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儒熊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32
颗粒名称: 元代名儒熊禾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288-2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元初理学家熊禾的经历和学术成就。熊禾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拒绝在元朝为官,并褒扬宋儒,特别是不遗余力地表彰以朱熹为首的宋儒。在学术上,熊禾阐明了朱子学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为朱子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熊禾 宋末元初 理学家

内容

熊禾(1247—1312),字去非,号勿轩。入元后,改号退斋。他是元代福建朱子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建阳熊氏入闽始祖唐代熊秘的十七世孙。自幼聪敏颖悟,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遂师从朱熹弟子辅广的门人刘敬堂。南宋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曾被命为汀州司户参军。熊禾一生六十五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三十年生活于南宋末,后期三十五年生活于元初。故在有的书上,也称他为宋末理学家。实际上,以熊禾成名于元代,以及他的创建书院广招弟子、著书立说传播理学等一系列活动均在后期而论,比较准确地说,熊禾应为元初理学家。
  建阳历史上有“七贤过化之乡”的美称,熊禾位七贤之列。其余六贤,分别为朱熹、游酢、黄榦、蔡元定、刘㷍和蔡沈。除游酢为北宋名儒外,其余四贤均为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得朱子亲炙而成名贤。唯有熊禾,以宋末元初理学中心已逐渐北移之后,仍以个人的勤奋和不懈追求,以及在理学研究中所取得较高成就而跻身名贤之列,尤为难能可贵。熊禾之“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
  南宋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军挥师南下,占领福建,攻克建宁府、邵武军。这一年,熊禾三十岁,距其中进士不过两年而已。对此,前人叹曰:先生“宋度宗咸淳十年甲戌登第,授宁武州参军,而值宋亡,故不及大用,先生之才不阐,道不行于世,惜哉!”①故在这一年,熊禾改号“退斋”,以明其从此退隐山林,誓不仕元的心志。
  至元年间(1279—1294),元朝当局闻熊禾之名,曾多次辟请其到州府中任职,熊禾均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招聘。此后在元朝生活的三十五年中,熊禾始终批元褒宋,特别是不遗余力地表彰以朱熹为首的一大批宋儒,并自称“宋之义士,元之顽民”②,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至元二十二年(1285),南宋抗元英雄、爱国遗民、诗人谢枋得(1226—1289)抗元兵败后,从江西流亡到福建,避地至建阳,闻熊禾之名,专程到熊禾武夷洪源书堂拜访。二人相见恨晚,“共诉宋亡之恨,因相与抱持而哭。既而曰:‘今天下皆贼也,所不为贼者,惟足下与我耳’!”二人道义相合,相与研讨朱熹的性理之学。二人相聚,长达数月而不忍遽别。时已年届六旬的谢枋得,与年仅三十八岁的熊禾成了莫逆之交。
  二、在学术上阐明了朱子学的历史作用和地位,为朱子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奠定了基础
  南宋宝庆二年(1226),刘克庄任建阳知县时,在考亭书院内始创“朱文公祠”。在文公祠落成的《祝文》中,他宣称“巍巍文公,宋之夫子,翼翼考亭,建之阙里”①。首次把朱熹比作南宋的孔夫子,把建阳考亭书院与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阙里街相提并论。刘克庄的这一提法,为历史上逐渐形成的“北孔南朱”之说奠定了基础。但刘克庄只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在理学上成就不高,能够在学术思想上阐明朱子学的历史地位,进而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者,则非熊禾莫属。
  熊禾竭力推崇朱熹,认为朱子即当代的孔夫子,是孔子之后的第一人。在其著述中,曾在各种可能的场合反复阐明这一观点。他说:“朱文公,百世之师,即今夫子;徽国公千年之墓视昔孔林。公之文,如日丽天;公之神,如水行地。”②他在所撰《考亭书院记》中开篇即言:“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世运升降之会,天必拟大圣大贤以当之者,三纲五常之道所寄也。……微夫子六经,则五帝三王之道不传;微文公四书,则夫子之道不著,人心无所主,利欲持世,庸有极乎?”③此文首联一句骈语,破空而来,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即生于南宋的朱熹应与出于东周的孔子居于同等的崇高地位。接着便提出了所以会有这种观点的理由。因为朱熹的学术思想是维护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之道”的;他和孔子一样是产生于社会动荡时期的“大圣大贤”;他的思想与孔子一样,关系到“世运升降”和国家兴衰。曾有人请元代的著名学者抚州崇仁的吴澄,希望他也为考亭书院写一篇记,吴澄找来了熊禾的记文,仅读完开篇这几句,就连连惊呼:“江南有人矣,予不敢复赘!”就此搁笔。
  原为朱熹创建的武夷书院在元代重修落成时,也请熊禾作文以纪念之。他开篇写道:“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载,道未有如文公之尊。”④此联流传至今,成为武夷书院的第一名联。
  三、继承了朱熹书院讲学的传统,是朱熹学派在元代最重要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至元十九年(1282),熊禾从建阳来到武夷山,在武夷五曲晚对峰建洪源书堂,在此读书、著述和讲学,前后达12年之久。其时,从各地前来从学的门人众多,“远近翕然宗之”(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六)。熊禾自述其盛况:“隐屏之下,曲溪之滨,岁岁作赠语,饯友朋。散在郡邑,盖不少矣。”①元史药房《送熊退斋归武夷序》称:“君家近武夷,自其幼时,往来文公精舍,已慨然有求道之志。……居无何,适丁世变之会,物换星移,无所售其初意,乃束书入山中,筑洪源书堂于五曲晚对峰之左,与朋友讲习旧业。其徒数十人,粝食涧饮于寂寞之滨,大肆其力于六经,日以周公、孔子之说相磨砻。于文公诸书是信是行,如《易》《诗》《书》《春秋》皆为之集疏,复为《<四书><小学>集疏》,以羽翼之,释回增美之功极矣。”②故熊禾的洪源书堂虽名为书堂,而实为书院,是其传播朱子理学和培养理学人才的教育基地。
  至元二十六年(1289),徽州婺源学者胡一桂(庭芳)来武夷拜访熊禾,携来其父胡方平的《易学启蒙通释》,与熊禾在武夷、建阳云谷等处讲学。熊禾则将胡方平的著作刻印于武夷洪源书堂。通过讲学,胡一桂深感自己的学问不如熊禾,从此开始从学于熊禾,前后时间陆续长达17年。胡一桂的父亲胡方平本是董梦程的弟子,董梦程是黄榦弟子;而熊禾之学则源于辅广,出于黄榦;黄榦则是朱熹高弟和女婿。因此,胡一桂之从学熊禾,可视为是元代建阳、鄱阳两系的理学家在学术上的交流与融合,而通过这种交流与融合,又进一步扩大了朱子学的影响。
  晚年,熊禾回到了建阳梓里,修复了其祖上遗留的鳌峰书院,在此继续讲授朱子理学。从学门人,安徽、江西一带远道而来者有之。大德九年(1305),胡一桂携带弟子董真卿来访,命其从学于熊禾。董真卿后来成为一位知名学者,著有《周易会通》一书。
  在鳌峰讲学期间,熊禾曾应朱熹玄孙朱春等人之请,先后在考亭书院和武夷精舍任教,主讲朱熹的《大学章句》。其著名的《考亭书院记》一文即撰写于考亭讲学之时。
  熊禾在入元后,绝不仕元,但为了维系儒学的道脉,为了朱子理学的传播,他与建宁路通判四川人氏毋逢辰成了关系十分密切的好朋友。其原因也在于毋逢辰是一位思想上崇尚理学的官员,受熊禾的影响,曾先后修复了宋末毁于战火中的闽中七所书院,被熊禾称为“其仕闽以化为政,道南七书院皆其再造也”①。其中,就有朱熹的武夷精舍和考亭书院,即便是远在云谷山中的晦庵草堂,“亦为之起废”,即为之重修。此外,还有顺昌的双峰书院,也是毋逢辰为之修葺一新。他还将考亭书院原有学田90余亩增至500多亩,此举得到熊禾的高度赞赏,在为其所撰《重建武夷精舍疏》中,称他为“以蜀西之珍,负道南之望”。
  四、以朱子学说阐释儒家经典,著述宏富
  以理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和整理儒家经典,是朱子理学思想体系得以成功建立的关键,熊禾对此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他说:“秦汉以下天下所以无善治者,儒者无正学也;儒者所以无正学者,六经无完书也。六经无完书,则学不可得而讲矣;儒者无正学,则道不可得而明矣。”②又说:“道之兴废,莫大于文献。……六经、四子,与夫十七史等幸赖伊洛、考亭诸大儒参互讨论已一,当吾世不亟刊定,何以质往圣不谬、启百世以后来哲不惑?”③
  正因为熊禾充分认识到儒家经典文献对社会治乱的重要作用,故他在武夷、鳌峰讲学时,尤其注重著书立说,用朱熹的理学思想来阐释儒家经典。史载,熊禾著述极为丰富,“所解自《易》《诗》《书》《春秋》《孝经》《四书》《小学》外,其他农、礼、兵、刑皆有撰述。感世俗葬祭者多为异端所蛊,正以圣道,勒成一帙解其惑。晚年更修《三礼通解》,未及脱稿而卒。”①熊禾的著作今存《勿轩集》八卷、《易学图传》二卷、《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七卷等。
  对熊禾的理学成就,与他同时代的大儒许衡认为,熊勿轩“先生生文公考亭阙里,虽未及门受业,其真才实学、著书立言,实有功于文公也”②。(本文载《朱子文化》(创刊号)2006年第1期)

知识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本书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等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熊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