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酢“三答”的文献考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49
颗粒名称: 游酢“三答”的文献考辨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445-4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这封书信实际上是谢良佐(谢显道)写给胡康侯的回信,而非游酢。朱熹曾引用这封信,并在《上蔡语录》中收录了谢良佐给胡康侯的另一封信。这封信强调了学者要追求真正的道德修养,摆脱名利的束缚,通过勤奋学习和思考才能进入圣人的境界。
关键词: 谢良佐 谢显道 胡康侯

内容

《宋·游酢文集》①卷六有游酢的三封答书,即《答谢显道论学书》《答胡康侯借佛书<周易>》和《答吕居仁辟佛说》。然而,查阅清四库全书本《游廌山集》、同治六年(1867)游氏和州官舍本《游定夫先生集》和宋集珍本丛刊本《游廌山先生集》,均无此三书。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疑虑丛生,从而对此三通答书的真伪产生怀疑。
  一、答谢显道论学书
  此书原文如下:
  承谕进学加功处,甚善,甚善。若欲少立得住,做自家物,须著如此。迩来学者何足道,能言真如鹦鹉也。富贵利达,今人少见出脱得者,所以全看不得,难以好事期待也。非是小事,切须勉之。透得名利关,便是小歇处。然须藉穷理工夫,至此方可望有入圣域之理,不然休说。②然而,查阅宋人文籍,此文作者实为书题中的“谢显道”而非游酢。谢显道即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号上蔡。从程颢、程颐学,与游酢、吕大临和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
  最先曾在各种场合引用谢良佐这封书信的是朱熹。他在《答任伯起》书中说:“详观来谕,似有仰人鼻息以为惨舒之意,若方寸之间日日如此,则与长戚戚者无以异矣。若欲学道,要须先去此心,然后可以语上。上蔡先生言‘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今之士大夫何足道?能言真如鹦鹉也。’不知曾见此书否?”①在他所编的《上蔡语录》卷下中收录了谢氏给胡康侯的小简,其中就有如下内容:
  承谕进学加功处,甚善甚善。若欲少立得住,做自家物,须著如此。迩来学者何足道,能言真如鹦鹉也。富贵利达,今人少见出脱得者,所以全看不得,难以好事期待。他非是小事,切须勉之。透得名利关,便是小歇处。然须藉穷理工夫,至此方可望有入圣域之理,不然休说。②
  对照以上《宋·游酢文集》,除有个别字有小异外,内容几乎全同。
  朱熹的弟子祝穆编纂的《古今事文类聚》后集卷四十三、南宋无名氏所编《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三十一,此书信也被全文收入。《古今事文类聚》题目作《答胡康侯书》,作者为“谢显道”,③《群书会元截江网》题目作《答胡康侯简》,列于谢上蔡名下。④在宋人李幼武编纂的《宋名臣言行录》中,也选录了谢良佐的这段话。⑤
  通过以上宋人文籍的著录,可知这封书信作者应为谢良佐,书题应为《答胡康侯书》,而非“答谢显道论学书”。
  二、答胡康侯借佛书《周易》
  此书全文如下:
  《易》书非佛书也。佛自立一说,使人割其所亲,独立于空寂之地。爻象彖系,何尝无人伦哉!某欲拜孔氏庙,不宜以佛书加之于《易》。①
  与上封书信相同,此信亦不见于四库全书本《游廌山集》、同治六年(1867)游氏和州官舍本《游定夫先生集》和宋集珍本丛刊本《游廌山先生集》,在《游酢文集》中亦无出处,可以说是来路不明。
  胡康侯即胡安国(1074—1138),字康侯,谥文定,后人称武夷先生,建州崇安(治所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胡安国是一位研治《春秋》学的大家,代表作《春秋传》,从元皇庆二年(1313)开始,就与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等成为科举考试的法定经本。朱熹评价他的《春秋传》成书说:“准则之以《语》《孟》,权衡之以《五经》,证据之以历代之史,穷研玩味,游泳沉酣者三十年。”②朱熹认为,作为程门的私淑弟子,胡安国虽“不及二程之门,而三君子皆以斯文之任期公”。三君子,指谢良佐、游酢和杨时。③当今学者甚至认为,胡安国“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杨时、游酢,在理学发展史上处承上启下地位”。
  从上文的书信内容看,是胡安国要向游酢借《周易》,并称《周易》为佛书,于是游酢写了这通短札。信中答复说《周易》不是佛书,而是儒学著作。探究“爻象彖系”的《周易》,与“割其所亲”“无人伦”不讲尊祖敬宗的佛教断然不同,不宜将《周易》视为佛书。从内容来看,这些说法并没有错,问题在于,以胡安国这样一位大学者,居然会把传统的儒学五经之一的《易经》误为佛书,这可能吗?如果真是这样,朱熹评价《春秋传》,称胡安国曾“权衡之以《五经》”,岂非虚妄之言?
  三、答吕居仁辟佛说
  此书原文如下:
  儒者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尽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释氏谓世间虚幻,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异,而声可入,心可通。此其说之谬妄矣。吾道岂若是哉!敢以管见陈白。①
  吕居仁(1084—1145),名本中,居仁为其字。寿州(治所在今安徽省寿县)人,吕好问之子。朱熹在《伊洛渊源录》中,录有游酢答吕本中的另一封答书。其文如下:
  游定夫后更为禅学。大观间本中尝以书问之云:“儒者之道以为父子、君臣、夫妇、朋友、兄弟,顺此五者,则可以至于圣人。佛者之道去此然后可以至于圣人。吾丈既从二程先生学,后又从诸禅老游,则二者之间,必无滞阂,敢问所以不同何也?”游丈答书云:“佛书所说,世儒亦未深考。往年尝见伊川先生云:‘吾之所攻者迹也。’然迹安所从出哉?要之,此事须亲到此地,方能辨其同异。不然,难以口舌争也。”游定夫尝言:“前辈先生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之甚。其所以破佛者,乃佛书自不以为然者也。”②
  以朱熹《伊洛渊源录》所录对照《宋·游酢文集》,除了第一句“儒者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几乎全同之外,其余均大不相同,但在文意上,这两封书信并不矛盾。认为是否坚守五伦之道,是儒与佛的根本区别,表述得明白无误。由此推断,可能当年游酢写给吕氏的书信是前后相衔的两段,《伊洛渊源录》为第一段,《宋·游酢文集》所录为第二段。
  四、小结
  通过以上考证,被收入《宋·游酢文集》的三封答书,至少有两封并非游酢所撰。我们知道,历史文献是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建立在错误的文献基础上的研究,其结论难免就会让人不能信服。如高令印先生的《游酢评传》在评价游酢的政治思想时,就引用了上述第一封书信,将本应是谢上蔡所说的“透得名利关,方是小歇处”作为游酢思想的佐证;①在评介游酢的儒佛之辨时,又引第二书,即《答胡康侯借佛书<周易>》。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程利田的《道南首廌山》一书中。②
  须知,历史文献准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对历史人物的价值判断。所以,对前人所遗留的历史文献作一些考辨,有时还是很有必要的,我认为。
  (本文载《朱子文化》2015年第5期)

知识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本书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等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胡康侯
相关人物
吕居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