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德秀《政经》及其廉政思想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31
颗粒名称: 真德秀《政经》及其廉政思想的影响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1
页码: 277-2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政经》是由宋代真德秀所著,书中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了儒家治政的言论,后半部分辑录了历史上有关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实例,附录了当时发生的六则治政事例。此书被认为是与《心经》并存的重要著作。对书名的争议在于是否真德秀敢将自己的教导称为“经”。有人认为此书可能是后人依托而命名的结果。但是,根据资料推断,此书的编写主体来自先贤的儒学典籍,因此将其命名为“经”是合理的。真德秀的门人王迈也证实了此书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他认为《政经》是一部补充了天下书籍中的不足之作。
关键词: 政经 真德秀 儒学

内容

真德秀(1178—1235),字实夫,改字景元、希元,号西山,建宁府浦城县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历官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福州、潭州,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等。师事詹体仁,为朱熹再传。学术上,被誉为“西山之望直继晦翁”①。“庆元党禁”后,为朱学的复盛出力尤多。著有《四书集编》《大学衍义》《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等。传见《宋史》卷四百三十七。
  一、《政经》的内容与版本源流
  《政经》一卷,宋真德秀撰。《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于前,而以行政之迹列于后。题曰‘传’以别之,末附当时近事六条,谓之附录。其后载德秀《帅长沙咨呈》,及知泉州军事时《劝谕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诸篇,盖后人所益。如《心经》之引《读书记》耳。德秀虽自命大儒,断不敢以己之条教题曰经也。按《宋史·道学传》,德秀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以廉、仁、公、勤四字厉僚属,复立惠民仓置社仓。其知福州,戒所部无滥刑横敛,无徇私黩货,盖德秀立朝日浅,其政绩多在居外任时。故留心民瘼,著为此编。其门人王迈序谓先生再守温陵日著《政经》。考德秀再守泉州在理宗绍定五年,盖晚年之作。迈又言赵时棣为法曹,朝夕相与,遂得此《经》实在四方门人之先,而四方门人亦未必尽见之。《书录解题》载《心经》而不及此书,岂《心经》行世早而此书晚出欤?抑或德秀名重好事者依托之也?真伪既不可诘,而其言能不悖于儒者,故姑与《心经》并存焉。”①
  四库馆臣所言,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阐述《政经》的内容,认为此书是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采集儒家典籍中有关治政的言论,后半部分则辑录前人有关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史实,而以“传”字作为前后区分。其后附以当时发生的六则治政事例,作为附录。附录之后则载真德秀《帅长沙咨呈》、知泉州军事时《劝谕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等。这些篇章,为后人所增。二是此书名。馆臣认为真德秀虽自命大儒,断不敢将己之条教题名为“经”,因此此书有可能是“好事者依托”。三是尽管此书真伪之不可辨,但此书的言论并不违背儒学大义,所以,将此书姑且“与《心经》并存焉”。对馆臣这三点看法,有所争议的,主要在第二点上。其一,说真德秀“断不敢以己之条教题曰经”,似是而非。根据现有资料推断,此书真德秀在世时,只编了正文前后两个部分,其主体部分来自先贤的儒学典籍。名之为“经”,并无不妥。其二,说此书可能是“好事者依托”,更没有道理。在《政经》卷首有真德秀门人王迈序称:
  今所谓《政经》者,乃先生再守温陵时所著。迈时分教睢邸,乡友赵时棣宗华为法曹,朝夕相与,亲炙琴瑟、书册之侧,遂得此经,实在四方门人之先,而四方门人亦未必尽见之。宗华令大庾,锓梓县斋,以一帙见畀,序于帙端。迈窃谓天下之书多矣,然有之无所补,无之靡所缺者亦多。先生所著之书,凿凿乎桑麻谷粟之不可缺者也。惟《心经》所以为开天理、迪民彝之大本,惟《政经》所以为续天命、救民穷之实用。《心经》可以接伊、洛之正传,衍朱、张之遗学。②
  “睢邸”为南外睦宗院,原在睢水之滨(地处河南开封),故曰“睢邸”,南宋时已移司泉州,故王迈与赵时棣能与其师“朝夕相与,亲炙琴瑟、书册之侧”。
  王迈(1184—1248),字实之,一作贯之,自号臞轩居士。仙游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任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淳祐中,知邵武军。著作有《臞轩集》十六卷,今存《四库全书》本。传载《宋史》卷四百二十三、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十二等。端平元年(1234),王迈在泉州南外睦宗院编辑并刻印其师真德秀《真西山集》二十卷。
  赵时棣,字宗华,莆田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历官泉州法曹(司法官员)时,适逢著名学者真德秀官泉州知州,因而成为真氏门人。淳祐二年(1242),赵时棣官大庾(治所在今江西省大余县)知县时,将其师所著《政经》一卷、《心经》一卷合刊,时真德秀已逝世七年。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卷六有《宋椠<政经>跋》:“《真文忠公政经》一卷,宋真德秀撰,宋刊本。每叶二十行,每行十八字,版心有刊工姓名,前有淳祐二年(1242)王迈序。《宋史艺文志》《文献通考》《书录解题》皆无其书,明《文渊阁书目》始著于录。案,是书为西山守泉州日所著,门人赵时棣宗华为大庾令梓于县斋。”①
  宋淳祐二年(1242)赵时棣大庾县斋刊本《心经》一卷、《政经》一卷,今海峡两岸均有存本。2006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曾以国家图书馆所存宋刊本为底本,收入《中华再造善本》唐宋编中。《政经》宋刻本的原名为《真文忠公政经》。行格均为每半叶十行十八字。
  明清时期,《政经》屡经后人手抄、重刻,前后有二十多种版本行世。其中,既有手抄本,也有单刊本或丛书本等。此书流传到海外,在日本、朝鲜半岛也有不少翻刻本行世。其中流行最广的,应是以现代影印技术推行的影印《四库全书》本。
  二、《政经》“四事箴”及其影响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在《政经》中,真德秀本人所著是作为附录出现的。按照通常的思维,一本书的主体部分是主要的,附录是次要的。但是,如果这样来看待《政经》,那就大错特错了。为什么?因为,此书最出彩的部分,也是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恰恰就在附录的“四事箴”!
  所谓四事箴,即廉、仁、公、勤四事箴,是真德秀在各地任地方官时,身体力行并积极向同僚和下属谆谆告诫、广泛推行的从政纲领,最早来源于他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这四个字,后经他的学生王迈的进一步阐述,扩展为十六字:“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涖事以勤。”朱子门人莆田陈宓(字师复,号复斋)对此四事箴高度赞赏,为此挥毫书写大字,揭之于壁;真德秀为此写了一道跋文,说:
  余在星沙,以廉、仁、公、勤四事勉僚属,王实之作此箴遗予,尝揭之幕府之壁,与同僚共警焉。今复斋陈公师复又为大书此本,实之之箴,明厉峻切,读者已知悚畏,复斋之字,森严清劲,见者便如端人正士之在前,尤当凛然兴敬也。①
  此后,真德秀又将此通俗易懂的四事箴讲解给他在长沙的下属们知晓,原文收入真氏《政经》一书的附录中。原文为:
  某愿与同僚各以四事自勉,而为民去其十害。何谓四事?曰律己以廉:凡名士大夫者,万分廉洁,止(只)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他美,莫能自赎,故此以为四事之首。
  抚民以仁:为政者当体天地生万物之心,与父母保赤子之心,有一毫之惨刻,非仁也,有一毫之忿疾,非仁也。
  存心以公:《传》曰公生明,私意一萌,则是非易位,欲事之当,理不可得也。
  为事以勤是也: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余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①
  绍定五年(1232),真德秀再知泉州之时,作《再守泉州劝谕文》《泉州劝孝文》《谕州县官属》(见文集卷四十)。其中,《谕州县官属》在《政经》中题为《谕州县官僚》,文末最后一段为:
  廉、仁、公、勤四者,乃为政之纲领。而崇风教、清狱犴、平赋税、禁苛扰,乃其条目。当职于此,不敢不勉,亦愿诸县知佐以前四事,及今四条揭之座右,务在力行,勿为文具。其逐县公吏,有犯上项约束,致招民词,当择其尤者惩治一二。外余并许之自新,人户亦不必论愬。自今约束下日为始,少有分毫违背,断不兼容,黥流断刺,必无轻恕。帖诸县知、佐,石井监镇,知委井榜本州及七县市曹晓示。②
  真德秀的“四事箴”,在当时社会已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与真德秀在学术上齐名的魏了翁对此有一评价:“西山所书‘廉仁公勤说’,可以想见其谨独畏知功夫。今安得斯人邪?跋语足以翊诂训而觉世迷。本无可议,第熟观来书春谷之谕,方谓春贯四时,仁包四端云云,今乃以仁字与廉、公、勤三字等而为四,此已是纲领上有病,且断之曰‘廉则不受欺,仁则不忍欺,公与勤则无任欺,无敢欺’。据某愚见,识得仁字分晓,则廉、公、勤在其中,安有仁人而不廉、不公、不勤者乎?况如来教,四‘欺’字上一言,如‘受’如‘忍’之类,皆未甚精密,更惟思之。”①一方面,魏了翁对真德秀“律己以廉”的谨独畏知功夫高度赞赏,另一方面,又认为以“仁字与廉、公、勤三字等而为四”,这是在“纲领上有病”,认为这与先儒的“仁包四端”之说不合。
  魏了翁(1178-1237),字华父,号鹤山,四川蒲江人。后人对他的评价,往往与真德秀相提并论,“为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独举也。”②但恰恰就是这位与真德秀关系密切的魏了翁,却对他的“四事箴”提出了质疑,认为“仁字与廉、公、勤三字等而为四”是纲领上有病。“病”在以先圣先贤的“仁包四端”之说裁度,“仁字分晓,则廉、公、勤”应已在其中。换句话来说,廉、公、勤怎么能和仁并列,且“等而为四”?在此,魏了翁似乎忘记了,朱子的“仁包四德”,包的是仁义礼智这四德。
  “四端”之说,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发端于这四种情感,故称四端。从魏了翁的上下文来看,他所说的“仁包四端”,其实说的应是朱熹的“仁包四德”。朱子说:
  孟子论“四端”自首章至“孺子入井”,皆只是发明不忍之心一端而已,初无义、礼、智之心也。至其下文,乃云“无四者之心非人也”。此可见不忍之心足以包夫四端矣。盖仁包四德,故其用亦如此。前说之失,但不曾分得体用。③
  盖仁、义、礼、智四者,仁足以包之。①
  四德之元,专言之则全体生生之理也,故足以包四者;偏言之则指万物发生之端而已,故止于一事。②
  所以,朱熹的“仁包四德”,仁字有两种涵义。一是仁包四德之“仁”,为形而上的本体之仁,即朱熹所说的“专言之”;二是被形上本体之仁所统摄的“仁义礼智”四德,即与义礼智并举的“仁”,即朱熹所说的“偏言之”。此第二义的“仁”是可以与廉、公、勤“等而为四”的。这在朱熹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出许多例证。
  比如,朱熹说仁与公:“公不可谓之仁,但公而无私便是仁。”③“或问仁与公之别。曰‘仁在内,公在外’。又曰‘惟仁然后能公’。又曰‘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工夫极至处。故惟仁,然后能公’。”④“仁是爱底道理,公是仁底道理。故公则仁,仁则爱。”⑤
  说公与廉、公与勤,礼义与廉耻,等等。“大抵守官,只要律己公廉,执事勤谨,昼夜孜孜,如临渊谷,便自无他患害。”⑥“所谓廉者,为是分得那义利去处。”⑦“人须是有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便是羞恶之心。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今有一样人不能安贫,其气销屈,以至立脚不住,不知廉耻,亦何所不至!”⑧
  公、廉、勤、谨(公平公正,廉政勤政,谦恭谨慎),此即朱熹制定的为官基本守则。其中的“廉”字,他认为是对士人最基本的要求。他说:“士人先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若寡廉鲜耻,虽能文要何用!”①
  在给弟子传授为宦之道时,朱熹强调“当官廉谨,是吾辈本分事。……(故须)事上以礼,接物以诚,临民以宽,御吏以法”②。为“仕宦只是廉勤自守,进退迟速自有时节,切不可起妄念也”③。他还说:“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梢。”④真德秀的“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为事以勤”四事箴,就来源于朱子的这些思想。
  大体来说,仁、义、礼、智是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针对的是普天之下每一行为个体,而廉、仁、公、勤,则是对从政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要求。正如明张悦在《政训后序》中所说:“夫所谓政者,非徒事乎法度禁令而已,要在夫推吾心之所以正者,以正人心也。”⑤而表现在治政领域,衡量“吾心”是否“正”,以民为本,仁民爱物,廉政、勤政,公平公正公开等等,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尺。所以,也可以说,真德秀的“四事箴”是对朱子“四德说”在治政领域的深入和具体化。
  三、《政经》与“四事箴”在后世的流传
  《政书》问世后,即被各种书籍所摘抄、转载。其中转载率最高的是“真文忠公四事箴”。大体而言,有以下三种类型。
  1.经历代著名学者的宣传
  如宋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元胡炳文《云峰集》、明宋濂《文宪集》、黄佐撰《泰泉乡礼》和清宫梦仁《读书纪数略》等诸多典籍的宣传,而广泛为世人所知。其中,勉励赴任官员要认真效法真德秀的《政书》“四事箴”,践履斯言,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如元胡炳文《送知州范朝列序》,文中提到,“昔西山真氏以廉、仁、公、勤四字为官箴,世道不古,吏习益偷,能践斯言几何人哉?乃今于太守范公子诚见之。公初以真定儒选,历仕守台之黄岩,毁淫祠,摧豪富,恤孤穷。政声甲江左。……今官无长贰,咸钦其能,得齐氓之心者,莫谐巨室之意。今民无富贫,咸德其惠,考绩三载者,或无可书。今六、七十日间,而五万人家已蔼然有春意,凡此皆廉、仁、公、勤之效也。”①
  明林文俊《送郑君日进守嘉兴序》:“真文忠公再守温陵,甚有美政,其始终自励及以勉其僚属,不过廉、仁、公、勤四者而已。公去温陵十四五年,及其再至,老稚填聚欢迎如见父母,盖圣贤之泽入民之深,又非汉唐以来循吏所及也。”为此,他劝试说:“日进之为郡也,倘不以公为师,则亦何以言语慕公为哉?”②
  2.地方志的表彰
  如《湖广通志》卷二十五《祀典志》:“真西山祠,在大西门内。宋嘉定中,真德秀出知潭州,以廉、仁、公、勤谕属,以周、胡、朱、张之学训士。后人建祠祀之。”③此外,《泉州府志》《史传三编》等均有相应的内容。
  3.被收入当时传播速度最快,读者面最广的类书
  如晚宋王应麟编纂的《小学绀珠》(卷八)、叶某纂《爱日斋丛钞》(卷四),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六八)、明代建本类书《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丙集)等书之中。其中,尤以《爱日斋丛钞》所载为详,其中的文字,与现存宋本《政经》略有小异,可起到互校的作用。移录于次:
  真希元参政帅长沙,以廉、仁、公、勤四言勉僚吏。晚再守泉南,又绎四者之义加详,王寔之迈以南外宗教为之箴:
  律己以廉,曰惟士之廉,犹女之洁。苟一毫之点污,为终身之玷缺。毋谓暗室,昭昭四知;汝不自爱,心之神明,其可欺?黄金五六驼,胡椒八百斛,生不足以为荣,千载之后有余戮。彼美君子,一鹤一琴,望之凛然,清风古今。
  抚民以仁,曰古者于民,饥渴犹已。心诚求之,如保赤子。于戏,入室笑语,饮啮肥,出行敲朴,曾痛痒之。不知人心不仁,一至于斯,淑问之泽,百世犹祀。酷吏之后,今其余几,谁甘小人,而不为君子?
  存心以公,曰厚姻娅,近小人,尹氏所以不平于秉钧;开诚心,布公道,武侯所以独优于王佐。故曰本心日月,利欲食之,大道康庄,偏见窒之。听信偏,则枉直而惠奸,喜怒偏,则赏僭而刑滥。惟公生明,偏则伤暗。
  莅事以勤,曰尔服之华,尔馔之丰,凡缕丝而颗粟,皆民力乎尔。供仕焉而旷,厥官食焉而怠,其事稍有人心,胡不自愧?昔者君子,靡素其飱,炎汗浃背,日不辞艰,警枕计功,夜不遑安。谁为我师,一范一韩。初,真公有言,廉者士之美节,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又谓况为命吏所受者,朝廷之爵位,所享者,下民之膏脂。一或不勤,则职业隳弛,岂不上辜朝寄,而下负民望乎?实之概用公文告之词,及得于游从者,以成四箴。①
  明莆田彭昭编纂《西山政训》,将真德秀“帅湖南,守温陵,于寥属吏民”①谕教之文汇为一编,与《朱文公政训》并行于世。明汀州杨昱撰《牧鉴》,亦仿真德秀《政经》“以经史百家之言有关政治者裒辑成帙”②。
  即使在当代,此四事箴在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和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中,也是被人们引用频率最高,警醒世人的至理名言。尤其是真德秀解释“律己以廉”四字时所说的“万分廉洁,只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可谓振聋发聩,对当今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此即优秀的传统文化所独具的穿越时空的现代意义和借鉴价值。
  (本文载《朱子文化》2019年第1期)

知识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本书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等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王迈
相关人物
赵时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