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斋先生黄榦世系源流考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29
颗粒名称: 勉斋先生黄榦世系源流考述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12
页码: 253-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氏是中国姓氏中历史悠久的显姓之一。根据黄榦后裔黄兆麟的断言,黄氏源自高阳之子卷章,经过几代传承和分支,最终形成了江夏黄氏。黄氏家族中出现了许多杰出人物,其中著名理学家黄榦对家族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探讨黄氏的源流、江夏黄氏、黄榦家世等四个问题。
关键词: 黄氏 源流 江夏

内容

在中华姓氏中,黄氏无疑是其中的显姓之一。借鉴近年来姓氏文化的研究成果,追溯黄氏的历史渊源,对理清其世系源流,了解著名理学家黄榦的生平,以及黄氏家族先辈中的杰出人物和家庭成员对其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均不无裨益。
  对黄氏的源流,黄榦后裔、清代建阳廪生黄兆麟曾有如下断言:
  黄氏本出高阳之子,曰卷章。章生(重)黎及吾(吴)回,兄弟相继为帝喾火正,命曰祝融。吾(吴)回生陆终,终之后受封黄,因氏焉。后传至周上党令南陆公生二子,长名渊,春秋时仕至中州舍人。战国有春申君歇,相楚,却秦兵,归太子,名闻诸侯。历汉、晋、隋、唐,名儒硕彦,光耀史册。后先相望,亦不能更仆数。其由江夏迁邵武膺公发祥,相传至今约纪数十世,支分派别,瓜瓞绵绵,嗣是详明。昭穆胪列次序,俟亢宗之子默识而光大之。①这篇题为《黄氏姓源》的短文,虽然述而不考,但却言之有据。其内容涉及黄氏源流的三个要点,即黄氏溯源、江夏黄氏、黄氏入闽,如加上黄榦家世,就是本文所要加以探讨的四个问题。
  一、黄氏溯源
  远古时期,姓氏有别。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氏是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郑樵《通志·氏族略序》称:“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表现在氏族部落中,姓是大的氏族部落的称号,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的氏族支系的称号。
  黄氏本为嬴姓,《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此次分封“以国为姓”的有十四氏,黄氏乃其中之一。上引黄兆麟所说的“黄氏本出高阳……”,指的是黄帝之孙颛顼,号高阳。他是我国上古“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史记·五帝本纪》称他“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具有圣人风度的部落首领。
  颛顼的曾孙陆终,从鬼方部落取女嬇为妻,生有六子,其后裔分成许多氏,黄氏便是其中之一。郑樵《通志·氏族略二》①记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城,在楚与国也。僖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前引黄兆麟文中提到的春申君黄歇,《史记》中有《春申君列传》。记其为战国时楚国大臣,楚顷襄王以黄歇出使秦国,他上书秦王,有效地阻止了秦国欲合韩、魏之力共同伐楚的计划。又设计使留在秦为人质的太子安全回国。太子继位即考烈王,拜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他前后相楚二十五年,功勋卓著。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名,有“战国四公子”之誉。关于黄歇与古黄国及楚国的关系,今黄氏后人黄永融先生说:“古黄国是楚国势力范围内的小国,它灭亡后归并于楚。但黄国的后人以国为氏的仍不断蕃衍。邓名世说:‘楚灭黄,其族遂仕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②所言与史相符。
  对黄氏得姓之源,黄氏后人多深信不疑。今存建阳《潭溪书院黄氏宗谱》有宋末元初抗元兵败寓居建阳的著名学者谢枋得《题跋》云:“黄氏本颛顼曾孙陆终之后。”福州《江夏黄氏宗谱》有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吏部尚书安溪李光地跋云:“江夏黄氏,以国为姓。自唐宋迄今,族大蕃衍,积善余庆,延世久矣。”长乐《重修青山黄氏世谱》有1919年海军上将萨镇冰序云:“考黄氏世系,乃黄帝六世孙,陆终之后。”黄氏后人对此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历史线索,他们认为:
  黄姓是我国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生六子。其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即黄姓(氏)。黄姓始自黄帝第六世孙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国(即今河南潢川县),是黄氏得姓的开始,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①
  二、江夏黄氏
  今存建阳《敕建潭溪书院黄氏宗谱》,其扉页又作《钦建潭溪书院新编江夏黄氏宗谱》。其中的“江夏”,显而易见是一个地名,但不是黄氏的现居地,而是黄氏祖先的“郡望”之名。
  何谓“郡望”?郡,是春秋至隋唐时地方行政区划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36郡,下设县,成为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郡望则指的是世居某郡,德行声名均为当地所仰望的名家世族。东汉时期,黄氏在江夏郡就是这样一个大族,其后裔子孙,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早已迁往各地,但均以江夏黄氏自称,以此缅怀先祖功业,并作为辨识家族血统源流的标志。
  江夏黄氏均尊东汉黄香为其始祖。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生年约在汉建武二十六年(50),卒年约在永建五年(130)。黄香从小就以孝行闻名于时。侍其父母,夏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三字经》中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所说的就是他的这一孝行。后不幸母丧,因哀伤思念而日见憔悴。十二岁时,江夏太守刘护听说此事,特地召见他,并题字“门下孝子”赠之。黄香因此名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列。黄香不仅以孝行知名于世,他还是一位勤奋向学、博通经史、文名卓著的神童。他的名气流传到京城,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由于文名卓著,黄香年满二十岁,即被任以郎中之职。元和元年(84),汉章帝诏其入东观(皇家图书馆),得以尽读罕见之书。此后先后历官尚书郎,升左丞,累迁尚书令,政绩显著。延平元年(106),黄香外任魏郡太守,遇水灾年饥,黄香拿出自己的俸禄和皇家所赐救济贫苦百姓。在他的义举感召之下,郡内富室纷纷捐粮,帮助官府赈灾。黄香的著作有《赋》《奏》《秦》《书》《令》五篇。今存《九宫赋》《天子冠颂》《责髯奴辞》三篇。生平事迹,载《后汉书·文苑列传》。今人陆侃如编有《黄香文学系年》,见《中古文学系年》卷二至卷三。
  黄香三子黄琼(86—164),字世英。初以父任为太子舍人,辞病不就。父亲去世后,连年不应征诏。汉顺帝永建年间(126—131),名公巨卿纷纷举荐。名士李固对他说:“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常闻语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①黄琼听从了李固的劝告,赴京任议郎,不久即升任尚书仆射。黄琼为人正直,处事练达。即位之时,就逢连年灾荒,他上疏皇帝,主张兴修水利,以减轻和预防灾害,罢黜贪官庸员,举荐贤才黄错等六人,一一得以施行。此后,黄琼先后历任尚书令、魏郡太守、司空、太仆、司徒、太尉等要职。率赠车骑将军,谥忠侯,生平事迹载《后汉书》卷六十一。黄琼之孙黄琬(141—192),字子琰。年幼丧父,由祖父黄琼抚养成人,自幼聪敏。年七岁时就以才思敏捷而闻名京师。入仕后,官五官中郎将时,因与光禄勋陈蕃一起主张起用一批德才兼备,但出身寒微的人才,由此得罪权贵,被免职近二十年。汉灵帝光和末年(183),太尉杨赐上书荐其有拨乱之才,由此官拜议郎,任青州刺史,升侍中。后又历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仆、豫州太守等职。董卓专权时,因黄琬是名臣,便升他为司徒、太尉,封阳泉乡侯。后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黄琬等坚决反对董守专权,与司徒王允合谋诛杀了董卓。不久,董卓部将攻陷长安,将黄琬杀害,时年五十二岁。生平事迹,见载《后汉书·黄琼》传后。
  黄琬之后,江夏黄氏子孙纷纷散居各地,其中有一支徙居至河南固始。
  三、黄氏入闽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黄榦因修纂家谱,曾邀请他所敬重的学兄、建阳蔡元定为其撰序。蔡元定为之撰写了《题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序称:
  畏友黄君仁卿,世系始于唐太宰讳迁,世居河南。五代末厥祖讳膺,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乡。生茂材,拜秘书郎,生子男四人:曰宾、曰推、曰惬、曰鸣凤。宾为古田令,兼知长乐事,侨居青山下……①在此,需略加说明的是,蔡元定在序中提到黄仁卿(名东,黄榦仲兄)之名,但此序实际上是他应黄榦之请而撰。何以知之?此谱即冠名为“东阳黄氏”,则应编纂在建阳。因“东阳”系建阳别称,其名源于宋政和间建溪水驿更名东阳水驿。②而与建阳关系密切的是黄榦而非其兄黄东,因为在绍熙五年(1194)蔡氏撰序之时居住在“东阳”即建阳的是黄榦。再从黄氏后人来考察,今建阳黄氏均黄榦后裔而无黄东后裔也可证明这一点。蔡元定在序中称黄东而不言黄榦,实际上是顺从黄榦尊重兄长之意,体现了黄榦的孝悌精神。但一个“东阳”地名,却无意中透露了《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实际上是黄榦所编。其时,朱熹已在建阳考亭竹林精舍定居了三年,黄榦则在精舍中担任部分教学工作,也有随师相与在此定居之意,故将谱名称为“东阳黄氏”而不是“长乐黄氏”或“闽县黄氏”。由此可以看出,蔡元定序中所言,实际上是黄榦提供的史料,故其可靠性勿庸置疑。
  蔡序中提到的黄迁,字长兴,唐初为湖州刺史,卒赠左仆射,封固始郡公。他是黄榦修谱时认可,也为其后人所公认的黄氏固始一世祖。
  黄氏入闽祖黄膺(850—928),字世铭,唐僖宗光启元年(885)随王审知入闽,寓居建州邵武县仁泽乡。其孙黄宾(895—974),字观光,号同庆。后唐时任古田县令,兼知长乐县事,遂侨居长乐青山下,为长乐青山派始祖,今存《青山黄氏世谱》。此为今人称黄榦祖籍长乐之由来。
  那么,黄榦的先世,何时又从长乐迁至闽县?朱熹在为黄榦父亲黄瑀所撰的《墓志铭》中称“其先世居福州长乐县青山下,后乃徙家郡城之东,为闽县人,六世矣!”①也就是说,到黄榦止,黄氏迁徙福州闽县已经六代人。这在真德秀的《题黄氏世家宗谱序》中更有明晰的表述:
  建阳黄氏,吴(吾)闽记载十一著姓之一也。谨按,其先光州固始人,始祖讳膺,五代时避地闽中,家于邵武。传三世讳宾者,受古田令兼知长乐,侨居青山下。至高祖讳诏,徙三山城东,复为闽县人。……②
  由此可知,从长乐青山徙居闽县的是黄榦的高祖黄诏,到黄榦正好是六世(诏→徽→时→南仲→瑀→榦)。这一点,我们从黄榦自己的有关文章中也可以得到旁证。他说:
  黄氏居福州城东三百年,厘而为三派而为六,后有他徙者。自同庆而下,子孙存者,无虑四十人。挟策为儒者,累累不绝。①
  榦世居福州东门外,所居之旁百余步有同庆僧寺。……以世数考之,今三百余年矣。先君察院尝即寺之廊屋为书院。②
  考黄榦撰此二文时,均在其晚年(约1220年),以上推三百年,时应在北宋初。
  若从黄诏的生平来考察,则可以得出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时限。建阳《潭溪书院黄氏宗谱》载:“第九世:诏,字廷宣,生于祥符七年(1014)甲寅十月初一日。先世居长乐县青山下。早孤,母林氏亦早逝,倚舅氏林仁夫,徙居福州城东闽县,遂为闽(县)人。”文中既称“早孤”,应不晚于十岁以前,如此,则其徙居福州城东时约在天圣元年(1023)。下距黄榦之时,应为两百多年。
  四、黄榦家世
  黄榦的父亲黄瑀(1109—1168),字德藻,绍兴八年(1138)进士。先后历官饶州司户、湖北转运司主管帐司、永春县令、两湖转运司干办、华亭县令、监察御史等职。为官清廉自守、关心民瘼,不畏权奸,所至皆有政声。官永春县时,以“敦礼义、厚风俗、戢吏奸,恤民隐”而著称。在华亭县遇灾荒,他请求常平使发仓廪以赈,常平使以等待上奏报批来为难他。他说:“民命在朝夕,苟可以生之,虽重得罪不悔”,即发常平廪粟救济县民,救活数万老百姓。在任监察御史时得了重病,当时以廉洁著称的临安知府赵子㴋奉命前来探视,见其家中“箧椟萧然,衣无兼副”,对其清贫廉介的高风亮节钦佩不已。朱熹对其有“为吏一心营职,其清苦之操非人所堪;而聪明仁爱所以惠于民者,亦非人之所能及也”①的评价。黄瑀的事迹,对黄榦的成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数十年后,黄榦在各地担任地方官,“谨守父兄廉勤之训”,成了他时刻不忘的座右铭。
  黄榦的母亲名叶清,字雪兰,为叶大任次女,生于政和元年(1111),卒于庆元三年(1197),享年八十七岁。性婉慧,精通《孝经》和《论语》。淳熙二年(1175),黄榦得清江刘清之荐。黄榦禀其母后,命其即行,次日踏雪前往崇安五夫,从此得以从朱熹学。后黄榦每与其门人言及此事,认为“此吾母之明且决也”。其门人则认为“先生得斯道之传,虽其天资绝人,亦察院刚明风烈,叶夫人懿行远识之所助云”②。察院,即其父黄瑀,曾官监察御史,故有此称。
  黄榦有兄弟五人,姐妹二人。
  长兄黄杲(1140—1179),字升卿,又字教卿。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官至宣教郎,曾历任湖北漕司、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居家孝友,从政廉洁,“挺挺有父凤。”③
  仲兄黄东(1143—1200),字仁卿。以父遗泽补将仕郎,监吉州酒务。后历任全州法曹、沙县丞、衢州税监、抚州乐安知县。庆元六年(1200)五月卒于抚州郡学之官舍。对其为人,黄榦有如下评价:“天资警敏而简默迟重”“居乡,亲故事有难理者必即君谋之。及当官,虽筦库之微,而部使者、郡太守民讼难剖者悉以委君,同僚联事者文书行,非君莫敢决。……君之所涖辄有称,而即去无不思者。廉介之行,人所难及。常俸之外,凡以例得者皆却不受”。④黄东去世后,时任抚州教授的建阳人刘填⑤检其行箧,竟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于是发动同官捐助。当时,从监司到州郡,从乐安到邻县的官员无不纷纷解囊,退隐在家乡庐陵的宰相周必大听说此事,也为之动容,捐钱以助,由刘填负责买棺置衣将其收敛。讣闻,黄榦疾赴抚州,徒步迎丧回闽。言及父兄,黄榦曾不无自豪地说:“吾家自御史公以刚方洁廉、慈爱惠利著闻当世,号称名卿。伯兄杲亦以才气超逸克世其家,今君(指仲兄黄乐)所自,植立又如此。”①因此,黄榦后来在居官从政期间,能够时刻以父兄为楷模,“以著吾家世济之美,而昭先训于无穷也。”②既以此自励,也以此训教子孙。黄东也是朱子门人,曾先后从学朱熹于武夷精舍和考亭沧洲精舍。③《朱文公文集》中有《答黄仁卿书》四通,《朱子语类》中有问答之语。三兄黄查(1147—?),字明甫,未仕。晚年由黄榦奉养。嘉定十三年(1220)九月,黄榦《辞知潮州复郑知院》书中云:“家兄见存者,年七十有五,饥穷至骨。向来从官,分俸以养。”(《勉斋集》卷十)黄榦排行第四。五弟黄栒(1155—1169),字良卿,少年睿智。惜因病早逝,年方十五。
  黄榦有姐妹二人。姐名宜春,嫁任文茂。任文茂曾官湖广总领司干办。黄榦《祭任舶并女兄》云:“昔我先人,峻节山峙,始奇女兄,不与凡子。君来登门,二姓咸喜。义忘我贫,德不以齿。……自榦之迁,武夷之址,效官荆吴,一别半纪。……云胡相继,一疾不起,病不及知,敛不及视。捧书长号,欲忘暂止,终天之恨,有泪如此。”④由此可知,夫妇二人,先于黄榦而卒。妹曰赛春,嫁余元一。余氏仙游人,字景思,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官同安县令,池州通判。曾为朱熹武夷精舍门人。⑤
  黄榦出生的地点在福州城东。《勉斋年谱》开篇即云:“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52)壬申六月壬申亥时,先生生于三山城东故居。”与前引黄榦自述“榦世居福州东门外,所居之旁百余步有同庆僧寺”相合。今黄氏后人又有一说,认为黄榦“出生在长乐青山下”①。“七岁时离开祖居地长乐青山随父迁居福州城东。”②此处似有否定黄榦门人所编《年谱》而另倡一说之嫌,但证据显然不足。
  黄榦之妻朱兑(1156—1221),字淑贞,朱熹次女。淳熙九年(1182)嫁给黄榦,馆于五夫紫阳书堂。时黄榦已三十岁,从学朱熹已七年。朱熹在写给黄榦的书信中说:“此女得归德门,事贤者,固为甚幸。但早年失母,阙于礼教,而贫家资遣不能丰备,深用愧恨。想太夫人慈念,必能阔略。然妇礼不可缺者,亦更赖直卿早晚详细与说。……”③朱兑在清贫之中,相夫教子,抚育众多子女成人,甚为不易。清道光《福建通志》总卷四十五对她有“守儒风,明妇道。环堵一屋,夫妇相敬如宾,训子有方”的褒词。《宗谱》中则有“寒暑补缀,针线未尝释手。遇羹则分肉以饲诸子,每持空羹以对饭”④的记载。黄榦逝世后,因悲哀过度,一百三十天后亦不幸逝世。卒后,封孺人。
  黄榦生有四子六女。嘉定十七年(1208)其《与胡伯量书》二云:“儿女十人,一儿一女已婚嫁,次女亦已许人,今秋可了。更四男子,次子辅年已二十三矣。”⑤黄榦在与友人谈及家事时,每以“二百指”代称这十个儿女及家中人口之众,如“朝廷优容,有陟无黜。家本穷空,孥累猥众,二百余指不至饿死……”⑥但据《敕建潭溪书院黄氏宗谱·黄榦传》载仅有四子三女,未详孰是。
  黄榦长子黄辂(1184—1238),字廷资,号子木。幼时甚为外公朱熹疼爱,曾对黄榦说:“辂孙骨相精神,长当有立。”“辂孙不知记得外翁否?渠爱壁间狮子,今画一本与之,可背起与看,勿令揉坏却也。此是陆探微画,《东坡集》中有赞。愿他以此狮子,奋迅哮吼,令百兽脑裂也。”①真德秀《跋画师帖》云:“子木之幼也,晦庵已深期之。今其问学日进,而志气日强,盖庶乎不负先生之期许者。”②黄辂以父恩荫补官,初任信州架阁,后任江西贵溪县令。黄辂娶舅父朱埜(朱熹次子)次女为妻。黄榦在《大儿娶舅氏女婚书》中云:“师门教育之勤,恩均父子;甥馆追随之乐,情等弟兄。感积年辱爱之怀,起再世为婚之念。”③又在《祭朱文之(埜)》文中称:“榦之从游余三十四年,四海兄弟,两世姻㜕,于君亲,知君之贤。”④黄辂资质温厚,恪守家学。在任地方官时,剖繁治剧,政善民安,有乃父遗风,后遵父命,定居于建阳环峰精舍。后子孙繁衍,成为建阳的一个大族。
  次子黄辅(1185—1244),字廷佐,号信斋。少静重而喜读书,深得外祖朱熹疼爱。有书云“辅亦渐觉长进,可好看之”⑤。二十三岁时,曾先后从学于临川余道夫和建昌胡泳(字伯量)。黄榦《复余道夫》书云:“两小儿甚荷教诲,平生所见小子之师,未有如此之勤且切者,亦此子之幸也。”⑥《与胡伯量书》二云:“次子辅年已二十三矣。……深以未得师为念。今乃闻契兄寓筠阳,去此十舍而近。敬遣之趋函丈,望借一寺舍僧房,近郡治者与之处。诲之以所当读之书,每四五日一呼而教之,为之点检课程,不惟使之识义理,不为小人之归,亦望之使之多闻博识,进而以应举,退可以为书会,以不失其衣食之计。”⑦黄辅娶潘植(字立之,黄榦学友、朱熹门人)之女为妻。黄榦《仲子娶潘氏女婚书》云:“言念父兄,尝偕拙斋之席,岂期子弟,复同升云谷之堂。载联二姓之姻,实笃三生之契。”(《勉斋集》卷二十二)又在《处士潘君立之行状》云:“榦之兄弟尝受教于贡士公,于君之兄弟交游者,非一日也。生同里,学同师,今又缔姻于君家。”①黄辅后由太学上舍出身,官至泗州通判。
  三子黄輹(1192—1264),字廷舆。少年时,与兄辅同学于临川余道夫。后以荫补官,任都督府主管机宜文字。娶福州林周卿之孙女、林宗鲁之女为妻,见黄榦《通直郎致仕林公行状》所载。②黄榦称其为“亲家”。黄輹性刚介,承父遗志,善文词。凡有关身心者,皆体验之。以忠厚传家,常游云谷、西山、五夫等先辈遗址。先从兄辂居于建阳环峰,后定居于建阳莒口潭溪精舍,今建阳黄氏,也有一部分是其后裔。
  四子黄〓(1202—1253),字廷式,隐居不仕,自号散翕,不以功名利禄为念。娶妻赵氏,见黄榦《季子娶赵氏婚书》。③世居福州怀安县。今建阳黄氏,也有一支系其后裔。
  黄榦的六个女儿,今所知甚少。结合《潭溪黄氏宗谱》所载,仅知其长女名淳女,嫁高氏,《勉斋集》卷二十二有《长女嫁高氏婚书》;三女名淑女,嫁陈氏;《勉斋集》同卷有《叔女嫁陈氏婚书》;四女名湋女,嫁赵氏。其余均缺考。
  黄榦有孙子五人。分别是黄绍(辂子)、黄兴(辅子)、黄选(輹子)、黄迈和黄远(〓子),而以黄兴居长,出生于嘉定十一年(1218)。《勉斋年谱》有其纪年云:嘉定十一年“八月,长孙兴公生”。他是诸孙在《年谱》中唯一有记载者,故其余诸孙疑均出生在黄榦去世之后。
  (本文载《闽学研究》2017年第4期)

知识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本书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等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

阅读

相关人物

叶清
相关人物
黄杲
相关人物
黄东
相关人物
黄查
相关人物
朱兑
相关人物
黄辂
相关人物
黄辅
相关人物
黄輹
相关人物
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