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与书院建设的朱门弟子陈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41
颗粒名称: 关注民生与书院建设的朱门弟子陈宓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5
页码: 370-3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宓是嘉靖时期的官员,他在南康担任知军期间,面临严重的灾荒。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帮助灾民,包括减免赋税、提供食物和工作机会等。他还重建了白鹿洞书院,与学生们进行学术交流。陈宓的这些举措展示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他以民为本、爱民如子的理念。
关键词: 陈宓 名宦 嘉靖

内容

陈宓(1171—1230),字师复,号复斋,莆田人,乾道间丞相陈俊卿第四子。淳熙十年(1183)十月,朱熹因赴泉州吊友人傅自得之丧,归途曾馆次于陈氏仰止堂,陈宓因与其兄守、定于此时同学于朱熹。①嘉定初,以父荫历泉州南安盐税,主管南外睦宗院,知安溪县。嘉定七年(1214),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上言三事:“一宫闱仪范未正,二朝廷权柄分夺,三政令刑赏舛逆。”且直言:“人主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心贵乎公,台谏之言贵乎直。”②为时人所称道。
  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官师志·名宦》有陈宓的传记资料说:“陈宓,字师复。莆田人,丞相俊卿之子。嘉定间知州事。时大旱疫,蠲逋数十万,且驰新输三之一。躬率僚属,持钱粟药饵户给之。仿白鹿洞规制,创延平书院,延明(名)儒主教事,置田以赡生徒。(其)他善政尤多。”寥寥不足百字的一段文字,实不足以阐明陈宓的历史功绩。以下仅从民生和书院建设这两个方面,做一阐述。
  ①〔宋〕陈宓:《黄勉斋先生云谷堂记》云:“某少时侍先公正献,每令诵文公朱先生书。淳熙间先生来访先公,于敝庐今仰止堂即其寓馆。某时与弟宿立侍,未有知也。厥后思见先生而不可得,闻勉斋黄先生尽得其道,宦游江浙又不可得见。嘉定丙子岁,某自外府丞丐外,得垒南康道,出建阳,拜朱先生像于考亭精舍,遂获拜黄先生师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319册,第344页。)
  一、以民为本,爱民如子
  陈宓继承了朱熹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在各地担任地方官,就有了将这种思想付诸实践的机会。历史有惊人的巧合,嘉定九年(1216),陈宓出任江西南康知军,与朱熹当年任南康军相似,陈宓也遇上了大灾荒,从而使他在南康的治绩,几乎就是朱熹在南康的重演或再现。
  陈宓在《初到南康示诸邑令》诗中说:“田里三年两旱干,茅檐十室九饥寒。殷勤此日无他事,好把斯民子样看。”①“好把斯民子样看”,说的就是要爱护当地民众,要爱民如子。《宋史·陈宓传》记载说:“(南康)岁大侵,奏蠲其赋十之九。会流民群集,宓就役之,筑江堤,而给其食。时造白鹿洞,与诸生讨论。”《宋元学案·沧洲诸儒学案》也载:“出知南康军,岁大祲,奏蠲其赋十九,令流民群集就役,以筑江隄,给食活之。与诸生讲论白鹿书院。”而减轻徭赋,以工代赈修建江堤,重开白鹿洞书院,与诸生讲学等,正是朱熹知南康的主要政绩。
  嘉定十四年(1221),陈宓从南康改任南剑知州,到任伊始,就召集属下的各县长官,宣布他的施政纲领,就是“以民为本,爱民如子”。这表现在其《初到延平会四邑宰》的三首七言绝句中:
  经岁旱荒仍疾疠,字子职业合何如?
  去年欠负都蠲了,好把新租议减除!
  郡县本来同一体,何须催赋属州家?
  如今已许从民便,升斗须防颗粒加。
  是邦凋瘵古来无,只为从前有羡馀。
  第一切须除此弊,庶几民力少能舒。①
  四邑,指的是南剑州属下的将乐、顺昌、尤溪、沙县四县。邑宰,即知县。这三首诗,第一首是说由于连年旱灾,加上疾病流行,作为地方长官,应如何抚字百姓呢?首先要从减轻赋税开始,先把去年的欠负都减免了,再说如何减除今年的新赋。第二首强调“从民便”,不得滥收多收钱粮;第三首讲革除积弊,以舒民力。这三首诗读来感觉全是大白话,谈不上有何艺术性,但却颇具性格,尤其是第一首“去年欠负都蠲了,好把新租议减除!”明白如话,而斩钉截铁,显示了陈宓作为州长官,在处理事关民众利益的政务时所独具的魄力和果敢作风。
  为了减轻旱荒的影响,陈宓曾率僚属赴延平溪源庵祈雨。他有《往溪源祈雨赓李司法鉴韵》二首,其二云:
  一春雨脉发清泉,何以平畴旱欲燃?
  太守自惭无善铃,政齐朝夕谩祈天。②
  《延平六月祈雨感应赓林堂长韵》:
  唤起神龙百里来,中肠一夜九萦回。
  天心自为民心动,多谢诸贤举贺杯。③
  对陈宓在南剑州的治绩,弘治《八闽通志》卷三十八《秩官志·名宦》有如下揭示:“时大旱疫,蠲逋赋十数万,且驰新输三之一,躬率僚吏持钱粟药饵,户给之。仿白鹿洞规制剏延平书院,延明儒主教事,置田以赡生徒,其他善政尤多。”
  陈宓之关注民生,在以朱熹为首的考亭学派中并非个别现象,而是这个学派的一个优良传统。
  为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朱熹针对封建统治阶级在赋税方面的各种弊端,曾尖锐地指出,儒家“民为邦本”的学说不明于时,“天下事决无可为之理。”①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补偏救弊的主张和措施。如主张“薄赋”“省赋”,反对重敛,努力杜绝各种不合理的“杂派”,等等。
  作为一个教育家,朱熹的以民为本思想,也充分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朱子语类》记载他曾对学生说:南宋初有一个名臣叫王十朋,他在泉州任知州时,一到任,就把下属的七个县的县令请来,在劝酒的时候,写了一首诗:九重天子爱民深,令尹宜怀恻怛心。今日黄堂一杯酒,使君端为庶民斟!②七个县的县令无不为之动容。王十朋为政甚严,而能以至诚感动人心,所以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敬重和爱戴他。离任的时候,来送他的父老乡亲成千上万,至今(朱熹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泉州人仍怀念他如父母!朱熹讲这个故事,当然是希望他的学生,今后如果有从政的机会,能够以王十朋为榜样,做一个爱民的好官。
  朱熹逝世八年之后,嘉定元年(1208)正月,他的学生黄榦赴临川任知县,遇上旱荒和蝗灾,民艰于食。黄榦为之平粮价,宽征敛,民赖以安。嘉定八年(1215),黄榦在汉阳知军任上,遇上大旱岁饥,他竭力为荒政,发常平以赈。旁郡饥民闻讯,辐凑而至者惠抚均一。嘉定十年(1217)四月,黄榦任安庆知府。为了御敌,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攻击,动员安庆全城军民同心协力共筑安庆新城。两年之后,金兵大举进攻,两淮一带的州县如光州、蕲州等均被攻破,唯安庆无恙。其后洪水又暴涨,城墙巍然屹立,全城百姓无一受损。安庆民众交口称颂:“不残于寇,不蹈于水,生汝者,黄父也!’(《宋史·黄榦传》)在安庆,至今仍有《知府黄榦》黄梅戏在舞台上演出。
  朱熹逝世二十三年后,即嘉定十六年(1223),他的私淑弟子真德秀被任命为湖南安抚使兼潭州知州。到任之初,即宴请属下12个县的邑宰于湘江亭,也作了一首诗:
  从来守令与斯民,本是同胞一体亲。
  岂有脂膏供尔禄,不思痛痒切吾身?
  此邦祗似唐朝古,我辈当如汉吏循。
  今夕湘亭一巵酒,重烦散作十分春。①
  在诗中,真德秀提出了官与民是“同胞一体亲”的关系,而百姓又是以“脂膏供尔禄”的衣食父母,所以,他希望下属官员都能做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痛痒切吾身”的“循吏”,也就是好官。
  真德秀有一个学生,叫王遂,号实斋。他担任平江知府,一到任,效仿其师所为,也作了一首题为《会两倅六邑宰》的诗:
  守令张官本为民,恫瘝无异切吾身。
  但令六县皆朱邑。何必黄堂有信臣?
  田里要须兴孝弟,闾阎谨勿致嚬呻。
  与君共举一杯酒,化作人家点点春。②
  在诗中,恫瘝是病痛,这里指人民的疾苦;朱邑是西汉中叶庐江舒城人,二十多岁时任桐乡的一个小官,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闾阎,是里巷内外的门,这里指民间;嚬呻,是痛苦的呻吟。“闾阎谨勿致嚬呻”,是说民间没有痛苦的呻吟。他所期望的,当然是处处都有“化作人家点点春”的欢乐笑声!
  这几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提倡执政者要爱护百姓,关注民生。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朱熹以民为本的爱民思想,就是这样,通过他的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作为朱子理学的传人,陈宓在担任南康、延平地方官时的所作所为,正是朱熹民本思想的传承和落实。
  之所以要在此详述朱子学派的民本思想和实践,是因为近现代以来,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说宋明理学家只会空谈心性,不能经世济民;更有甚者,竟然把中国从近代以来落后的原因全部归罪于程朱理学。这其实是有悖于,至少是部分有悖于史实的。
  二、创建书院,传播理学
  创建延平书院,是陈宓知南剑的重要政绩。他率先捐献了两个月的俸禄作为启动资金,“继节浮费,以落成之。”①
  对这所书院的始建时间,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二《学校志》记载说:
  延平书院,在府城南九峰山之麓。中有祠,祀李文靖公。左右翼以廊庑,前而南有门。嘉定二年郡守陈宓以延平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贤讲道之乡,因仿白鹿洞规式建书院为奉祠讲学之地。院有礼殿,以祀先圣先师,有祠堂,以祀四贤,又及周、张、二程,廖德明、黄榦诸贤……其后郡守傅康、陈韡又有建置。端平间,敕延平书院额,有阁有堂,斋有濯缨、闻傊、光风霁月亭,有风月桥,后圯坏。郡守董洪修复。元末毁于寇。国朝知府俞廷芳始建堂专祀李侗……①
  在这段话中,“嘉定二年”的记载是错误的,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据同一嘉靖《延平府志·官师志》的记载,嘉定间的十七年中(1208—1224)任南剑知州的共有11位,陈宓名列第九,以“嘉定二年”计,陈宓的前八任的任期就必须全部集中在嘉定元年(1208)这一年之中,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二是据《宋史·陈宓传》:“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寻迁军器监簿。(嘉定)九年,转对言……归。在告日,擢太府丞,不拜,出知南康军。……改知南剑州。”这里出现了“嘉定七年”和“九年”两个纪年,由此可知,陈宓知南剑州必在嘉定九年(1216)知南康军之后。
  明周伟《白鹿洞书院志》卷三载:“陈宓,字师复,莆田人,丞相俊卿之子。少为文公门人。嘉定间知南康军,有政声。公暇即造白鹿洞,与诸生讲学。今洞中石刻多其余迹。”②而据《白鹿洞书院新志》载,书院中有嘉定十一年(1218)陈宓所题“流芳桥记”摩崖石刻。流芳桥,又名濯缨桥。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五《文志二》:“流芳桥志:新安朱侯在郡,建桥白鹿之东南陬,面直五老,溪流绀洁,未之名。同游江西张琚、罗思、姚鹿卿,闽张绍燕、潘柄,郡人李燔、胡泳、缪惟一,会讲洞学毕,相与歌文公之赋,特名之‘流芳’,既揭楣间,因纪岸左。嘉定戊寅(1218)四月丙午,莆阳陈宓书。”③同一志书又载:“自洁亭志:朱文公尝书此以名洞之溪,今逸其迹。嘉定己卯(1219),莆田陈宓谨书。”④
  以上仅是志书的记载,2011年10月19—20日,在庐山白鹿洞书院召开“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研讨会”期间,我寻找到文中提到的摩崖石刻,惜已被岁月磨蚀,青苔遮蔽,漶漫不清矣。会后,蒙江西社会科学院胡迎建研究员惠赐两方石刻拓片图像。一方书“流芳,嘉定戊寅重五日莆田陈宓书”(图1),一方书“新安朱侯在建桥白鹿洞之东南陬,面直五老,溪流绀洁,未之名。同游江西张琚、罗思、姚鹿卿、闽张绍燕、潘柄、郡人李燔、胡泳、缪惟一会讲洞学毕,相与歌吟文公之赋,得名流芳。既揭楣间,因纪岸左。嘉定戊寅四月丙午莆阳陈宓书”(图2)。
  根据以上史料,特别是《白鹿洞书院志》和摩崖石刻拓片,可以推出陈宓知南剑州应在嘉定十二年(1219)之后的某一年,具体应是哪一年呢?这在南平志书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今南平市郊的石佛山中有一方陈宓游记石刻,约两百多字,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石刻全文如下:
  仆到郡几半载,捄(救)遇不给。闻延平山水之胜者,距城十五里,曰石佛之山。日与郡人罗自口知贵州、三山潘谦之、杨士训、赵季仁、乡人王子贤同游。……遂书于壁。嘉定壬午,莆田陈宓。知事懋功立。
  壬午为嘉定十五年(1222),虽然此石刻署年而不署月,但从他的诗《延平六月祈雨感应赓林堂长韵》来看,此六月祈雨应是他在石刻中所说的“捄遇不给”所采取的救灾“措施”之一。由六月加上“几半载”,由此推断陈宓赴南剑任是在嘉定十四年(1221)六月左右。而在救灾之时,是无暇顾及书院建设的,故延平书院的创建,应在陈宓到任之后的第二年,即嘉定十五年(1222),而不是嘉靖《延平府志·学校志》中所说的嘉定二年(1209)。
  陈宓于嘉定十五年(1222,朱熹逝世22年之后)在九峰山模仿白鹿洞书院的规制,创建了延平书院。据陈宓自述,书院建有“礼殿,旁祀杨时师生遗像,以慰往来士君子之思。分立四斋,以聚生员。薄储廪给,以侍读书修身,不屑课试之士”①,并仿照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以教诸生。在书院中祀奉延平四贤,并上溯到周、张、二程,下延至朱熹的学生廖德明、黄榦等。延聘朱熹考亭书院门人蔡念成为山长,李燔(弘斋)定学规,并购置学田,以赡生徒。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志书记载延平书院与延平四贤有关,说延平四贤曾经在延平书院留下足迹,此说与史实不尽相符。因为陈宓创建书院时,四贤均已去世,就连四贤中年代最晚的朱熹也已去世22年之久。但延平书院的确又与延平四贤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创建者陈宓就是四贤的嫡传,此书院就是为弘扬他们的理学思想而建,体现了杨、罗、李、朱道南一脉的传承,故书院又有“道南书院”之称。二是与李侗关系尤为密切。因为由此上溯50多年前,李侗曾经在九峰山创立过剑溪草堂,传播理学。因此延平书院之“延平”,乃是为纪念和弘扬“李延平”理学的书院,而非仅仅是因其地处“延平”之故。她与九峰山的理学文化存在深厚的渊源,陈宓创建延平书院,就是为了使儒家道统在延平的延续。
  书院建成,陈宓写下了《延平书院落成柬诸友》绝句两首:
  当日二程门下士,独分此道过来南。
  百年世事相传处,书院天生着剑镡。
  群峰九叠势来雄,直作吾儒五亩宫。
  隔断市计才一水,读书如坐万山中。①前一首是说,游酢、杨时程门立雪,理学南传,在陈宓之前已有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数代百年的传承,在南剑创建书院是“天生”,即天经地义的事。后一首描绘了延平书院的地理位置——与南平市延平区一水之隔,处于九峰山的怀抱之中,周围又有群山环抱。
  在《次李弘斋韵送任宰一龙》诗中,陈宓说:
  近日延平创小斋,四方佳友为朋来。
  虽为书上究余味,更要心中绝尘埃。
  健德千年期不已,高标万变讵能推?
  直须义利途中辨,宁使饥肠屡隐雷。②诗中表明了陈宓办学的宗旨,是要以朱熹的正心术,明义利,坚持存理灭欲的理学思想,以端正世风。
  陈宓创建的延平书院,是闽北最早的以官方名义创建的书院。
  有意思的是,朱熹当年重建白鹿洞书院,为了得到最高统治者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曾连续上札坚请宋孝宗御书赐额,陈宓则有意模仿其师所为,也上了《申请延平书院敕额札》。札文说:窃谓事有关于斯文之统纪,风化之本原,守臣之所当上闻也。惟道
  统之传,远自羲黄,迄于孔孟,秦汉以来,不绝如线。至皇朝之盛治,有濂溪周敦颐、明道程颢、伊川程颐相继挺出,而孔孟之统以续,二程传之杨时,杨时传之罗从彦,罗从彦传之李侗,李侗传之朱文公熹,而其益盛。①
  作为朱子学的传人,陈宓在《申请延平书院赐额札》中揭示了杨、罗、李、朱道统相传的师承关系。在这篇奏札中,他还从四人的地域关系进一步揭示他们的道统之传。他说:
  杨时、罗从彦实本郡将乐人(这里不准确,罗系沙县人);李侗,剑浦人;朱熹虽居邻郡,亦生于本郡尤溪之寓舍。伏自汉唐以来,几二千年而未有与道统之传者,今以斗大之州,不数十年之内,出而宗主斯文者有四,岂惟一邦之创见,实皇朝之盛美也。因此,他希望“朝廷特赐敷奏,乞赐延平书院四字为额”②。
  延平书院,因杨时道南之传的关系,书院内设有“道南堂”;陈宓曾在堂中向学生阐释仁说,③故又名道南书院。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三十有《李延平道南书院》七绝一首,描写的是诗人途次延平,访问延平书院的所见所闻与感想。诗云:
  延平剑跃蛟龙窟,湆澹滩危滟滪堆。
  二事听来皆野語,道南书院重徘徊。④
  刘克庄《赵教授墓志铭》载:“复斋陈公来守延平,作道南书院,聘梅坞林处士羽为堂长,湘泉命君往师焉,复斋于诸生中独喜君,清明秀敏,期之甚远。”①由此可知,延平书院当时又有道南书院之称。梅坞林处士羽即林学蒙,一名羽,字正卿,号梅坞,福州永福(治所在今福建省永泰县)人。初从学于朱熹,卒业于黄榦。②《道南源委》卷三载其事迹云:“初从朱子游,后卒业于黄勉斋。伪学禁起,筑室龙门庵下,讲明性命之旨。陈师复守延平,作道南书院,聘为堂长。朔望设讲席,执经帖然,座下者常百余人。及师复去任,公亦浩然引归,诸生挽留之,不可。生平识趣高明,文足以发义理,行足以激贪懦。……著《梅坞集》。弟学履,字安卿,亦朱子门人。”
  在延平书院任山长的,还有邓邦老、李燔、林羽、蔡念成、杨复、余道夫、李伯武、赵师恕等。《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二十二“山长邓先生邦老”条下载:“邓邦老,以字行,将乐人。朱子门人陈宓守延日,以邦老道徳隆重,而且耆年,延入书院与李燔、林羽、蔡念成、杨复、余道夫、李伯武、赵师恕为堂长。”③
  此后,在延平书院任山长的,还有虞师宪和叶继与,虞师宪事迹难以详考。南宋诗人仇远有一首题为《送虞师宪赴延平书院山长》的五言诗,南平地方志书上失载,移录于下:
  我师文靖公,一传子朱子。佩服中庸书,静中识根柢。
  秋月湛冰壶,莹彻无瑕滓。延平建精舍,盛德宜世祀。
  君往坐皋比,文行成粹美。秋风送书船,南上二千里。
  讶君来何暮,衿佩争倒屣。鸣道铎方振,问字酒已俟。
  九京如可作,文靖公亦喜。予友有黄功,昔分教于此。
  颇知文风盛,十室九儒士。是行若登仙,剑气炯青紫。
  只恐席未温,思归慕园绮。①
  诗中的“文靖公”,即“子朱子”的老师李侗,因后世谥其为“文靖”而得此称。叶继与,泰宁县人。其父名叶必茂,字君选,号此堂,官太学录。事迹见黄仲元《太学录此堂叶公墓銘》,文中提到叶氏有二子,“长继与,南剑路延平书院山长。”②
  宋端平年间(1234—1236)延平书院获宋理宗赐额,成为福建第一所获此殊荣的书院。由是,延平书院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所皇家承认,并予以坚决支持的官办书院。很显然,他所聘请的山长蔡念成,也就成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委派的学官。正因如此,嘉靖《延平府志》卷九《官师志·名宦志》中就有了蔡氏的生平小传,云:“蔡念成,九江人。嘉定初(这个“初”字,不准确,理由与前述延平书院创建于“嘉定二年”之误相同)长延平书院。学博而精,行谊尤明粹,一时学者倚为斯文植杆。西山真德秀帅长沙,亦来预讲,冠履趋跄,弦诵洋洋闻朝夕。”
  对陈宓的师从,《宋元学案》将他与其兄长陈守、陈定同置于《沧洲诸儒学案》中,在文中仅以“长从黄勉斋榦”一语带过,而在《勉斋学案》中,对其又只字未提。《道南源委》卷三中也只是说:“长从黄勉斋游。称其胸怀坦然,无一毫私欲之累。”这就影响了今人对其为学的基本认识。
  而在黄榦的《勉斋集》中,有不少文字,可以为我们增加这一方面的认识。《勉斋集》卷十三有《复陈师复》书八通,内容涉及论学与政事,附集中有陈宓记语录《读〈中庸〉纲领》,下有小字注“分六段授陈师复”。陈宓的学业与政事,均为黄榦所赞许,认为“论当世志道之士,真西山、李贯之与先生(指陈宓)三人而已”③。黄榦在《复陈师复监簿》书一中说:
  忽闻执事志道之笃,立行之高,乃如此,喜跃不能自胜。想先师九
  原之下,亦当为之击节,喜吾道之有传也。①这是对陈宓在嘉定七年(1214)入监进奏院,上封事慷慨尽言,抨击时政:“大臣所用非亲即故,执政择易制之人,台谏用慎默之士,都司枢掾无非亲昵,贪吏靡不得志,廉士动招怨尤,此朝廷权柄有所分也”②之论的褒扬。
  在延平,陈宓政事之余,也每赴书院讲学,今存《南剑道南堂仁说》一篇。在文中,他提出了“学者朝夕所当讲论致知力行者,曰仁而已”,以此实践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的观点。他认为,“《论语》之所以言人者,虽若多端,而其要不出乎文公之六字。”“不言心之德则无以知仁之为体所该者广,不言爱之理则无以知仁之所以得名之实。”③
  陈宓在南剑,还有一事在此不能不提,据《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④陈宓于嘉定十三年(1220)在延平刻印黄榦《孝经本旨》一书。《年谱》载:“初,文公(朱熹)尝欲掇次他书之言,可发明《孝经》之旨,别为外传而未暇,为今先生之为此书,盖成其志也。门人陈宓刊于延平。”此为陈宓在延平刊刻图书,传播朱子理学的惟一记载。但刊刻年代恐有误,应为嘉定十四年(1221)或十五年(1222),理由上文已明之。
  陈宓共当了六年的延平知府,何以知之?有诗为证。其《掬水锡壶》诗说:“昔在延平府,泉声日夜闻。六年归故里,一缕忆晴云。”⑤一句“六年归故里”,把陈宓在南剑的任职时间表露得明白无误。
  南剑知州是陈宓的最后一个实职,此后不久,他上书请致仕,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卒。他的最著名的人生格言是“居官期如颜真卿,居家期如陶潜。
  又深爱诸葛亮‘家无余财,库无余帛’,庶乎能蹈其语者”①。著作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钞》《续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现存《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附录》一卷。
  (本文系2011年11月由中华朱子学会等在白鹿洞书院召开的“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收入陈来主编:《哲学与时代——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知识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本书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等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

阅读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