然终日,千万有以慰此怀也。(《文集》41-13:答程允夫)
  如果一段时间内没有水平相当的对象进行交流,朱子就会十分失落,同时对学术交流的期望更加迫切:
  熹去丧不死,痛慕亡穷,它无可言者,但尘务汨没,旧学芜废,思得从容,少资警益,而不可得。钦夫又一向不得书,怀想既深,忧惧亦甚,奈何。今以舅氏之葬当走尤溪,魏应仲来墓次,得以略闻动静,因其行附讯,匆匆不及究所欲言者。岁晚,愿言为道学自重。因便来时枉书,有以警策疲懦者不惮烦,深所愿望。(《文集》33-10:答吕伯恭)
  熹自延平逝去,学问无分寸之进,汨汨度日,无朋友之助,未知终何所归宿。迩来虽病躯粗健,然心力雕弱,目前之事十亡八九,至于观书,全不复记。以此兀兀于致知格物之地,全无所发明,思见吾国材精笃之论而不可得,临书恍然也。(《文集》39-7:答柯国材)
  所患绝无朋友之助,终日兀然,猛省提掇,仅免愦愦而已。一小懈则复惘然,此正天理人欲消长之几,不敢不著力。(《文集》40-13:答何叔京)
  此间块处,有疑无所讲,殊觉愦愦。(《续集》1-5:答蔡季通)
  某此碌碌如昨,无足言。但独学既不长进,而远近朋友亦未见超然有所造诣者,岁月如流,良可忧惧耳。择之、尤川留几何时?所论何事?此亦久不得书矣,因便仔细报来。还家已来,为况又何如?日下作何工夫?亦可一一报及。(《别集》6-11:林择之)
  苦于所居穷僻,无书可借,无人可问,疑义无与析。(《遗集》3-38:与杨廷秀)即便处在艰难的时势中,朱子仍尽力通讯,无奈往往不能如意:
  前日亦料从人不欲复过此,亟折简呼文卿令其往见,固欲寄声。昨日得报,乃云冬收方冗,未能自拔。(《续集》6-38:答储行之)
  二、论学术交流之益处
  如此渴望学术交流,主要是因为学术交流十分有益,自己为学毕竟不如互相促进,无论当面论学还是书信论学,都很有好处:熹碌碌讲学亲旁,思索不敢废,但所见终未明了,动静语默之间疵吝山积,思见君子,图所以洒濯之者而未可得。今年却得一林同人在此相与讨论,其人操履甚谨,思索愈精,大有所益,不但胜己而已。钦夫亦时时得书,多所警发,所论日精诣,向以所示《遗说》数段寄之,得报如此,始亦疑其太过,及细思之,一一皆然,有智无智,岂止校三十里也。(《文集》40-18:答何叔京)
  熹近来尤觉昏愦无进步处……今年有古田林君择之者在此,相与讲学,大有所益,区区稍知复加激厉,此公之力为多也。(《文集》40-19:答何叔京)
  熹病倦,不敢极力观书,闲中玩养,颇觉粗有进处。恨相去远,不得朝夕款聚。亦幸有一二朋友在此,不废讲论,因事提掇,不为无助。不知正思能一来否?沙随程丈闻亦欲入闽,不知何时定成行也?闻其制度之学甚精,亦见其一二文字,恨未得面扣之耳。……离群索居,易得钝滞了人,甚可惧也。(《文集》50-35:答程正思)
  交流对提升自己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熹此月八日抵长沙,今半月矣。荷敬夫爱予甚笃,相与讲明其所未闻,日有问学之益,至幸至幸。敬夫学问愈高,所见卓然,议论出人意表。(《文集》24-12:与曹晋叔)
  熹奉养粗安,旧学不敢废,得扩之朝夕议论,相助为多,幸甚。(《文集》43-24:答林择之)
  熹杜门衰病如昔,但觉日前用力泛滥,不甚切己,方与一二学者力加鞭约,为克己求仁之功,亦粗有得力处也。(《文集》53-35:答胡季随)
  学术研究,自己闭门造车,肯定不如与朋友讲论来得思路畅快:
  熹碌碌讲学亲旁,思索不敢废,但所见终未明了,动静语默之间,疵吝山积,思见君子,图所以洒濯之者,而未可得。今年却得一林同人在此,相与讨论,其人操履甚谨,思索愈精,大有所益,不但胜已而已。(《文集》40-18:答何叔京)
  学术交流有助于自己著作的改善:
  “念念相逢,事事相续,无顷刻不如此”,大意亦与前段相似,细推之可见。来喻所引乃旧本,后来思之,不能又生支节,转费分疏,故尝削去。然今得子合如此商量却好,不然则此意终不分明也。(《文集》49-11:答王子合)
  此即向来所说之意,但《章句》《或问》说得都不分明,故读者不能晓。今得时可反复问辨,方说得到次第,两处皆须更定,此可并以示守约也。(《文集》55-20:答李时可)
  《大学》归来不暇整理,盖此等多因朋友辨论间,彼此切磨,说得细密。今无事时自作文字,却有搜索不到处。(《文集》61-2:答林德久)
  无人讨论时,著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希望与人讨论:
  《孟子》说向尝编集,虽已终篇,但苦无人商量。间因人或来问,检视之,辄有不满意处,未欲传出,以误后生也。或彼中有人看此书,讲说有疑处,令逐条抄出疑问之意,便中寄示,容检鄙论为答,有不当处却告驳难,即彼此有益。若全部写得,未必讲习,却无所用耳。(《别集》1-9:魏元履)
  今年病中看性理文字不得,仅繙得一二小小文书,有未识来历处,欲质所疑而不可得,殊乡往也。(《别集》4-30:林井伯)
  自己因身体原因等而无法深入探究某些问题时,可借助别人的力量改善自己的著作:
  “孟子曰:‘我不贯与小人乘’。贯,旧音惯,注曰,贯、习也。《集注》无音,亦曰‘贯、习也’,恐是不须音转亦可。”……贯若不音惯,不知读作何字,如有别音,即须补之,若依旧只是贯字,则自不须音也。此不暇检,可更详之,后便批来。(《文集》61-13:答欧阳希逊)
  自己有误,便须别人指出:
  芮老书中相告戒,切中拙病,荷其相爱之意,不敢忘也。(《文集》24-14:与魏元履书)
  所论仁之体用,甚当甚当,以此意推之,古今圣贤之意历历可见,无一不合者,但其用力则不过克己之私,而私之难克,亦已甚矣。区区不敏,窃愿与长者各尽力于斯焉,犹恐堕废,不克自强,尚赖时有以警策之,幸甚幸甚。(《文集》42-21:答石子重)
  《学记》深造自得之语,初亦觉其过,欲改之,则已刻石不及矣。以此知人心至灵,只自家不稳处,便须有人点检也。(《文集》33-32:答吕伯恭)
  交流还能使心情变好:
  去冬病臂,近方小愈,然犹未至脱体。呻吟之暇,翻阅旧书,亦有一二学者相与讨论,足以自乐。(《别集》4-11:向伯元)
  不仅仅是纯学术的问题,学理之实践,如出处之道等重大问题,朱子往往与同道相商,尤其是早年间同张栻、吕祖谦的交流,多有此类情况。
  比较典型的如下书论辞免事,详细地叙述了朱子与其他二人书疏往来的情形:
  熹贱迹且尔,辞免未报为挠。不为已甚之戒,甚荷爱念,但坐邀礼命,有所未安,今且得力辞,冀蒙相舍。若其不获,又别相度耳。钦夫得书,观其语意,亦似不以为可受也。更望审思,复以见教,幸甚幸甚。(《文集》33-22:答吕伯恭)
  三、欢迎对方主动发起的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如此重要,因此如有其他学者主动相交,朱子都会特别欢迎。对方如亲身来访,自不用多言,如以书信论学,朱子也一视同仁。对对方首次来信的回复,往往都体现出这种情绪,如:
  熹讲闻隽誉,为日盖久,每恨未及际晤,以慰所怀。兹承不鄙,远贻诲帖,倾倒甚至。自顾凉薄,何以堪之,反复再三,有愧而已。……熹蚤获执侍先生君子之侧,粗知以问学为事,而躬行不力,老大无闻。顾省平生,第有愧恨,左右才高识明,所以自期盖已不浅,乃不知其如此而辱垂问焉,则已误矣。况所谓日用之间不放不乱者,又熹之所以早夜竭力而未能仿佛者,其何以有助于高明之万一乎。然先其所难而不计其获,圣贤所以示人为仁之方也。熹虽不敏,愿与贤者共勉焉。因风修报,未究所怀,继此有可以开警者,愿日闻之,幸甚幸甚。(《文集》46-28:答潘叔昌)
  朱子愿与某人见面论学的心愿,曾传到此人处,引发此人来信论学:
  熹衰懒杜门,少与人接,顷岁偶见足下省闱条对之文,爱其词气议论之不凡,每恨无因缘相见,数为士友言之。兹辱惠书,乃知此意尝得彻闻,而又喜贤者之不予鄙也。(《文集》55-49:答康户曹)能与水平相当之人交流,朱子就会缓解孤独之感:
  诸谕一一具悉,比来同志虽不为无人,然更事既多,殊此道之孤,无可告语,居常郁,郁但每奉教喻,辄为心开目明耳。(《文集》32-2:答张敬夫)对方主动表示愿来提问,朱子十分喜悦,还会顺便指点如何提问:
  来喻许以所疑下询,幸甚。大抵圣贤之言已是明白真实,说尽道理,读者但能虚心一意,循序致详,使其句内无一字之不通,则其道理无一毫之不察矣,切不可为人大言相诳,如九方皋相马之说者,而妄意驰逐于言语之外也。(《文集》60-4:答周南仲)
  如果朱子事先听说过此人,则更愿与其交流,对方又首先来信,朱子自然更加兴奋:
  间者窃闻执事家学渊源之正,而才资敏锐,绝出等夷,其深造默识,固有超然非诵说见闻之所及也,而其口讲心潜、躬行力践,已非一日之积,是以尝欲一见执事而有谒焉。……而贫病之故,不能赢粮数舍,求就正之益,以慰夙心而承厚意。自惟薄陋,声迹本疏,又不敢率然奉咫尺之书以烦隶人,而为异日承教之渐。惟是瞻仰不能一日而忘,而且愧且恨亦未尝不一日往来于心也。不谓执事不鄙其愚,一日惠然辱贶以书。意者高明抱道独立,亦病夫世之末学外骛不可告语,于是有取乎熹之钝愚静退,以为臭味之或同,而不尽责其余耳。(《文集》40-11:答何叔京)
  熹从士友间得足下之名,而愿交焉,为日久矣。衰病屏伏,无从际会,每以为恨,而听于往来之言,亦知足下之不鄙我,而将有以辱况之也。年岁以来,私家多故,不获以声问先自通于隶人,兹承枉书,感愧亡量。……窜伏穷山,未知见日,继此书疏之往来,犹足以见区区也。余惟藏器勉学,慰此遐想。(《文集》54-15:答陈抑之)
  去岁薛象先过此,极道左右贤德令闻之美,甚恨跧伏,无因缘相见,今者乃承惠书一通,反复读之,益见所以求道乡学之意,深以为幸。(《文集》60-9:答许生)
  自己有所听闻,来不及相识,而对方已逝去,那就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
  闻薛士龙物故,可骇可叹,且恨竟不识斯人也。(《文集》33-19:答吕伯恭)
  得婺州报,云薛士龙物故,甚可伤。而不及识之,尤可恨也。(《别集》6-11:林择之)
  四、感谢意见不合者及老而弥坚者
  虽然意见屡屡不合,但对方仍然坚持交流,朱子便会表现出由衷的感谢:
  因复慨念乡里朋友清素朴实,刻意读书,无世间种种病痛,未有如德功者,所以平日私心尝窃爱慕,思有以补万分者,亦荷德功不鄙,三数年来,虽所论不合,加以鄙性浅狭,讥诮排斥无所不至,而下问之意愈勤不懈,此在他人,亦岂能及?(《文集》44-58:答江德功)
  问学之热情,老而弥坚者,朱子尤其赞赏:
  正思之来,辱手书两通,意厚礼勤,有非区区浅陋所敢当者,然足以见好学之笃,虽老而不忘也。……熹犬马之齿虽在贤者之后,然今亦是老境,平生为学非不究心,然未有大得力处,三复来诲,皆其力之所未能及者,而何足以少助于高明,但荷意之勤,亦不敢隐其固陋耳。(《文集》54-53:答汪子卿)

知识出处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朱子的学术交流方法论自觉》

出版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通过梳理“边缘化”的内容,展现朱熹对学术交流方法论的自觉探索,揭示他是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同构筑中国古代学术交流的基本方向。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