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俭约奉己 积功累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462
颗粒名称: 第六讲 俭约奉己 积功累德
分类号: B823.1
页数: 4
页码: 27-30
摘要: 本文内容主要是在讲述节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于个人德行和福报的影响。自奉必须俭约,是指个人生活必须保持节俭,不要过度追求享受和奢华。通过范仲淹先生的例子可以看出,节俭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福报。
关键词: 朱子治家格言 研究 积功累德

内容

【自奉必须俭约。】
  这句字面上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生活必须要节约,因为节俭是一个美德。古人所谓“俭以养德”,又说骄奢淫逸的结果是必定会败家。在上古时期,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夏桀,就不能够自奉俭约,而是骄奢之至。历史上记载,他为了享乐,建了很漂亮的宫台,用玉来做门,还在各地搜寻很多美女,天天饮酒作乐,宠幸妹喜。当时百姓民不聊生,生活极其痛苦,可以说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夏桀,竟毫不顾人民的疾苦,仍寻欢作乐,自己的享受可以说是穷奢极欲,到了极点了。据说他所修建的酒池很大很大,可以航船,甚至还会有人掉在这个池子里溺死。结果商汤起义,把他推翻了,他自己也死于战乱。夏桀所享受的只是瞬间,换来的那是千古的骂名,现世就有这样的报应,那来世的报应,我们相信必定是堕地狱。如果能够自奉俭约,德行方能得以保全;要是骄奢淫逸,德行必定会亏欠。
  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例子,跟夏桀是相反的,那真正是做到了自奉俭约。宋朝的范仲淹先生,他自小就丧父,跟随母亲改嫁到朱家。长大之后,朱家人排挤他,他才知道自己不是朱家人,是姓范的,因为他很有骨气,于是就离开了朱家,跟母亲拜别时说:“妈妈你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考取功名,衣锦还乡,接你去奉养。”范仲淹当时找到一个破旧的书院,发奋苦读,过着断齑划粥、闻鸡起舞的生活。什么叫“断齑划粥”?吃的东西很简单,就是每天煮一锅粥,冷凝后切成几块,一餐吃一块,“齑”是野菜,把它腌成咸菜,切成一条条,断齑,粥块就咸菜,这是他的饮食。他有一个朋友见到他吃得这么俭约,看不过去,就给他送来一桌酒席,希望他改善一下生活,补充补充营养。可是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又去看他的时候,发现这桌酒席原封未动。他就问范仲淹了:“你难道不喜欢我给你的酒菜吗?”范先生说:“不是我不想吃您的饭菜,是怕我今日吃了您的饭菜,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
  范仲淹先生,能够这样以苦为师,俭以养德,用清苦的生活激励自己的志向,把自己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种的享受,舍弃得干干净净。
  记载中又说,他在一个寺院里读书的时候,有一天偶然间在大树下发现了一大坛白银。对于一个贫苦的书生来讲,看到这么多的钱能不动心吗?大概会想:是不是老天爷怜悯我?特别给我一些钱用。但是范仲淹先生,看到之后丝毫没动心,静静地把这坛白银还是原地埋起来,没告诉任何一个人,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继续专心读他的书,一点不受影响。掘金不动,真有管宁的那种气概,见金不动。一直到他后来当了宰相,家乡的那个寺院派人来找他化缘:“我们这儿出了一位宰相,这是地方的荣耀,现在我们寺院需要修复,可不可以来化点缘。”范先生对来者说:“不必来化缘,你们寺院就有,在那大树底下,你们去挖,有一坛白银,足够你们修复寺院使用。”果然回去一挖,才知道原来有这坛白银,范先生早年就见到了,但是丝毫贪心都没有,这是一代名相的风范,所以有这么高的德行才会有这么高的地位,才有这么大的福报!
  能够放下对于身外物的攀缘追求,这个人他的德行一定会高。这是从事上来讲,要我们养成节俭的美德,这个利益是无穷尽的。那么从心上讲,这句话是让我们放下对五欲六尘妄境的贪求。这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凡人所追求的这些欲望。六尘就是佛法里所讲的: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境界,都是虚妄。试想想,当我们享受的时候,请问真得到享受了吗?当我们沉浸在五欲享受的时候,那只是外部刺激而已,刺激过后就更苦了。就像人吸毒似的,毒瘾发作的时候,那个欲望来了,一定要去吸毒,吸的时候好像过了一些瘾,过完之后就更苦!五欲的享受都是这样的,它过了之后,就了不可得。之所以称为妄境,不仅虚妄,而且会给你带来苦恼。
  所以儒释道三家的圣人,都教诲我们要断欲望。《大学》里面讲的,要格物。格物是什么?格除物欲。朱子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可能我们会问为什么要灭人欲?人的欲望有什么不好?确实是不好,为什么?因为人性本善,人性本觉。即你本来是纯善的,本来是觉悟的,而且自性中本自具足一切万法,什么都有,这是你本来的面目。可是现在我们好像什么都没有了,所得到的就那么一点点,而且好像常常生烦恼,这个本善也好像失去了,常常都处在迷惑颠倒中,本觉也好像失去了。问题出在哪里?就是因为在我们面对境界的时候,不能够提起鉴察、观照。所以让种种的欲望、好恶、情鉴(情鉴是用感情来判断好恶,不是理智,这是愚痴),这些烦恼把我们本性埋没了,因此得不到本性中本有的受用。
  本性的受用是什么?本性中有圆满的觉悟、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什么都具足。可是现在失去了,失去也不是真的失去,是迷失。因为迷惑,有种种欲望、烦恼,把本性给障覆住了。就像乌云挡住太阳,不是说太阳真没有了,只是挡住了,暂时见不到,只要把乌云拨开了,阳光就会透出来。所以圣人立教,就是为我们拨云见日,把烦恼、欲望的乌云拨开,自性的慧日就现前。因此大学之道,开头告诉我们,“在明明德”,明德就好像慧日当空,把乌云拨开,就明明德,自性明德就显明出来了。明明德的方法,儒家讲到修身,修身在于正心,正心在于诚意,诚意在于格物致知,说到究竟处,就是格物,格除我们的物欲,当我们的心对种种妄尘境界,能做到不为其所转,就叫格物;如果为其所转,就为物所格,不是格物了。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自性本具的智慧、良知才能现前。
  所以“自奉俭约”是从节俭的美德养我们的性德,把欲望降到最低程度。儒家讲欲不可长,佛家讲得更彻底,欲必须要断,你不断,留着根在,将来有缘它还会增长,所以要断除欲望。断除欲望你的本来面目才能恢复。所以成圣成贤不是说在你头上加点什么,而是把你原来一些杂七杂八的烦恼、欲望和障碍给全部断除掉,自性现前你就成圣。

知识出处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朱子治家格言研习报告》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是讲求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准则,是劝人勤俭治家、安分守己的一篇家训。内容涉及洒扫应对,择偶交友,求学立志,家业道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