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603
颗粒名称: 序言
页数: 4
页码: 1-4

内容

与朱子学结缘,大约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后期。其时,让我最有感触的有两个论题,一是“刻书”,二是“书院”。
  之所以是刻书,是因为建阳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刻书中心。麻沙、崇化两地书坊离我当年的住所不过三、四十里地,为寻访遗址、搜集史料,我曾经无数次到过这两地开展田野考察。之后,围绕这一课题,我出版了题为《朱熹学派与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和发展》的论集,时在2015年初,距今将近八年。
  之所以是书院,是因为朱熹的考亭书院就在建阳城郊,离我当年的住所不过短短五里地。每有闲暇,骑上车,不用几分钟就能来到朱子当年的讲学遗址。其时,除了明嘉靖时期的石碑坊,以及一大片考亭村民的菜地之外,还有就是亘古不变的山川明月,前有翠屏峰、沧洲,后有玉枕山。在那儿,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或在书院遗址的断壁残垣中寻访先贤及其门人弟子的足迹,或与老夫子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当然,更多的是围绕着“书院”这一课题。我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构思和撰写《朱熹书院与门人考》这本专著。其时,针对前贤对朱门弟子的考录多以通录通考为主,如何才能避免蹈人旧辙?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最终,我采用了以书院为标准的分类方法。通过朱子的“书院考”和“门人考”两个部分,试图将朱子门人的研究与书院研究结合起来。此书于2000年出版后,有学者评价说:“这是种综合创新的方法,既突出了朱子一生创建书院兴办教育的卓著成就,更侧重于对朱子及门弟子的从学时间和地点进行精确的考辨。”(徐仪明:《朱熹学术教育史料研究的新收获》,《朱子研究》2001年第2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此书仍有不少欠缺。如有一些书院和门人漏收,史料的收集不够全面、丰厚,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某些错讹,等等。
  从那时起,我已开始有意识地对这一课题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试图以此纠正以往的不足。岁月倏忽,不知不觉二十几年过去了。在此期间,围绕着“刻书”与“书院”这两个课题,我又写了不少相关的文字。其中,以刻书为专题的论集,即《朱熹学派与闽台书院刻书的传承和发展》;以朱子学为专题的,则是这本即将付梓的以《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为题的文集。
  丛者,本义为聚集,引申为将文章结集出版。当然,不是杂乱无章地把文章凑合在一起,而是以不同的主题,分门别类编排刊印。以本书而言,所选发的文章主要就是围绕着“朱熹”“书院”“门人”等若干关键词而展开。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
  所谓“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
  如涉及理学思想的有1朱熹“明天理,灭人欲”当代价值新解》《朱子理学的形成与历史地位》《“鸢飞鱼跃”的理学意蕴探考》等;涉及经济思想的有《朱熹的赋税思想与“黄宗羲定律”》《朱熹的商业思想与经商实践》《传播海外的朱子社仓法》;涉及教育思想和社会教化的有《朱子的教育目的论、阶段论和方法论》《师帅之职与治教之功——朱熹社会教化和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朱熹道德观对当代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和启示》等。
  其中,《朱熹“明天理,灭人欲”当代价值新解》一文,针对朱子理学的核心价值理念“天理论”而展开。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学界对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有诸多误解,而对隐藏在这一学说背后的重要意义,诸如“明公理,灭私欲”“明正理,灭邪欲”“明善理,灭恶欲”等内涵缺乏深入的挖掘,进而对其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与深入落实视而不见。实际上,在“天理”的旗帜下,朱熹高扬的是正心诚意,促进人格完善,革除弊政,反贪倡廉,提倡爱国主义,坚持民本思想等,体现了朱子学说所具备的穿越时空的当代价值。
  所谓“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真德秀、熊禾、陈普和黄道周等著名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其中,着墨最多的是黄榦。在“后学论”中有《朱门颜曾——黄榦》《勉斋先生黄榦门人考》《勉斋先生黄榦世系源流考述》;在“书院论”中,有《黄榦与南宋福州书院教育》《黄榦讲学地点考》。内容涉及黄榦的生平、宦绩、家世、师从、著述、书院讲学、门人弟子,及其对朱子学发展所作出的学术贡献等。之所以把黄榦的相关文章分置于“后学论”和“书院论”两处,而不是集中在一起,其实是根据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而作出的处理。这在书中,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如《关注民生与书院建设的朱门弟子陈宓》,陈宓是朱门后学,而此文的内容又与书院建设密切相关,故将之放在“书院论”,而不放在“后学论”,亦是根据内容的重点不同而作出的选择。
  所谓“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诸如《闽学与福州书院考述》《黄榦与南宋福州书院教育》《闽台书院文化与闽学重心的转移和跨越——以考亭、鳌峰和海东三所书院为例》等。
  其中《朱熹的道统论与建本类书中的先贤形象》,从书院祭祀的角度探讨了朱熹道统论与书院活动的关系。文中提出,朱熹通过书院的祭祀活动,其目的在于,把圣人相传的谱系和儒家正统文化精粹的传承关系演示给及门弟子,并进而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同时,也使他的这个理论,在书院讲学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且在其逝世以后,逐渐为当权者所认可,从思想界走向政界。其一批门人、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真德秀等对此也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榦在《朱文公行状》中,全面论述了朱熹的学术思想和人品道德,并给予朱熹以“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的高度评价,从而论定了朱熹的儒家道统地位。
  此外,为探讨作为中国近邻,朱子学从成熟到被引入高丽,为何是在漫长的百年之后?朱熹的书院制度和朱子学文献又是如何通过安珦等在高丽的传播,使佛学在高丽泛滥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也为此后朝鲜朱子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朱子的学说、书院学与建本古籍文献在此又产生哪些作用?在《安珦与朱子学文献在高丽的传播与刊行》一文中,对此都有所涉猎。其中有云:“构精舍,建书院,广招门人弟子,建构和传播理学思想,是朱熹与佛学相抗衡的成功经验。从元大都取得朱子学‘真经’回到高丽的安珦,通过阅读和手抄朱熹的著作,对朱子学‘发明圣人之道,攘斥禅佛之学’的作用有切身的体会和充分的认识,对其在各地辟精舍、建书院,以书院和官学为阵地‘斥佛老,一天人’,也有深切体会,因此,他向学者发出倡议:‘欲学仲尼之道,莫如先学晦庵’。”
  本书虽以朱子、朱门后学和书院发展为主线,“刻书”作为宋明时期的背景史料,或曰隐藏在书中的一条辅线,在书中,也不时地有所体现。如在《朱熹的道统论与建本类书中的先贤形象》一文中,提到书院是朱熹传播道统论的主要途径,而宋元建阳刻印古籍图书则是另一重要传播媒介。其中建本类书《事林广记》的先贤图,从晚宋一直流行到元明,为朱熹道统论做了旷日持久跨越三朝的宣传,为此学说向民间普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很少,而一部来自民间“非主流媒体”的日用类书,为我们弥补了这一方面的若干缺憾。
  所谓“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若干年前,我曾写了《朱熹画像考与伪帖揭秘》一书。此所谓“前贤论”,主要集中在对这几位朱熹之前的前辈学者相关的画像考证上,不妨视为是对“画像考”一书的某种拓展吧!
  以上所述,大体就是本书的写作过程与主要内容,希望能对读者的阅读有所帮助。不足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承蒙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责任编辑骆一峰先生、刘露梅女士的细心编辑,使本书能顺利问世,谨致以衷心感谢!
  方彦寿
  2022年5月书于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中心

知识出处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朱子与朱门后学丛论》

本书分为朱子论、后学论、书院论和前贤论四个专题。“朱子论”内容涉及朱子的理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道统观、道德观、孝道观、社会治理与社会教化等方面。“后学论”主要论述宋明时期的朱门后学,如黄榦、陈淳、陈宓等理学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在继承和弘扬朱子学方面的贡献。“书院论”主要探讨朱熹及其后学所创建的书院在推动朱子学、推动闽台书院文化建设及其发展中的作用。“前贤论”主要探讨有关朱子的前辈学者,如杨时、游酢、李侗等人相关文献的考证。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