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青年时期出入老佛的阶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527
颗粒名称: 五、青年时期出入老佛的阶段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9
页码: 013-0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早期的诗文中,探讨他思想转变的过程。他曾出入于释老十余年,直到拜延平为师,才转向儒学。
关键词: 朱子 思想转变 儒学 释老 延平 诗文

内容

文集卷三十八有答江元适书,王谱系之于甲申。但钱穆先生据夏炘之考据断定此书应在癸未(朱子年三十四)(注一〇)。是年十月延平卒,而此书当在其前。在这封信中,朱子自己说:
  熹天资鲁钝,自幼记问言语不能及人。以先君子之余诲,颇知有意于为己之学而未得其处。盖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近岁以来,获亲有道,始知所向之大方。
  有道正是指的延平李先生。这封信可以令人注意的是,朱子自承,在思想被延平转过来以前,曾出入于释老十余年。而所以会这样的缘故,是因他受到父亲的影响,早就知道留意为己之学。但因未曾得到真正的门径,所以把佛老和儒学附会了起来。赵师夏跋延平答问记录朱子对他说的一段话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文公先生尝谓师夏曰:余之始学,亦务为笼统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于小。于延平之言,则以为何为多事若是,天下之理一而已,心疑而不服。同安官余,以延平之言,反复思之,始知其不我欺矣。盖延平之言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此其要也。
  如上节所述,朱子从十几岁时起即留意于禅,但无一日不读儒书。由此可见他并没经历一个阶段专崇佛老贬低儒学。他只是好同恶异,看不到两者之间的分疏罢了。而他用禅的意思去附会的结果还帮助他中了举。语类有云:
  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此。一日,在病翁所会一僧,与之语。其僧只相应和了说,也不说是不是。却与刘说,某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底禅。刘后说与某,某遂疑此僧更有妙处在,遂去扣问他,见他说得也煞好。及去赴试时,便用他意思去胡说。是时文字不似而今细密,由人粗说,试官为某说动了,遂得举。(原注:时年十九,)后赴同安任,时年二十四五矣。始见李先生,与他说,李先生只说不是。某倒疑李先生理会此未得。再三质问。李先生为人简重,却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意中道,禅亦自在,且将圣人书来读。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一〇四)
  其实朱子在接受延平的劝告以前绝非不读圣贤书,只是禅学儒家一起来,后来受到延平的影响,才把禅搁下了。赵师夏跋延平答问云:
  文公幼孤,从屏山刘公学问。及壮,以父执事延平而已。至于论学,盖未之契,而文公每诵其所闻,延平亦莫之许也。文公领簿同安,反复延平之言,若有所得,于是尽弃所学而师事焉。
  这里的问题在朱子究竟弃的是什么呢?据他自己的说法,他从小就读儒书,而且从来没断过读儒书。语类曰:
  学者难得,都不肯自去着力读书。某登科后要读书,被人横截直截,某只是不管,一面自读。(陈文蔚录)
  从语录另外的材料我们又知道他是在细读孟子、上蔡论语一类的书。那么他的“尽弃所学”究竟何所指呢?原来屏山作圣传论,以为儒与佛合,看来朱子少年时大体也采取同样的看法。但延平坚决不许把儒佛附会在一起。朱子最初不以为然,但以他事事要追问下去的性格,分析力那么强的头脑,终不能满意于一些“笼统宏阔之言”,这才决意拜延平为师,完全放弃了以禅来解释儒书所涵义理的想法,遂在学问上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朱子在癸酉二十四岁时初见延平,到庚辰三十一岁时正式拜师,究竟他在何时思想才扭转过来,所幸早岁诗文犹存,可以在其中探得消息。(注一一)朱子文集前十卷是诗集。第一卷题谢少卿药园二首题下小注说,由这一首诗到卷终,乃是朱子自己手编,谓之牧斋净稿。这部稿子由辛未起,迄于乙亥,前后五年,是朱子二十二岁到二十六岁的作品,正当朱子初见延平之前后。从早期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朱子二十几岁时所谓出入释老、驰心空妙之域的情调。朱子二十二岁时授同安县主簿,二十四岁夏始见延平,秋天乃至同安。在壬申二十三岁时他写了如下的诗:
  宿武夷观妙堂二首
  阴霭除已尽,山深夜还冷。独卧一斋空,不眠思耿耿。闲来生道心,妄遣慕真境。稽首仰高灵,尘缘誓当屏。
  清晨叩高殿,缓步绕虚廊。斋心启真秘,焚香散十方。出门恋仙境,仰首雪峰苍。踌躇野水际,须将尘虑忘。
  这两首诗用的好些道家的语言,主要是超尘的思想。而这决不是孤立的例子。
  久雨斋居诵经
  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暂释尘累牵,超然与道俱。门掩竹林幽,禽鸣山雨余。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
  这是道释同参的意思。我们再看下面两首:
  杜门
  杜门守贞操,养素安冲漠。寂寂閟林园,心空境无作。
  晨登云际阁
  暂释川涂念,憇此烟云巢。聊欲托僧宇,岁晏结蓬茅。
  显然朱子是将道俗两分而以避世逃俗为高。又有一首:
  宿筼筜铺
  盘礴解烦郁,超摇生道心。
  这天看到壁上题诗,有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予独何为,有志不就之语,朱子谓适与予意会。以后遂注意读参同契,四十年后终为之作注。详情见文集卷八十四题袁机仲所校参同契后。可见这首诗是反映当时的真实心境。
  夏日二首
  抱疴守穷庐,释志趣幽禅。即此穷日夕,宁为外务牵。
  望山怀释侣,盥手阅仙经。谁怀出尘意,来此俱无营。
  这些都是二氏的怀抱。他又有“读道书作六首”,其中两首有曰:
  东华绿发翁,授我不死方。愿言勤修学,接景三玄乡。
  不学飞仙术,日日成丑老。空瞻王子乔,吹笙碧天杪。
  这六首诗都讲的读道书、修长生。
  秋雨
  归当息华念,超遥悟无生。
  学道是修长生,毕佛则悟无生。朱子在两方面也并没有作必要的分疏舆简择。
  月夜述怀
  抗志绝尘氛,何不栖空山。
  总之在这个阶段朱子是以山栖为高。癸酉赴同安任以前所作之诗情调大体相同:
  诵经
  坐厌尘累积,脱躧味幽玄。静披笈中素,流味东华篇。朝昏一俯仰,岁月如奔川。世纷未云遣,仗此息诸缘。
  题画
  青鸾凌风翔,飞仙窈窕姿。高挹谢尘境,妙颜粲琼蕤。真凡路一分,冥运千年期。
  过武夷作
  眷言羽衣子,俛仰日婆娑。不学飞仙术,累累丘冢多。
  怀了这样的心境去同安当然会有形役的感受:
  同安官舍夜作二首
  窗户纳凉气,吏休散朱墨。无事一翛然,形神罢拘役。暂愒岂非闲,无论心与迹。
  年谱谓廨有燕坐之室,更名曰高士轩。文集卷七十七有高士轩记,其文有曰:
  予以为君子当无入而不自得,因更以为高士轩。客或难予曰:今子仆仆焉在尘埃之中,左右朱墨,蒙犯箠楚,以主县簿于此,而以高士名其居,不亦戾乎。予曰:夫士诚非有意于自高,然其所以超然独立乎万物之表者,亦岂有待于外而后高耶。知此则知主县簿者,虽甚卑,果不足以害其高。而此轩虽陋,高士者亦或有时而来也。
  这篇文章仍以吏事为卑,只不过不足以害其高而已!人在尘埃之中还是可以超然,这岂是真正儒家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之旨。这个时期又有下列的诗:
  寄山中旧知七首
  超世慕肥遁,炼形学飞仙。未谐物外期,已绝区中缘。
  晨与香火罢,入室披仙经。玄默岂非尚,素餐空自惊。起与尘事俱,是非忽我营。
  此道难坐进,要须悟无生。
  物外之期未谐,而区中之缘已绝;虽尚玄默,而不得不与尘事相俱。欲进斯道,当然是不易。和高士轩比较,可以看出个中苦况。
  述怀
  夙尚本林壑,灌园无寸资。始怀经济策,复愧轩裳姿。效官刀笔间,朱墨手所持。谓言殚蹇劣,讵敢论居卑。
  任少才亦短,抱念一无施。幸蒙大夫贤,加惠宽棰笞。抚已实巳优,于道岂所期。终当反初服,高揖与世辞。
  此述出仕之不得已,和一向的志趣相反,仍感吏事与道相违,故有终当高揖辞世之叹。
  试院杂诗五首
  长廊一游步,爱此方塘净。急雨散遥空,圆文满幽镜。阶空绿苔长,院僻寒飚劲。长啸不逢人,超摇得真性。
  艺苑门禁肃,长廊似僧居。偶来一散步,暂与尘网疏。文字谢时辈,铨衡赖群儒。伊予独何者,偪仄心烦纡。
  晓步
  初日丽高阁,广步爱修廊。垂门掩秋气,高柳荫方塘。故园属佳辰,登览遍陵罔。别来时已久,怀思宁暂忘。宦游何所娱,要使心怀伤。
  在试院中的长廊方塘之间,朱子常常散步,但心里总觉得不舒服,常有故园之思。
  将理西斋
  欲理西斋居,厌兹尘境扰。发地得幽芳,斸石依寒筱。闲暇一题诗,怀冲独观眇。
  偶此惬高情,公门何日了。
  公门之与高情终互相妨害,这些诗反映出朱子癸酉一年初见延平来同安后不宁的心境。下年甲戌为朱子来同安之第二年,诗风仍然一致,没有太大变化。
  秋夜叹
  秋风淅沥鸣清商,秋草未死啼寒螿。幽人幽人起晤叹,仰视河汉天中央。河汉西流去不息,人生辛苦何终极。苍山万叠云气深,去炼形魄生羽翼。
  朱子此时仍抱炼形羽化之想。但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在这一年和下年乙亥之间诗量锐减。此下进入诗集第二卷,诗风乃与第一卷中诗大异。大概就是在这两年间,朱子且将圣人书来读,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逐渐归向儒学,释老的情调越来越减少,故诗吟特少。从这些迹象看来,甲戌乙亥两年是朱子思想转变有关键性的两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注意和考察。

知识出处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

出版者: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书剖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朱熹的学思内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刘述先先生关于宋明儒学研究的成就及其学术思想观点。全书正文分为“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朱子哲学思想的完成”“朱子的历史地位及其思想之现代意义”三部凡十章。部四章论述朱熹的家学师承、性格志趣、为学进路及其参悟中和与论辩仁说的学思经历,勾勒出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二部两章呈现朱熹的心性情三分架局的人性论及其理气二元不离不杂的形上学,厘定了朱熹哲学思想的完成形态。第三部四章梳理朱熹哲学思想自南宋以降与皇权政治、功利取向、陆王心学以及佛道诸家的摩荡,并基于现代观点评论了朱熹本体论、宇宙论、践履论、政治论的得失。附录七篇以专题形式对朱熹生平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

久雨斋居诵经
相关作品
杜门
相关作品
晨登云际阁
相关作品
宿筼筜铺
相关作品
夏日 其一
相关作品
夏日 其二
相关作品
读道书作 其三
相关作品
读道书作 其四
相关作品
秋雨
相关作品
月夜述怀
相关作品
诵经
相关作品
题画
相关作品
过武夷作
相关作品
寄山中旧知 其一
相关作品
寄山中旧知 其三
相关作品
述怀
相关作品
晓步
相关作品
将理西斋
相关作品
秋夜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