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德义为公 庇荫子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465
颗粒名称: 第九讲 德义为公 庇荫子孙
分类号: B823.1
页数: 7
页码: 38-44
摘要: 本文内容主要是强调了节俭和淡泊名利的重要性。通过范仲淹、司马光等古圣先贤的教诲,作者告诉我们,家业的传承不是通过奢侈和追求物质财富来实现的,而是要通过节俭、勤劳和克己利他来实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幸福和满足,并把家业传承久远。
关键词: 朱子治家格言 研究 庇荫子孙

内容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荣华富贵 无德难守
  这是讲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希图买良好的田园。这一句从事上讲,是教我们不要奢侈,要讲节俭,反复强调。因为家业不是在我们的华屋良田,即使你有万贯家财,但如果没有德行,你就没有可以传家的东西,甚至可能自己会有身败名裂、败家的后果,当时所营造的华屋良田,都不知落到谁手里了。所以到头来,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这是愚痴!
  憨山大师《劝世文》当中,有四句话说得好,“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生死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我们又看到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他当时聚敛财富不知多少亿,位高权重,权倾一时,自己贪污很多很多,后来被推翻了,仓惶逃亡,最后病死他乡,境况很凄凉。报上登载,马科斯夫人当年仅皮鞋就达到几千双,可是到最后四面楚歌,她在打官司的时候连律师费都支付不起了,所以正是“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你所苦心经营得到的财富,得到的华屋良田,今日又哪里能够受用得了?如果没有德行,最后都是死无葬身之地。
  范公厚德 子孙千年
  我们反过来看,刚才讲到的宋朝名相范仲淹先生,范文正公,他一生是忠孝传家,而且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捐出来,用来支持学子、办义学,以及布施给那些贫苦的亲友。有一次儿子给他买了一所花园,准备给他退休养老的时候用,他拒绝了。后来他又找到苏州南园一处住宅,别人告诉他那个住宅风水特别好:“你们家住在里面,一定是代代都会出贤人。”结果范先生听到之后,马上把这个住宅捐出来作学宫,办学校,为国家来培养人才。既然是代代出人才,就为国家培养人才,不要为自己。
  范公把华屋良田布施出来,还办了很多义田,用俸禄买了很多田地,捐出来给人耕种,养活读书人。自己不要华屋良田,是不是就没有家业可以传家?不是,范公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虽然他自己把所有的俸禄都布施出来了,去世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丧葬费都不够,家里的人都是只穿布衣,可是家业传八百年不衰,直到现在,我们听到是范仲淹先生的后代,都会肃然起敬。
  所以孟子所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这句话讲得真有道理!司马温公(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这是真有智慧。所以华屋良田留给子孙,这是把财产留给他们,他们未必能守,你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真正布施行善积德,积阴德,子孙受我们的庇荫。
  这是从事上来讲的,教我们不要奢侈。传家不要用财富,也不要刻意去追求财富,因为容易偏到利这一边,而轻忽了德和义。古人教我们要重德而轻财。即使是没有华屋良田,过着很简单的生活,但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很充实。
  《论语》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老夫子有一次要到九夷这个地方去居住。有人说,这个地方很简陋,很鄙陋,怎么能够居住?结果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到那个地方去居住,虽然那个地方并不富足,很鄙陋,或者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很匮乏,可是君子在那里,凭着他的德行、学问,能够乐于其中,随遇而安,而且还能够教化那里的百姓,所以君子所居之处就没有简陋了。
  《《大学》也告诉我们:“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是财富、财产;华屋良田,这是财产,圣贤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枝末。根本是什么?根本是德。
  所以君子先谨慎他的道德。有了道德,自然就有人追随他,向他学习。有了人就会有土地、有房屋、有良田,那个不用刻意妄求。有了土地自然就会有财,有了财怎么办?“有财此有用”,是用财来帮助世人,因为世人他得过日子,他得温饱,他首先需要财富,那么你先帮助他,先让他能够衣食足,而后令他知仁义、知道德、知荣辱。这是君子之所为。
  圣人讲先慎乎德,说“德者,本也”,因为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就具有无量福德,不必心外妄求。你先慎乎德了,也就是你能够悟明心性,你就得到了自性的受用,那你就能够懂得用人之道,懂得生财之道。所以君子不去刻意谋取华屋良田,他所做的事情,就是每天进德修业,人和财自然就会来了。来了也不是自己享用,也是为世间人,为苦难的众生,去帮助他们,所以儒家讲“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只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已,而是对所有人的父母都孝敬;不仅是对自己的儿女,去爱他们,关怀他们,对所有的儿女都关怀。倘若我们专为自己去营造华屋,谋取良田,哪有心思去想别人。所以有了财了,德也就丧失掉了。
  要知道,你有多少财,命中本来就有,你不去花心思谋取,该来的它会来。可是只为自己谋财,那就损德了,就真正有所失了。甚至有人以不法手段,不道德的手段,获取不义之财。殊不知,你能获取的不义之财,还是命中有的财,你没有额外得到。反而因为损人利己、做出不义的行为,把命中的福报减损了,其实是失了财富。譬如说你命中本来有一千万财富,但是用不法手段,例如偷税漏税、贪污受贿、损人利己,打妄言绮语等等,不法卑鄙手段谋得的财,可能你只能谋得一百万,其实已经打了大折扣了。内损德,外损财,内外双失,愚痴小人才干的事情。君子做什么?君子先慎乎德,有了德他就有财,而且他善于布施,布施是因,得财是果,德也长进了,财也增加了,内外双得。所以“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因为不明白道理,迷惑颠倒了才去造这个业,可怜!所以从心上讲,“勿营华屋,勿谋良田”这句话,教我们要重德轻财。
  德是什么?德是对一切众生的仁爱之心。能够重德的,他就会轻财,有大公之心,他就能够有无私之念。佛家《华严经》里面讲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能够将自己浑然放下,大公无私,方可见之本性。因为我们的本性被欲望、财利这些贪念给障覆住了,现在把障碍去除尽了,本性自然现前。你舍尽了,所得到的是整个宇宙,那真叫内外双得,得到圆满。
  了凡明理 无我布施
  明朝袁了凡先生,他有四篇家训,即《了凡四训》,里头说到“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这是告诉我们,真正圣贤人,什么都能舍。不仅是舍财,内能舍六根,六根是六个感知方面,即眼、耳、鼻、舌、身、意;“外舍六尘”,六尘是外面的境界,所谓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眼能见到的是色,眼对色;耳能闻的是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它有触的受感,它能够接触,触物;意它能够思维,这叫法。所以能缘的是六根,所缘的是外面六尘境界。真正圣人都能舍,所以一切所有没有不能舍的。这个境界很高。
  那么一开始做不到怎么办?先从财上布施。先舍财,财是身外物,这个比较容易。叫你舍自己的身,甚至是舍自己的意,这个难。先从财上去舍。“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这是讲舍财利益很大。对内来讲,破我们贪悭的心。贪悭之心对我们害处很大,是烦恼的根源,要破掉。怎么破?舍。“外以济人之急”,舍财可以帮助别人,救人急难。开始做,要勉强为之,做的时候不容易。从来没有布施过,现在要你布施,好像割肉一样。那怎么办?咬着牙干,一点点来,从小开始布施。
  始舍难为 终将泰然
  像我们的恩师,他在年轻的时候刚学佛,遇到他的老师章嘉大师,教他布施,他就真干,年轻的时候福报小,所以钱少,没有钱,养活自己都困难,哪来的钱布施?拿出一块钱,拿出一毛钱,能不能?先从这里开始布施起,“始而勉强,终则泰然”,布施到最后,愈施愈痛快、愈自然。到现在,老人家告诉我,每年经他手布施出去的大概有一千万美金。布施到最后没有感觉了,泰然。为什么?对于钱财的执著完全放下了,钱有和没有都无所谓,在财上得自在了。所以舍财妙用无穷,“最可以荡涤私情”,荡涤是洗除我们自私自利的这种错误的知见,转私为公,驱除我们的执著和吝啬。我们跟从恩师学习,学了十几年,学什么?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舍得”。中国的“舍得”这个词很妙,这里头把因果关系给你说明白了,舍是因,得是果,舍财是因,得财是果,这是布施。
  那么布施无畏,譬如说别人恐惧、忧虑、痛苦,你帮助他解脱。譬如说照顾病人,照顾老人,不杀生,不害命,这是无畏布施。你得到的是健康长寿。你能布施法,把你懂得的能够跟人家分享,能够教导别人,那么你就能得到聪明智慧。布施什么你得什么,你舍了就必定得。得了之后怎么办?得了之后还要舍,不能得了之后就定在哪儿,享受你的所得,这不能进步,要把你所得的都舍掉,舍你所得。第二层意思,又更高了,把你所得的都舍尽,你就得到圆满了。
  放下名利 志在圣贤
  我曾经在美国和澳洲大学教过书。母亲对我的希望,是能当上大学教授,我就努力满足她老人家的心愿。等我拿到了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的教职之后,有一天,我跟母亲去拜访恩师。当时老人家在澳洲,他住的地方是一个很清静的田园,我们去那里拜访他老人家。用过餐后,我妈妈就跟随恩师散步。因为当时我在学术界也有一点点的成就,所以国内厦门大学聘请我做主席教授,我妈妈也很想叶落归根,回到国内,她就向恩师请教,她说:“师父,你看我儿子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到国内工作好?”结果恩师回答一句话“要做圣贤!”这个话好像答非所问,令我妈妈非常震撼。
  回来后她就去思悟,真的,我们所想的,都是自己的发展,个人的名利,这个不是“营华屋,谋良田”吗?圣贤教我们“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所以不能想自己的事,要想众生的事,现在众生需要什么?我们跟着恩师学了那么久,也明白了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是伦理、道德、因果的圣贤教育。社会有种种的天灾人祸,这是果报,要帮助社会改善风气,挽救世道人心,需要有圣贤教育,所以社会不是缺乏教金融的教授,是缺乏圣贤教育的师资。想到这些,我们就做了决定,放弃自己的终身教职,跟随恩师学习圣贤教育,弘扬圣贤教育。虽然拿到了终身教职,也满足了母亲对我的人生愿望,但是母亲提出了更高要求,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你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于是我就用行动做了回答。
  把工作辞掉之后,有一次,我们随着恩师到新加坡访问,访问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那里大使听说我放弃这么好的职业,就不解地问:“你把工作、薪水都放弃掉了,你总得吃饭吧?你吃饭怎么解决?”我当时就随口答了一句话:“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我们所思虑的,不是自己有没有饭吃,不谋食,要谋道,自己的德行怎么样,道业有没有长进,要谋这个,能不能帮助众生,所忧的是道,不是忧贫,我们有没有得吃,能不能生活下去,说老实话,命里有的终须有,何必去忧?你舍了之后不是真的失去了,舍了你得到的更圆满,更自在,这点我已经体证了。
  在澳洲,我原来有房子,有汽车,薪水也挺高的,生活过得还不错。现在都舍掉了,把房子舍掉了,我现在到哪都有房子住,不用住自己的房子,不操心。很多人都想请我去讲课,可是我现在是要“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改过自新,闭关净修。现在我们住得简简单单,过得去就很好了,“身安则道隆”。把汽车舍掉了,我到哪都有汽车坐,还不用自己开车。把薪水舍掉了,我发现现在用不上钱了,这叫做“置金银于无用之地”。把名位舍掉了,原来在学术界有一点小名气,2004年有一个比较权威的网站,根据其学术成果,对澳洲和新西兰的金融教授做了排名,我当时被排在第四位,有点小名气。把这些舍掉了,你得到的是尊重,是更加的自在。当然,得到了千万不要躺在这个上面自满,要更上一层楼,不断地往上提升。像了凡先生所讲的,舍尽了,“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一切都舍掉了,你就得到圆满的自性,你就成圣、成佛了。
  所以修学圣贤之道,关键在于“舍得”二字,这里头妙义无穷。学者如果真能在这上面去深入地领会,努力地实践,必定得到真实的利益。

知识出处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是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立志,家业道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