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曾点——朱子心中的圣人气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386
颗粒名称: 七 曾点——朱子心中的圣人气象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293-29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朱子认为理想的人格气象是圣人气象,即"人欲尽处,天理流行",并强调以理而非心来统摄气象。朱子认为圣人的气象应该是纯而又纯,无懈可击,能在各种情况下恰当地做事。他强调圣人要兼具德性与事功、眼界胸襟与工夫、高明与中庸,是裁成辅相天地之化育者。朱子认为圣人既要有德才兼备,又要将德放在首位,不注重功利,也不注重博学,而是追求成德。他认为有德无才不足以称为君子,有才无德不足以称为圣人。圣人的理会事服从于他的为己之学,而圣凡出于一本,只是圣人由勉强而达到了自然、自由、自在之境,能事事做得恰当好。朱子认为圣人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时时以成圣为志。
关键词: 朱子 曾点 圣人 气象

内容

朱子对前贤气象或人格理想进行了反复的辨析,对于诸多前贤更是颇有微辞。那么在朱子心中,理想的人格气象又是什么样子呢?朱子的回答必定是圣人气象。《文集》、《语类》包括《或问》、《近思录》等书中,都收录了朱子对此问题的详细讨论。同时,钱穆先生也对此有过专门的论述。这里只是结合本文的主题略做讨论。通过对朱子之圣人气象看法的考量,我们能对他的“曾点气象论”有更为准确的理解。
  在宋明理学中,朱子的气象论可谓别开生面。上文已有提及,儒家之论圣贤、之希圣希贤的情节,实有着悠久的传统。其间每个人对圣人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大概在唐宋之前,人们心中的圣人是“生知”的代表,其重心在德才兼备,无所不通,甚至是博施济众,一般人是难以企及的。随着儒学转向内在,人们对圣人的理解开始落在道德纯粹上,其代表就是阳明的重成色不重分量的说法。儒学的这一转变也使得圣人不再远离世人,不再以神的面目示人。与此相应,儒学的成圣成德之路也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和容易,渐修与顿悟的问题也开始进入了儒学的论域。①但是在此转变下,儒学的圣人理想也有变得干枯的危险。
  不过,只要儒学修齐治平的理想不堕,那么她就不可能在对圣人的理解上完全把智识因素排除在外。而朱子气象论的根本点,就是强调以理而非心来统摄气象,并强调理的天地自然意,强调圣贤气象不能限于自了,不能陷于个人超越。这大大突出了圣人智识的一面,使圣人的形象变得更为丰满。
  具体到本文,虽然大程子宣扬“曾点气象……便是尧舜气象”。但在朱子看来,“曾点气象”乃至颜子之乐,与圣人气象天悬地隔,不可同日而语。在朱子的所有文字中,他从来没有把孔子与曾点相提并论之处,也没有把孔子与颜、孟、曾参、漆雕开相提并论的意思,可谓明证。即使是在与人讨论大程子的那一段话时,他也一再强调大程子仅仅是就“与圣人之志同”这一点上说的,并没有真正把曾点等同于尧舜。于朱子,圣人气象应该纯而又纯,无懈可击。反之,无论是颜回、曾参,还是孟子、曾点、漆雕开等人,都是贤人之属,都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缺陷。
  那么,朱子心中的圣人气象又如何?钱穆先生论之甚详①。概言之,朱子认为圣人气象即“人欲尽处,天理流行”,以及由此而发而中节,时时事事都能做到恰当好的气象:
  圣人只是做到极至处,自然安行,不待勉强,故谓之圣(沈僩录)。②
  圣人万善皆备,有一毫之失此不足为圣人。常人终日为不善,偶有一毫之善,此善心生也。圣人要求备,故大舜无一毫厘不,是此所以为圣人。不然又安足谓之舜哉(寿昌录)?①
  显然,朱子决不会认为,端茶童子在一时一事上能做到动容周旋,便是圣人。他眼中的圣人不但要规模宏大,而且要兼德性与事功为一,兼眼界胸襟与工夫为一,兼极高明与道中庸为一,是裁成辅相天地之化育者——继天地之志,述天地之事,“外极规模之大,内推至于事事物物处,莫不尽其工夫”②,一句话,圣人要集“成色”与“分量”为一体。
  朱子强调,“圣主于德,固不在多能,然圣人未有不多能者”③,不多能又怎么能做到博施济众?不如此至多只是一个困居家中的善人而已,充其量只是一堂堂之人而已④。可见,朱子认为做圣人千难万难,并不容易。朱子云:
  有德而有才方见于用,如有德而无才,则不能为用,亦何足为君子(吕焘录)?⑤
  圣人何事不理会?但是与人自不同(曾祖道录)。⑥
  有德无才,尚不足为君子,更遑论圣人,原因其是无用——朱子固然大力反对功利之学,却仍以为用来期许圣人,不知颜习斋对此做何感想;但若反过来说,“今若只去学多能,则只是一个杂骨董底人”①,也不会得到朱子的赞赏——有才无德,被朱子视为是管商之徒,无忌惮之属,乃至是汉唐文字之儒。在这一点上,朱子反复强调儒学以成德为中心,强调“君子不器”。余英时先生早已准确地指出,“朱熹同时与两种不同的倾向作斗争——没有智识基础的简约之论和没有道德核心的博学”②,在对圣人的定位上,朱子同样也是如此。这一特点,也是我们把握朱子精神的关键点。
  但是,如果说圣人与凡人同样都是在理会事,他们的区别又何在?朱子的回答是圣人的理会事,服从于他的为己之学这一大本。
  当然,朱子也不希望说高了、说虚了圣人,不希望在圣人和凡人之间划上一道鸿沟:
  圣人之道有高远处,有平实处(杨道夫录)。③
  学者是学圣人而未至者,圣人是为学而极至者,只是一个自然,一个勉强尔。惟自然,故久而不变,惟勉强,故有时而放失(李壮祖录)。④
  只有个生熟,圣贤是已熟底学者,学者是未熟底圣贤(叶贺孙录)。⑤
  于朱子,圣凡出于一本,只是圣人已经由勉强而达到了自然、自由、自在之境,已经能事事做得恰当好而已。因此朱子又注意告诫弟子们不要以为圣人遥不可及,而是要时时以成圣为志。

知识出处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出版者:四川出版集团

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和儒学与佛老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

阅读