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朱子生平的回顾(注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566
颗粒名称: 二、朱子生平的回顾(注一)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341-345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子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紧密相连。本文通过叙述朱子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在家庭背景的关联,以及他在朝廷中的表现和学术成就,展现了朱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的风范。
关键词: 朱子 生平 回顾

内容

朱子(一一三〇—一一〇〇)的一生和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密切的关联。朱子的父亲和他早岁的师执如刘屏山、胡籍溪等都是因不满秦桧当国而走上了隐逸的道路。他们是伊洛的二传或三传,时与方外高士相往来。大概相信儒佛之间有沟通处。但朱子却由他们这里得不到满足,而转师延平,终于把握到了儒佛之间根本的分疏。他与延平最初论学并不相契,庚辰三十一岁时第三次见延平,才正式受学。壬午春,又迎谒其师,与同归延平。
  就在这同一年,高宗内禅,孝宗即位(一一六二),金势日盛,国事日非,孝宗乃诏求直言。朱子上封事说:“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
  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又说:“修攘之计所以不时定者,讲和之说误之也。夫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则不可和也明矣。愿闭关绝约,任贤使能,立纪纲,厉风俗。俟数年之后,国富兵强,徐起而图之。”又说:“四海之利病,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之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本。本源之地,在于朝廷而已。”(注二)次年复召对,他又重申前议,并陈古先圣王所以强本折冲,威制远人之道,以及言路壅塞,侫幸鸮张之害。可惜当时朝廷力主和议,他的意见未被采纳,遂由行在归。而就在这一年,延平逝世,学问未成而有山颓梁坏之叹,对于他的心理上的打击甚大。
  此后数年之间,朱子对于中和的问题发生疑难。丁亥三十八岁时访张南轩于潭州,探求胡氏之学。后来又通信讨论中和问题,于翌年而有所谓中和旧说之四书。到了己丑四十岁时,与蔡季通言未发之旨,问辨之际,忽然自疑,遂急转直下,而有中和新说之发端与完成。至此而朱子自己的思想才趋于成熟与定型。然后在壬辰、癸巳两年则有有关仁说之论辩。
  乙未四十六岁(一一七五)吕东莱来访于寒泉精舍,同编近思录。及东莱归,他因送行,遂同游信州(今江西铅山县)鹅湖寺(在鄱阳湖滨),与陆子寿(复齐)、子静(象山)兄弟相会,互相质辨,双方意见未能一致。这就是有名的鹅湖之会。
  戊戌(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四十九岁,差知南康军。是时朱子隐居已逾二十载。以屡辞不获命,己亥年初,候命于铅山,陆子寿来访。三月到任。十月复建白鹿洞书院。庚子南康军大旱,讲求荒政,全活甚多。并应诏上疏直谏曰:“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
  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今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而陛下所与亲密谋议,不过一二近习之臣。上以蛊惑陛下之心者,使陛下不信先王之大道而悦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私贽之鄙态;下则招集天下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武汇分,各入其门。交通货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相,所窃者皆陛下之柄。使陛下之号令黜陟,不复出于朝廷,而出于一二人之门。莫大之祸,必至之忧,近在朝夕,而陛下独未之知。”孝宗看了大怒,幸有人辩解,得免于罪。
  辛丑五十二岁、陆子静来访,为其兄陆子寿教授求撰墓志铭。朱子请陆子在白鹿洞书院讲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甚受感动。
  这一年浙东闹饥荒,派朱子提举浙东,遂拜命不敢辞。冬奏事延和殿,去国二十年始得重见孝宗。极陈灾异之由,与夫修德任人之说,又言“近习便嬖侧媚之态,既足以蛊心志,而胥吏狡猾之术,又足以眩聪明。邪佞充塞,货赂公行。人人皆得满其所欲,惟有陛下了无所得。”孝宗为之动容。拜命之后,即日单车就道,钩访民隐。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次年(壬寅)复奏曰:“为今之计,独有责躬求言,然后君臣相戒,痛自省改。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庶几犹足以下结人心。不然,臣恐所忧者不止于饿殍,而在于盗贼,蒙其害者不止于官吏,而上及于国家也。”朱子并奏劾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但彼有权臣一力相护,只不过夺其新任而已!朱子了解道之难行,乃坚决辞去官职,退而从事于经术与讲学,然忧世之意未尝忘也。
  先是,在壬寅年初,永康陈同甫来访,吕东莱特重其人,至是来访于衢婺间,旬日而别。
  癸卯五十四岁、结庐于武夷之五曲,正月经始,至四月武夷精舍落成,四方士友来者甚众。
  甲辰五十五岁,是岁辨浙学。朱子由浙东回来,感觉士风习尚驰骛于外。于是要学者“且观孟子道性善、求放心两章,务收敛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功,而深斥其所学之误。以为舍六经论孟而尊史迁,舍穷理尽性而谈世变,舍治心修身而喜事功,大为学者心术之害,力为吕祖俭(子约)辈言之。”(年谱)
  乙巳五十六岁、辨陆学、陈学。鹅湖一会虽然结果不十分理想。但以后陆子寿态度改变。子寿逝世后,象山来访于白鹿洞书院,双方关系转趋良好,门弟子常常在两边同时学习。不幸朱子于癸卯撰曹立之墓表,本来或者并没有特别的用心,只不过直抒己见耳,然为陆学者却以为病己,颇不能平,终于导致两方面正式决裂,从此双方互相批评,不再有任何保留,遂造成儒学内部朱陆异同之一大公案。其时陈同甫则力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朱子站在道学的立场,对他的功利的说法有严厉的批评,但终不能折服同甫。朱子对于象山、同甫均雅敬其人,而学术、思想上则有极大距离。
  戊申(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五十九岁,又奏事延和殿。有人劝他不要讲正心诚意之论去烦渎上听,他说:“吾生平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后以口陈之说有所未尽,乃上了有名的戊申封事。他说:“今天下大势,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支,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六者是也。……至于选任大臣,则以陛下之聪明,岂不知天下之事,必得刚明公正之人而后可以任哉?直以一念之间未能彻其私邪之蔽。若用刚明公正之人,则恐其有以妨吾之事,害吾之人,而不得肆。
  ……至于振肃纪纲,变化风俗,则今日官省之间,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顾乃得以窟穴盘据于其间。是以纪纲不正于上,风俗颓弊于下。大率习为软美依阿,甚者以金珠为脯醢,以契卷为诗文,惟得之求,无复廉耻。……诸将之求进也,必先掊克士卒以殖私财,然后以此自结于陛下之私人。……彼智勇材略之人,孰肯抑心下首于宦官宫妾之门?而陛下之所得皆庸夫走卒,而犹望其修明军政,激劝士卒,以强国势,岂不误哉?”疏入,孝宗已经就寝,特为起床秉烛,读完全篇。这时已经有许多人攻击朱子假称道学,欺世盗名,而孝宗虽加优容,终不能一日安其身于朝廷之上。
  不久,孝宗崩,光宗接着又禅位,宁宗继立。赵汝愚为相,荐朱子为侍讲。当时韩〓胄用事,朱子忧其害政,上疏斥言窃柄之失,遂触〓胄之忌,任侍讲仅四十余日即被罢免。一干小人群起而攻朱学为伪学,朱党为逆党,甚至有人诬朱子窥伺神器,主张把他斩首。这样,朱子和他的同道受到莫大的打击,这就是所谓“庆元党祸”。但朱子却不屈不挠,不废讲学,一以阐扬大道为己任,其刚毅有如此者。
  庚申(庆元六年,一二〇〇)卒于福建、建阳、考亭家中。享年七十有一。临死以前改定大学诚意章。时禁锢虽严,而参加葬礼者仍四方云集,人数达数千人之众。一直到〓胄伏诛,学禁才解。嘉定二年,赐谥文公。理宗宝庆三年(一二二七)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一二三〇)追封徽国公,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身后备极哀荣。元仁宗皇庆二年(一三一三),科举条例规定考试以朱熹章句、集注为标准,明清仍沿元代之旧,一直到民国建立,废置科举为止,影响之大可谓孔子以后一人,其向学求道、教育后学之诚,足可以为万世师表也。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出版者: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部四章论述朱熹的家学师承、性格志趣、为学进路及其参悟中和与论辩仁说的学思经历,勾勒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二部两章呈现朱熹的心性情三分架局的人性论及其理气二元不离不杂的形上学,厘定了朱熹哲学思想的完成形态。第三部四章梳理朱熹哲学思想自南宋以降与皇权政治、功利取向、陆王心学以及佛道诸家的摩荡,并基于现代观点评论了朱熹本体论、宇宙论、践履论、政治论的得失。附录七篇以专题形式对朱熹生平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