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阐扬朱子学的元代名儒陈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33
颗粒名称: 在武夷山阐扬朱子学的元代名儒陈普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294-3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普是一位能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朱子理学,并在普及和传播朱子学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他通过描述武夷美景来形容朱子学的历史功绩,并以清晰明了的方式解释了朱子学中的难点,如太极理的关系。此外,他还能将孔孟传统儒学和程朱新儒学结合起来传授给学生。
关键词: 陈普 朱子学 朱子理学

内容

陈普是与元代福建名儒熊禾(1247—1312,字去非,号勿轩)齐名的福建理学家。清何瀚《武夷山志序》说:“崇(安)为宋名贤大儒钟灵之处,历代讲学传道于九曲中者,绵绵绳绳,……迄朱文公开紫阳书院,四方向道者云集,诸贤儒相继星拱,……终宋之世,诸名贤之行藏出处,皆名山所托重者也!后乎宋者,元则有杜清碧于平川结思学斋、怀友轩,授徒讲学,名闻朝野。时有陈霍童居武夷修明朱子之学,从游者数百人,称石堂先生。”①其中,杜清碧指的元代隐居在武夷山的杜本(1276—1350,字伯原,号清碧,江西清江人,寓居武夷,元代文学家);而“居武夷修明朱子之学”“称石堂先生”的“陈霍童”,即陈普。比较而言,杜本的成就主要侧重在文学上,在理学方面,几无著作传世,而陈普的成就则主要在理学上,故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在福建理学发展史上,杜本可略而不提,而陈普则不容忽视。
  陈普(1244—1315),字尚德,号惧斋,又号石堂,福建宁德人。宁德有“天下第一洞天”之誉的霍童山,故又称“陈霍童”。陈普师承韩翼甫(恂斋),韩是朱熹高弟辅广的学生。入元后,陈普成了朱熹学派在元朝福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在元朝生活了四十六年,元朝政府曾三次请他出山做官,他坚拒不受,并在讲学的书院中高悬“志不仕元”的横匾以明志,坚守民族气节,为后人所传颂。陈普三次拒绝元朝政府的任命,即使是官学教授这样的职务也予以回绝,但却十分乐意在各地私立书院中担任教职。他最早曾应建阳刘熙(纯父)之聘在刘氏云庄书院任教,后又应熊禾之邀在建阳鳌峰书院担任教职。在此期间,他还在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著名书院为诸生讲明朱子理学。之后,又赴江西德兴,在初庵书院执教。晚年在莆田各大书院讲学十八年,每年登门求教的弟子多达数百人。
  陈普在建阳、武夷讲学,能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说朱子理学,在普及与传播朱子学方面有重大贡献。如对朱子学的历史功绩,他以描述武夷美景为喻说:
  虹桥一断几千龄,亲手文公再造成。
  何事游人尚迷路?乱寻无楫渡船撑。
  下有小注云“首句言道丧千载,二句言文公续之,末言百家昧之”①。一首七言绝句,把朱子继绝续断、继往开来的历史功绩,以及世人对此仍然迷茫且表示不可理解之意,表述得十分明白。
  再如“太极理”,是朱子学的一个难点。太极和理是什么关系?太极和无极又是什么关系?这在朱子理学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陈普用几句话就把这些深奥的道理阐释得明白无误。他说:
  太极,道也。以其无形之可见,无声之可闻,故谓之无极。周敦颐先生怕人将太极为块气看,故以太极之妙示人,加此二字于太极之上,不过谓其无而实有,有而复无形声之可闻,故曰“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盖文理当然,非太极之上又别有一个无极也。太极即道也,可以心见,而不可以目见,可以心闻,而不可以耳闻,故谓无极。②
  这段话的大意是,所谓太极理,太极就是“理”,是形而上的“道”,因其看不见(无形),听不见(无声),故又称“无极”。周敦颐为了使学者不要把太极误以为是某一种具体的物体(块气),故以无极来解释太极,以此来解说太极说其“无”“而实有”,说其“有”“而复无”(无形声之可闻)的特性。所以,太极就是形而上的道,眼睛看不见,可以用“心”来见,耳朵听不见,可以用“心”来听,所以又称为“无极”。这与其在《答谢子祥无极太极书》中所说“无极太极,只是一个,非有二也。有物必有则,有形必有性;则各有所至,性各有所极”①是完全吻合的。
  又如,孔孟传统儒学讲“仁”讲“礼”,程朱新儒学讲“理一分殊”,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传授给书院诸生的,在元代儒者中,应该说,并不多见,而陈普则是其中难得的一位。他说:
  晦翁、黄、杨三礼之书,士无习者,而去非独能以此为先务,而游息其间,所以为仁,孰要于此。六经、四书可讲明者何限,而仁者万殊之总会,礼者,万理之节文。事事穷其节文,则其总会处可以渐而融贯,故礼明则无不明矣,礼得则无不得矣。②
  “晦翁、黄、杨三礼之书”,指的是由朱熹所撰,而由其高弟黄榦和杨复续成的《仪礼经传通解》。在朱熹所有著述中,此书较为晚出,故在宋末元初的知识界中,研习者不多。在晚宋,可书者为黄榦及其弟子赵师恕(季仁)。其特点表现为将朱熹的礼经学说从书本走向生活,向形态化的社会文化转型。而赵师恕则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者。他在任余杭令时,就曾以朱熹的礼学来移风易俗。嘉定十三年(1220)五月,又在福州“率乡党朋友习乡饮酒仪于补山,先生(黄榦)以上僎临之”。故黄榦又于其年六月有《赵季仁习乡饮酒仪序》一文。赵师恕将高奥艰深的朱子学说与民众日常生活习俗相结合,以此向民间普及,故其师黄榦对他有“宦不达而忘其贫,今不合而志于古”①的评价。文中的补山,即福州于山的补山精舍,本为佛家接待达官贵人、迎来送往的场所。赵师恕邀请黄榦率门人在此讲学,又率门人、乡党友人在此习乡饮酒仪,实为黄榦为修《礼书》的一次演习,也是其以古礼来移易民俗的一次尝试。
  而在元初的福建朱子学派中,熊禾继承了黄榦的礼经学思想,在其重建的建阳鳌峰书院中,教导诸生以此书为课本,由习礼而识仁,以求“所以为仁”之理,因此得到陈普的肯定,赞其“独能以此为先务,而游息其间”。
  朱熹说:“此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盖此万理之原,万事之本,且要先识认得,先存养得,方有下手立脚处。”②“如《大学》致知、格物,所以求仁也;《中庸》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力行,亦所以求仁也。”③“万理之原,万事之本”,此为朱熹释仁的重要观点。朱熹释礼则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论语集注·学而》)了解了朱子的观点,再来看陈普的解说,就知道陈普之说,已将识礼求仁,“事事穷其节文”的礼学实践视为“万理之节文”,与“万殊之总会”的仁,构成了理一分殊的关系。这一点,在其以《礼乐》为题的诗句中也可得到印证。他说:“礼只是制度,乐只是和顺;礼只是序,乐只是和。故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合同而化,而乐兴焉。”④“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说的就是以仁为本的众礼与仁所构成的“一本”与“万殊”的关系。
  又如,“不远复”是绍兴十七年(1147)十二月,刘子翚临终之前,向朱熹传授的“《易》为入德之门”,而“不远复”三字符又为修身之要的重要学术观点。朱熹在《屏山先生刘公墓表》中记刘师教导说:
  “……抑吾于《易》得入德之门焉。所谓‘不远复’者,则吾之三字符也。佩服周旋,罔敢失坠。于是尝作《复斋铭》《圣传论》,以见吾志。然吾忘吾言久矣,今乃相为言之,汝勉哉。”熹顿首受教。居两日,而先生没。①
  在《易经》中,复卦为上经第二十四卦。其初九为“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象》曰又云:“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对此,北宋理学家程颐的解释是,“惟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②,“不远而复者,君子所以修其身之道也。学问之道无他也,唯其知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③而刘子翚则认为:
  易固多术,或尚其辞,或尚其变,或尚其象,或尚其占,皆用也。尽其本,则用自应。何谓本,复是已。尝窃为之说曰:学《易》者,必有门户,复卦,《易》之门户也。入室者必自复始,学《易》者必自复始得是者,其惟颜子乎,不远而复称为庶几,盖本夫子尝以复礼为仁之说告之矣。颜子躬行允蹈,遂臻其极,一已既克天下归仁,复之之功至矣。④
  在如上引文中,程颐只是把复卦视为修身的方法之一,刘子翚则不仅将其作为修身的方法,而且提而升之,将其视为《易》学的根本,而其核心则是“复性”,此复性即孔子所提倡而由颜子所身体力行的“克己复礼”。故刘子翚在《跋浩然子》一文中又进一步指出:
  学《易》者必有门户,复卦,《易》之门户也。入室者当自户始,学《易》者当自复始。克己复礼,颜子之复也。……是知复之一义,为闻道之要言,进德之捷径。①
  陈普对此复卦有其独到的体会,他在以“复”为题的诗句中说:“人心已纵而复收,道心已失而复还”②,所言可谓简洁明了,而又准确无误。
  陈普在武夷山泛舟九曲之后,对朱熹的《九曲棹歌》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体会,他把这种体会撰成《武夷棹歌注》一卷。他认为,朱熹的《九曲棹歌》并非只是写景,而“纯是一条进道次序,其立意固不苟,不但为武夷山水也”。故陈普从朱熹的九曲诗中,力图寻找和辨析他的理学思想,是陈普编注此文的主旨。陈普的这一观点,后来流传到朝鲜,在朝鲜的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尹轸暎先生介绍,他珍藏了一幅《武夷九曲图》,不是自然景观图,而是概念化的表现道学阶段性特性的示意图。“在这幅《武夷九曲图》中,将第一曲到第九曲依路径进行了图式构造。在上段有记录教训内容的《训蒙绝句》,在中段像迷宫一样的图案,是从一曲到九曲以横竖勾勒出的三段式图案。进入图案画面,一边节节读阅朱子的武夷棹歌十首,便会被一曲到九曲的美景吸引身临其境。武夷九曲图如果和道学的理解相互结合,比起描绘自然之美则更能很好的表现图式的形式特点。”①很明显,此图的作者,实际上是受了元代朱子学家陈普的影响。陈普有编注《武夷棹歌》一卷,今存《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丛书集成新编》本。陈普认为,朱熹的《九曲棹歌》,“纯是一条进道次序,其立意固不苟,不但为武夷山水也。”②从朱熹的诗中,寻找和辨析他的理学思想,是陈普编注此文的主旨。这幅产生于朝鲜的反映入道次第的《武夷九曲图》,把陈普的观点从文字变成了图谱,以此为陈普的观点张目。由此可知,陈普的理学思想对朝鲜朱子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本文载《朱子文化》2015年第4期)

知识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本书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等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